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豐村

秦豐村,陝西地名,位於楊凌農業示範區西南部,渭河之濱,是揉谷鎮16個行政村之一,其中:常住1300人,流出213人,流入0人。60歲以上老人350人。隴海鐵路、西寶高鐵、西寶高速和西寶中線公路穿境揉谷鎮而過,交通便利,與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毗鄰。2008年8月14日國務院在《關於同意陝西省調整鹹陽市與寶雞市部分行政區劃的批覆》(國函【2008】77號)檔案中,同意將寶雞市扶風縣揉谷鄉劃歸楊陵區管轄,這標誌著扶風縣揉谷鄉正式劃歸楊陵區。 12月26日,揉谷鄉正式劃歸楊陵區。揉谷鄉,原隸屬於扶風縣,屬古邰國地。2011年揉谷鄉撤鄉設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秦豐村
  • 總戶數:343戶
  • 總人口:1513人
  • 耕地面積:1650畝
  • 地理位置:隸屬於陝西省鹹陽市楊陵區
  • 氣候條件:溫帶大陸性季風區半濕潤氣候
簡介,歷史演變,地理位置,產業發展,領導班子,其他組織,村委建設,

簡介

省科協援建的村委會省科協援建的村委會

歷史演變

楊凌區揉谷鎮的地圖上,不難找到一個“姜塬遺址”,這個姜塬遺址就是雷澤。而姜塬有其神話傳說,神話中,一位名叫華胥的少女去野外遊玩,在雷澤岸邊看見了一個大腳印,很好奇,便踩了上去。這一踩,華胥心有所動,便懷孕了,十二年後生下了伏羲。周人的始祖、帝嚳正妃姜嫄同樣是踩了大腳印而懷孕生下了棄,也就是后稷。雷澤邊緣上現在有4個村子,學者們反反覆覆地考察了東西兩個村子,一個是姜塬,一個是白龍灣,遺憾的是從沒有人去注意南北兩個村子,一個是太子藏,一個是秦豐。
楊陵區揉谷鎮秦豐村
考察姜塬的收穫大概是得到了一些青銅器,肯定了瑪祖源出姜塬而已。可以說,專家首先關心的是地名,並不了解地名的變化和發展史,自然太子藏和秦豐就成了漏網之魚。遺憾的是,這兩條漏網之魚確實是兩條真正的大魚。太子藏就是邰氏姜,邰氏姜就是崑崙城,秦豐就是姜太公釣魚的姜尚村。歷史在邰氏姜是連續的。
正義《括地誌》云:“故斄(邰)城一名武功城,在雍州武功縣西南二十二里,古邰國, 后稷所封也。有后稷及姜嫄祠”。這裡十分明確地指出了武功鎮西偏南,即沿渭河向西二十二里就是古邰城,現在為扶風縣的太子藏。據邰氏姜傳說(可能在《劉秀走虢》中有記載),西漢末年,漢光帝劉秀被王莽追殺,四處亂逃。當逃到(寶雞扶風)牛谷村時,飢餓難忍,抓起地里的谷穗就生吃。待王莽快追到時,又向西南方向逃去。不到七八里路,來到了姜尚村,看到一口井,匆忙下馬喝水(這裡地勢很底,扒在井邊掬手可及)。.,
