《秦陽陵虎符跋》是王國維所著作品,出自於《王國維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秦陽陵虎符跋
- 作者:王國維
- 創作年代:近代
- 作品出處:王國維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作品原文,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陽陵銅虎符,藏上虞羅氏。長漢建初尺四寸許,左右二符膠固為一。金錯篆書,文各十二,曰:“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陽陵。”實秦虎符也。案《漢書·景帝紀》“葬陽陵”,《地理志》:“左馮翊陽陵縣,故弋陽,景帝更名”,或據此以為漢景、武以後之物,然與漢符不合者有五:一、《史記》及《漢書·文帝紀》:“二年九月,初與郡國守相為銅虎符、竹使符。”今傳世漢虎符,其文皆雲“與某郡守或大守。為虎符”,與此符文絕不同。又陽陵乃縣名,非郡國名,無與為虎符之理。此與漢制不合者一也。漢符之數,應劭雲“銅虎符第一至第五”。今傳世漢符肋下皆有“某郡左幾某國右幾字”,皆記數字,此符無之。與漢制不合者二也。漢符傳世者,其文刻於脊上,合之而後可讀,如《周官》傅別之制。此符左右文同,皆在脊左右,如《周官》質劑之制。此其不合者三也。《史記正義》引崔豹《古今注》雲“銅虎符銀錯書之”。今《古今注》無此條。今傳世漢符皆系銀錯,此符獨用金錯。此其不合者四也。此符字畫頗肥,而所錯之金極薄,幾與以泥金書者相等。若漢世金錯器,如莽幣“一刀平五千”之“一刀”二字,則字細而金厚,他器如安昌車飾等亦然。此其不合者五也。若雲秦符則有四證焉:《漢志》陽陵雖雲景帝所置,然《史記·高祖功臣侯年表》有“陽陵侯”,《傅寬列傳》亦同,《索隱》云:“陽陵,《楚漢春秋》作陰陵。”然濰縣郭氏有“陽陵邑丞”封泥,邑丞者,侯國之丞,足證傅寬所封為陽陵而非陰陵。是高帝時已有陽陵,其因秦故名,蓋無可疑。此一證也。此符字數左右各十二字,共二十四字,皆為六之倍數。案:《史記·秦始皇本記》稱數以六為紀,故秦一代刻石有韻之文,皆用六之倍數,此符亦同。此二證也。文字謹嚴寬博,骨勁肉豐,與泰山琅玡台刻石大小雖異,而體勢正同,非漢人所能仿佛。此三證也。若雲秦符,則其左右二符合併之,故亦可得而言焉。案:秦、漢虎符,右常在內,左常在外,不相合併,《秦始皇本紀》及《高祖本紀》皆雲“秦王子嬰奉天子璽符降軹道旁”,蓋子嬰於降漢之時,斂左符而並獻之。秦璽入漢,既為傳國之寶,此符雖不復用,亦必藏之故府,為國重器。合置既久,中生鏽澀,遂不可開。否則右符既不常在外,左符亦無入京師之理,二符無自膠固矣。此四證也。或又謂此符長短與《始皇本紀》所云“符法冠皆六寸”者不合。然六寸之符謂竹使符,漢竹使符亦長六寸,同於秦制。若虎符則發兵之事貴於慎密,短則易藏而難見,故長僅四寸許,此又求之事理而可通者也。
李斯書存於今者,僅泰山十字耳。琅邪台刻石則破碎不復成字。即以拓本言,泰山刻石亦僅存二十九字,琅邪台雖有八十五字,而漫漶過半。此符乃秦重器,必相斯所書,而二十四字字字清晰,謹嚴渾厚,徑不過數分而有尋丈之勢,當為秦書之冠。惜系錯金為之,不能拓墨耳。
此符甲字作,從古文甲,在字作+,亦猶用古文不用小篆。而會稽刻石“數動甲兵”之“甲”,嶧山刻石“維初在昔”之“在”,皆與今小篆同。殆兩刻皆在同一文字之後,此符之作,尚在其前也。【注】:以上為原文部分內容。
作者簡介
王國維,1877年12年3日生於浙江海寧,字靜安,一字伯隅,晚號觀堂,中國近代學術的開拓者,20世紀獨步史壇的巨擘。其學淹博,幾無涯略,舉凡甲骨金文、鐘鼎彝器、齊魯封泥、漢魏碑刻、流沙墜簡、敦煌寫經、西北史地、宋元戲曲、版本目錄、典籍校勘等領域,無不卓有建樹,令人至今不敢望其項背。其所創立的以“紙上之材料”與“地下之新材料”相互印證的“二重證據法”,堪稱史學研究之革命,至今為學界遵奉。1927年6月2日,自沉於頤和園昆明湖。編者簡介彭林,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導,中國禮學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專家委員會委員,炎黃文化研究會理事,北京師範大學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學術研究部主任,京都大學、香港城市大學、中正大學客座教授,巴黎人文之家、台灣“中研院”文哲所等單位訪問學者。著有《周禮主體思想與成書年代研究》、《中國禮學在古代朝鮮的播遷》、《中華傳統禮儀概要》、《文物精品與文化中國》、《三禮研究入門》等。曾獲寶鋼優秀教師獎、北京高校教學名師獎、清華大學首屆“十佳教師”等獎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