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郵道中即目

《秦郵道中即目》是清代詩人查慎行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此詩首聯寫水患雖已過去,城根痕跡猶存,詩人通過殘痕想像當時水患給人民帶來的痛苦; 頷聯是對上面首聯的進一步描寫,亦是寫水災之後留下的慘景;頸聯則進一步指明水災所造成的危害,在敘述中飽含憂慮;尾聯是對魚賤而人不忍吃發表感慨,點明詩的主旨,表達了詩人對人民命運的關注。全詩意新語工,多用白描手法,詩風樸實無華。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秦郵道中即目
  • 創作年代:清代
  • 作品體裁:七言律詩
  • 作者:查慎行
  • 作品出處:《全清詩》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秦郵道中即目1
不知淫潦齧城根2,但看泥沙記水痕3
去郭幾家猶傍柳4?邊淮一帶已無村5
長堤凍裂功難就6,濁浪侵南勢易奔7
賤買河魚還廢箸8,此中多少未招魂9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秦郵:今江蘇省高郵縣。秦朝於此築台置郵亭,故名。
2.淫潦(lǎo):謂淫雨積水成災。齧(niè):咬。這裡是吞沒、淹沒之意。
3.水痕:水淹的痕跡。
4.去郭:離城。
5.邊淮:靠近淮河。
6.長堤:高郵舊時有東堤、中堤、西堤,前兩堤已埋沒。西堤為明洪武時所築,也稱老堤,萬曆時重修。
7.侵南:向南侵蝕,奔流。
8.廢箸(zhù):放下筷子。
9.未招魂:謂全家人都死,無人為死者行喪葬之禮。招魂,古時迷信,認為將死者之衣升屋,北面而呼,即可招回死者之魂。後遂以為死者喪葬之禮。

白話譯文

我雖未目睹大水淹城,但城牆腳下留下的泥沙痕跡仍然可見。
縣城外還留下幾家傍柳的人家,靠淮河一帶一個村落也沒有了。
淮河堤岸凍裂,很難加固;一旦大水向南泛濫,其勢難當,容易奔流而出。
我想起淹死的百姓,面對廉價買來的河魚而不忍下咽。

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清康熙三十五年(1969年),詩人途經高郵(今屬江蘇)所作。此詩以高郵路上所見的事物命題,寫高郵水災後的所見和感慨。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該詩首聯中的“著”字,它是詩眼。“但看”和“不知”相應,寫出了秦郵道中淫雨成災的慘象。“不知”實際上說沒有看到,兩句合起來是說,那漫及城根的浩渺大水沒能看到,今天只看到了留下的災難的景象。這一發端很不平凡,它一下抓住了寫詩的起因,把自己強烈的感情溶進了這悽慘的景象里。沈德潛在《說詩啐話》里指出,寫詩“起手貴突兀”,此詩所用的就是這種突兀法。“看”字與標題中的“即目”也相照應,起到點題的作用。“即目”是說眼前所看見的。看見什麼這裡就一語道破了,所以說它是詩眼。
頷聯寫水災造成的慘重的後果。此處詩人如實地記述了見到的景象,在字裡行間隱含著沉痛的嘆惜,可見“看”是此聯的領字,又是串聯全篇的線索。
頸聯則進一步指明水災所造成的危害,“長堤凍裂”已經很難修復了,如果再有大水,災情必然會再現。這些怵目驚心的景象,全是“即目”所見。詩人的感觸是深沉的,在敘述中飽含憂慮。可以說這兩句重於抒情。它與杜甫的《遣懷》用的是同一手法。
尾聯是對魚賤而人不忍吃發表感慨,它點明了寫詩的主旨,表明了詩人對人民命運的關注。“賤買河魚還廢箸,此中多少未招魂。”詩人看到的是城根“水痕”,幾家“去郭”、“傍柳”村落荒蕪;想到的是長堤難以修好,水仍奔騰南流,水患依然存在。如今路過此地,縱然“賤買河魚”,也是喜中含憂,仍然是吃不下,只好放下筷子,詩人“廢箸”,這一平常的動作,詩人嘆息“未招魂”,這一深沉的慨嘆,都凝聚著對人民生命的優患和真摯的同情。一結可謂淚痕血點沾胸臆了。
這首詩通過對秦郵道中所見,描繪淮河流域洪水泛濫後觸目驚心的慘景,表現了詩人對民間疾苦的關心。全詩意新語工,在表述上用的白描手法,詩風樸實無華。

名家點評

清代詩人沈德潛《清詩別裁集》:借河魚以形漂沒之多,筆下疑有冤魂屯聚。
中國古典文學專家、文藝理論家、現代詩人霍松林《歷代好詩詮評》:此詩反映水災造成的悲慘景象,極真切感人。“長堤凍裂”而不預先修繕,大水漬堤,人為魚鱉。“此中多少未招魂”,皆冤魂也,言外之意可想。

作者簡介

查慎行(1650—1727年),清代詩人,字悔余,號初白,浙江海寧(現浙江海寧縣)人。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賜進士出身,官翰林院編修。其詩學蘇軾、陸游,意境清新,擅長白描,自成一家。著有《敬業堂詩集》《補註東坡編年詩》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