剛喝完,王莽追了上來,劉秀又順路向北逃去。也就兩三里路,逃到了邰氏姜。有一小孩正在路旁的樹上玩,看到劉秀騎馬過來便向其身上撒尿。劉秀不但沒有發怒,反而笑著對樹上的小孩說,後面有壞人追他,要頑童哄騙王莽說自己去了北邊。說完後,劉秀急忙躲藏到了村子的一個窯洞。王莽追到樹下時,問小孩劉秀向哪個方向跑了,小孩指了指北面,說上北坡去了。王莽沿北坡追趕時, 劉秀乘機沿東坡逃脫。王莽上北坡追了一會兒,發現不對,氣急敗壞,回頭便把騙他的小孩徒手劈成了兩拌。至今村里人仍用“王莽來了”嚇唬哭鬧的小孩。後來劉秀做了皇帝,為了感謝救命之恩,便將牛谷改為揉谷,將姜尚改為井兒上(今秦豐),將邰氏姜改為太子藏,並在邰氏姜設定邰縣城。
雖然三個村子都改了名,但本地老百姓至今一直叫牛谷,姜尚和邰氏姜。這個故事的真實性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改名和設定邰縣都是真實的。扶風縣誌將古邰城誤為邰氏姜的東鄰村法禧,武功縣則認為是法禧到疙瘩廟。
歷史是不變的,地名是可變的。只有揭開地名的演變過程,才可能找到真正的歷史。歷史的誤會常常是張冠李戴。太子藏因為具有天池皇邰和羊頭結構而稱為邰氏姜,《國語》、《世本》、《帝王世紀》均有“炎帝長於姜水”之記載。東漢初年的《說文解字》進一步肯定了“炎帝以姜水成”,即姜姓的炎帝之後長於今扶風縣內的記述:“邰,炎帝之後,姜姓所封,周棄外家”。這是真實可信的,因為東漢初年在邰氏姜設定了古邰縣,對古邰縣的記載應具有權威性。

地理位置

秦豐村位於楊凌農業示範區西南部的渭河之濱,地理坐標為東經108.019°,北緯34.26°,地處“八百里秦川”的關中腹地。村莊占地面積約2100畝,其中耕地面積1650畝。全村共有三個自然村和一個行政村,共有343戶1513人,常住人口1300,流出213人,60歲以上共有350人。2011年度農民人均純收入8806元,其中工資性收入1000元,經營性收入7806元。秦豐村占主導產業的洋蔥1200畝,苗木300畝,兩項年收入占全年人均收入75%以上。近年來,秦豐村的洋蔥由於其品質優越,遠銷西歐各國和韓國,成為秦豐村不可或缺的收入來源之一。
秦豐村地理位置優越,不僅毗鄰國家農業產業示範區,且西寶高鐵高架而過,北臨西寶高速和西寶中速,南鄰渭河和正在建設的渭河沿河公路,交通便利。
地理條件
秦豐村海拔1000m左右,相對高差960m,地處暖溫帶,屬溫帶大陸性季風區半濕潤氣候,四季分明,春季熱帶暖濕氣流北進,氣溫迅速回,降水明顯增多。易受極地冷氣團南下影響,升溫快而不穩,晝夜差大,多寒潮、霜凍、大風等,春旱時有發生。夏季,主要受副熱帶氣壓影響,天氣炎熱,多雷陣雨和大風。雨量分布極不均,常發生程度不同的夏旱和伏旱。秋季,隨著大陸冷氣團的加強而南壓,迫使副熱帶高氣壓東退,暖濕氣流和乾冷氣流相互交替,降溫快,多連陰雨。冬季,受西伯利亞冷氣團控制,氣候寒冷且乾燥,氣溫最低,雨雪稀少。年平均氣溫12.4℃,極端最高氣溫42.7℃,極端最低氣溫-19.5℃,年均降水量592 mm,無霜期209天。年日照積溫4643.8℃,年平均降水量591.8毫米,夏季多雨,間有伏旱。災害氣候主要是乾旱、連陰雨和乾熱風。
洋蔥大豐收的景象!洋蔥大豐收的景象!
秦豐村水系資源豐富,南鄰渭河,整個地區灌溉基本依靠渭河。地區地貌類型為平原,主要作物是洋蔥,其中大宗糧食作物是小麥、玉米,經濟作物主要是蘋果、核桃等苗木,以及少量的蔬菜。
與外商常年合作!與外商常年合作!

產業發展

第一章 農業的發展
第一節 農業發展歷史沿革
秦豐村是遠古農業發詳地之一,歷史悠久,據秦豐村、法禧村、坎底村、尚德村等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的刀、石斧、石錘、鐮、鏟、石磨、石器、禽獸之骨及《扶風縣誌》記載證明,早在6000多年以前,炎帝後裔姜氏部落已在這裡從事農、牧、漁、獵等生產活動。
堯舜時代農業始祖后稷“棄” 從小就喜歡農藝,長大後遍嘗百草,掌握了農業知識,於境內種植百穀,教民稼穡,開創了農耕文明先河。
春秋戰國時期,由於鐵農具的普遍使用,牛耕技術得到了套用,農民重視農家肥料,根據不同的土壤,因地制宜施肥種植各種穀物,那時,人們農業種植糧食主要是菽(豆類總稱)。
秦漢是牛耕普遍使用二牛抬槓的耕作方法,農業由原來種植的豆類作物開始發展種植小麥,人們常吃的蘿蔔、芹菜。芋頭、韭菜、蔥、蒜等技術栽培是農業生產有了很大的發展。
隋唐時,境內農業主要種植菽、栗,小麥,水稻,高粱等農作物外,農民開始種植麻、還在房前屋後種植桑樹,作為衣服的原料。
五代十國,人們從印度半島引進綠豆優良品種,從回鶻人那裡獲得了西瓜種子,在本地栽種,農業發展已多樣化,深受村民喜愛。
元、明時代,農業發展已不是單一的種植糧食作物,桑、麻、棉花種植技術也列入了農業發展行列。農業已由第一職業發展到第二職業,幾乎家家防線織布,養蠶抽絲。把加工的布匹,蠶絲拿到集市去買。
清朝時期,玉米成為除小麥外的另一個重要糧食作物引進了秦豐村。
民國——解放初期,大煙種植已成為秦豐村民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在糧食作物物的種植上,由於科學技術不達標。農民種植的農作物,不重視品種的選種,加之病蟲害得不到及時防治,同時水利條件設施不到位,農業發展遲緩,農民始終在饑飽中徘徊。
建國後1949—1950年,新中國成立以後,村民分到了土地,生產積極性空前高漲。深翻土地、改良土壤,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長足的提高,
農業產量由1952年全村農業總產值比1949年增長41.4%,1958年比1952年進一步增長了25%,糧食總產量由1949年的230000斤增加到1952年105220斤,1958年糧食產量達到131525斤農業生產和人均口糧都有了基本改善。
1960—1962年是全國連續三年自然災害,農業欠收,秦豐村民靠吃救災糧生存,生活十分艱難。
1963—1965年,農業發展屬於恢復階段。村民對低洼及水地。實行開挖渠道退水還田,開挖南北退水渠道1200多米,東西退水渠道1500多米,對過於低的不能退水的低洼水地打塄坎加工成水稻田,為農業發展奠定了基礎。
1966___1971年,因文化大革命運動農業的發展受到了的影響。由於的村民不懈努力,我村農業生產在曲折中上升。
文化大革命後期到70年代,全國掀起“農業學大寨”的高潮,秦豐村和全國一樣,學習蘭考拉沙治鹼,由生產隊統一開始,大面積的改田,深翻土地1021畝,拉土壓沙212畝,修水利,從秦豐村和姜嫄村交界處,開挖“人民”引渭渠,引渭水灌溉,為了使大面積農田得到灌溉,興修水利建設設施,鑽機井8眼。修灌溉渠3548米。灌溉面積倆給千多畝。使糧食產量翻番。
1975年,秦豐村民集思廣益,多方發展村里經濟;村上辦起了雙百場(一百畝果園,一百畝養豬場)。四個村民小組都建起了蘋果園林。
1976—1982年,村上成立了以劉文藝為農業技術員科學種田實驗小組,先後在楊凌農科院引進小麥良種,豐產三號,鄭引一號、矮豐三號、小偃六號等優良品種,並在四各村民小組建立了小麥良種培育實驗基地4畝左右,常和西農大專業老師溝通,對培育基地的小麥進行良種提純復壯的麥穗行圃繁殖,使精選小麥良種在滿足本村種植需求外,還對外進行兌換和銷售,同時對玉米、油菜種植雜交的良種進行地段隔離培育。引進玉米自交系“105”號,採用隔行和隔株抽雄、人工輔助授粉、合理施肥,使我村玉米產量由原來畝產300斤提高到畝產500斤,民眾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改善。
1985—1986年,村民看到蘋果樹苗市場銷售好,家家戶戶盲目的種植蘋果樹苗,由於種植量大於需求量,結果村民種植的蘋果樹苗全部挖掉成柴火。
1986—1988年,村民在科學種田上大膽摸索、創新,在傳統的種植上改進農田作物套種,在冬季種小麥時實行“三密一希”寬窄行播種,到小麥將要成熟時,提前將玉米種到小麥寬行,提高了玉米日照光亮時間,使玉米產量到1982年的40%。糧食由過去吃不飽,到現在已成為家庭收入的主要經濟來源。
由於村民在農作物間作套種中嘗到了甜頭,1995年——2015年大膽在蔬菜地地里實行間作套種,每年清明前後村民就把玉米點播在洋蔥地理,實行洋蔥、玉米同時作務。使人工澆地、施肥的成本降低了一半,而且玉米在傳統的收穫時間上提前了兩個月(本村洋蔥地里套種的玉米在陽曆的8月就成熟了)。而套種玉米的收穫這個時期正給村民創造了兩個大好機遇,一是,種植蘿蔔,白菜、甘蘭、菠菜、萵筍、四季豆、洋蔥育苗、、大蔥育苗、種植油菜等農作物種植的大好時期,村民充分利用了這一空間,將自己需求的農作物種到田地里,是我村傳統的農作物年兩料種植變為一年收穫三料,二是,陽曆8月正是玉米秋黃不接的時期,這是收穫的玉米不僅填補了市場的空白,而且秦豐村這時收穫玉米的產量要比傳統種植玉米產量高出2——3賠,每畝產量大約在1500——2000斤,且價錢每斤要比平時玉米價錢高到0.24——0.36元。是玉米買到了好價錢。間作套種不僅提高了單位土地面積的利用率,而且增加了農民單位面積的收入。
1988—1990年秦豐村農業發展已隨時代的經濟與時俱進,人們看準了商機,種植蔬菜是秦豐村農業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村民是在自己的責任田地里種植西瓜、白菜、甘蘭、西紅柿、架豆王、豇豆、辣椒、洋芋。洋蔥等蔬菜作物,在成熟之際人們,便把成熟的蔬菜拿到集市去買,當年村民總收入上百萬。
1991年,村民已大量種植洋芋到1993年洋芋已由露天種植髮展成地膜種植,同時地膜洋蔥種植也在秦豐村的市場打開了局面。
1994—1999年,人們發現洋芋種植費工、經濟收入沒有沒有洋蔥效益好,已將洋芋淘汰,洋蔥種植已成為秦豐村民農業發展經濟收入的主要經濟來源。
2000年,為了提高現代農業的工作效率,實現大面積的農業現代化機械作業,國家投資680萬在本村成立了農機合做社,是我村農業機械化設施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農業的規模化生產是在成片集中的土地上採用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運用高效的農業機械進行耕作。它不僅可以提高農業的勞動生產率,在一定的生產投入的前提下,降低單位土地面積的生產成本,提高產量,使農產品的價格具有市場競爭優勢,而且還可以帶動諸如運輸、農機製造、維修服務,形成大農業的發展局面。
2006年,國家下發了關於減免15項農民收費通知。充分體現了國家對三農政策的進一步落實,寄予農民極大的關懷。同時,國家頒發了農村一免兩補政策(一免是免收農業稅,兩補是糧食綜合直補,良種補貼)。帶給農民極大的欣慰和鼓舞,農民從此種地不納稅,國家反而要給農民補貼錢,在中國歷史長河中是無先例可舉。
2014年我村又成立了農業合作社
2015年,秦豐村的農業生產有了較大的發展。農田所有的土地得到了全面平整,新增加深水灌溉機井17眼、電、道路等設施不斷完善。
第三節 農業生產經營方式
秦豐村有史以來均是以農耕為主。社會性質對農業生產經營方式有很大影響。
解放前:封建社會土地私有制,多數土地集中在地主手裡,農民有少量土地或沒有土地,多以租借地主土地耕種或扛長工、打短工為生,常年食不果腹、衣不蔽體,過著饑寒交迫的生活。
解放後:進入社會主義社會。1950年6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根據解放後農村實際情況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秦豐村村民也和全國一樣廢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實行土地農民個體所有制。土地和其它生產資料歸農民私有。耕地的形式還是一家一戶分散種植。經過土地改革,農民種田的積極性充分的調動起來了,但不少的農戶因勞力,蓄力及其它生產資料不足,給生產造成了困難。1952年出現了三五戶或十幾戶自願搭幫從事農業活動的農業生產小組。糧食產量明顯增加。
一、農業互助組生產
1955年,秦豐村基本上實行農業互助組生產勞動。參加互助組的農戶,其土地,牲畜,農具等生產資料仍歸農戶個體所有。由於互助組分臨時季節性和常年兩種。所以,實行記工分算賬工資制。按勞力的強弱,技術高低,民主評分,實行畜力,農具分別按件,按時記取固定工分。農民的基本生活有了保證。部分家中有了餘糧。隨著農村社會主義的改造和深入,農業生產開始向合作化的道路方向上發展。
二、農業合作社
1956年觸及農業合作社產生,農民私有的土地,除自留地百分之三到百分之五做菜地,其餘均入社,入社的土地牲畜,農具等歸農民私有。但是土地以入股的形式交給初級社統一耕種。土地所有權與使用權分離。牲畜私有公用,付給報酬後由公社收買,分期付款。大,中型農具。由社員自報,會議劃等級。由社按期還價款。這是糧食產量增加,民眾生活有所改善。
1956年下半年,進入了高級社。生產資料所有制發生了根本變化。入社的農戶,其原來的私有土地,一律歸高級社所有。由社統一經營使用。從此土地屬於民眾集體所有制,確定了農村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取消了土地分紅制。全部實行按勞分配製。當年人均口糧412斤。現金49.2元。
三、人民公社化時期
1958年到1961年,原歸高級社所有的生產資料,變為公社所有制。即不顧高級社貧富水平不同,一切財產歸公社,多著不退,少著不補。在全公社統一分配。一段時間取消了按勞分配製度,實行供給制加工資制的勞動分配製。在本村辦起了公共食堂。吃飯不要錢。大搞;“一平二調”。平即高級社之間的平均主義。社員之間的平均主義。無尚調用生產隊的土地,物資和勞動力。結果農戶口糧呈下降趨勢。肉類等副食品更為短缺。
1961年到1962年秦豐村和全國多地一樣遭遇三年自然災害,地里的莊稼連種子都收不回來,公共食堂解散。這時 秦豐村處於建國以來最困難的時期。
1962年在全面貫徹黨中央,省委決定精神。正式肯定了土地屬於以生產勞力為基礎的公社,大隊,生產隊三級所有。作為人民公社的根本的制度。生產隊範圍內的土地,生產資料等由生產隊統一經營使用。這種體制從1962年開始到1982年結束。
1963年到1965年“實行基本口糧和按勞動工分分配糧食相接合”的辦法,一般人占百分之七十,勞動工分占百分之三十。夏季預分,秋季決分,糧款及時兌現。
1965年後,堅持土地以生產隊為基礎的勞動民眾集體所有制(公有制),生產隊的土地、生產資料等,由生產隊統一經營。
1966年到1969年,這一階段主要是一手抓生產,一手大搞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村上鑽大小水井7眼,從謂惠渠引水修灌溉渠2312米,同時組織起有較強勞力參加為何治灘修築堤壩。
1970年到1978年,家家戶戶配鋤頭,簸箕等農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分天寒地凍,不分天晴下雨。大家都按時出工,實行工分制。形成了上工一條龍,幹活一窩蜂,分配一拉平,嚴重的影響了社員生產的積極性。年終計算當年工分總數,扣除實物口糧之外,分配進款,一般最多的也只能分到200元左右,部分農戶甚至超支,年終分不到錢,生活較困難。
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勝利召開,總結了過去的經驗教訓,將工作經驗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秦豐村為了提升生產力,實行分組,採用集體經營模式以生產隊為單位,包田到組,產量分配到組,自負盈虧,但集體經營模式的局限性,農民生產的積極性不高,生產力並未得到提升。
1982年,一小隊為單位,按地質分優,中,差三個等級採用抓鬮的方式,分田到戶。當時有公糧和定額餘糧之分。“公糧”,即農業稅。“定額餘糧”即國家每年向農民收購的糧食。由於分田到戶,農民生產的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了。糧食也呈高速增長。農民原來沒糧賣的局面轉變為“愁糧賣”,農民家裡儲集了大量的餘糧。村民溫飽問題基本得到了解決。
1984年將生產隊的生產資料(耕牛,農具等)陸續分到農戶,農民生產的積極性進一步得到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斷改善。
四、雙田制
1987年,本村又推行“雙田制”。這一制度是在土地承包制不變的前提下,將一部分耕地作為“責任田”,按人口平均劃分給各農戶耕種,將另外留出的一部分土地分包給有較強勞動能力的人耕種,每年由這些承包戶向集體交納一定的承包費,作為村、組集體經濟收入,以減少向其他農戶攤派的各種提留款。這種制度至今還在延續著。(被留的土地在2000年前後,以幾年,十幾年,三十年不等時間承包給了個別農戶耕種)。
進入21世紀以來,國家寄於農業上的三農政策,極大地鼓舞和激發了廣大農民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熱情,增強了村民建設社會主義文明和諧新農村的信心。
五、土地流轉
如何提高耕地的集約化水平,是農村經濟的一個重要課題。為了實現零散土地科學合理有序流轉,楊凌區政府、揉谷鎮黨委、秦豐村村委會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努力當好“服務員”,做好“監督員”,最大限度地維護農民利益。先後在2012年3月對秦西村部分土地、2013年8月對秦西村、秦東村、秦北村的部分土地,2015年8月對秦東村、秦西村的部分土地,在保持農村基本經營制度不變的前提下發展現代農業土地流轉機制。使農民從土地中解放出來,獲得工資性收入。流出地農民可以從三個方面增加收入:一是農民能夠得到穩定的土地流轉費;二是農民可以給被流轉之後的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等打工獲得工資收入;三是因為土地流轉,農民可以騰出手來從事二、三產業和農業多功能性開發。
第三節 農業發展優勢
秦豐村是一座文化結構十分完整的古村落。由於地處平均海拔為438.4—485米的盆地,境內陽光充沛、雨量豐富、四季分明。風光優美、空氣純淨清新。
糧食生產優勢:自然條件有利於農作物生產。根據本村的歷史記載和實踐證明,本地的氣候特點與小麥、玉米、洋蔥生育期基本吻合。9—10兩月多雨。多年平均9月114.6毫米,10月67.4毫米,歷史資料顯示9月降雨80毫米以上的幾率為70%,而9月份降雨量多少又與秋玉米產量和下一年小麥產量成正比例。11月份降雨20毫米以上的保證率為50%,有利於小麥,洋蔥播種全苗和培育壯苗。並可積蓄底墒,緩和冬春旱。4,5兩月多雨,有利於小麥,孕穗,抽台和開花結實,洋蔥果實增大好機遇,又給秋玉米播種帶來了底墒。這些是小麥,洋蔥,玉米成為秦豐村優勢農作物的主要自然原因。
地域交通優勢:北有西寶高鐵,西寶高速公路,鐵路隴海線,西寶中線,南有臨潼天水一河兩岸工程綠化帶大道,農業運輸交通便利,農副產品銷售路徑良好。便利的交通使得每年都有大量大蔥、洋蔥、土豆收購商主動前來收購農產品,2000年至今,每年洋蔥等農副產品收穫季節,就在秦西村形成自發一個農產品批發收購市場,停靠著大量農產品收購車輛,村民們在這個市場上就可以將洋蔥等農產品銷售出去。
第三四節 農業發展的潛力
“家庭農場”:是指以家庭為經營實體,以家庭主要成員為主要勞動力(不排除短期僱工和長期僱工),從事農業規模化、集約化、商品化生產,並以農業收入為主要來源的新型農業經營體。
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深入推進,我國農業正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發展和規劃家庭農場制度已成為歷史必然。國家把發展新型農業園區試點基地放在了農科城楊凌高新示範區,秦豐村是楊凌高新示範區揉谷鎮“田園農莊”試點村。
2013年,國家投資近2.2億元在秦豐村占地300多畝。建有700 棟,建築面面積約13.35萬平方米。
獨家獨院,新型農場居民住宅二層樓莊園,可入住農戶690餘戶,田園按照建築景觀協調、生態環境優美、生產生活舒適、人文管理和諧的要求,規劃為四大功區,即職業農民居住區、公寓區、農家樂商業區、公共服務區。職業農民居住農莊周圍發展各種養殖等第一產業。在農莊內從事農家樂、特色產品展銷、農產品加工等第二、第三產業。
可見秦豐村潛力之大,是發展職業農民的好機遇,前景一片寬廣,我們應抓緊機遇,早日實現農業生產集約化,規模化和現代化搶先一步。
第二章 生產力
第一節 生產工具
民國時到解放初,村民勞作沿用傳統的手工農具,鋤,杴,犁,耱,耬,杈,連枷,碌碡(zhou),石碾,掃帚,手推車,木製大車等。
1956年後,傳統的農具使用量逐年減少。鐵杴代替了木杴,架子車代替了手推車,木製大車等運輸工具。傳統的落後的農具逐漸被淘汰。
1976年,人們取其了牛用碌碡碾打小麥傳統模式,開始使用電碌碡碾小麥,機動脫粒機脫小麥。
1978年—1982年,秦豐村已有了35型拖拉機,40型拖拉機,50型拖拉機。四個村民小組各有手扶拖拉機一台。真正實現了耕種、收割、運輸、碾打一體化。機械化代替了牛耕作種植。
1985年,村民傳統的用鋤頭鋤地,施用化肥,改為用手扶拖拉機、小四輪耕作。
1990年百分之九十的農戶家裡都有了三輪車,代替了村民平板車拉運農作物的體力勞動。
2000年,劉忠友、羅永紅兩家先後賣了大型新疆Ⅱ號小麥聯合收割機、把村民從繁重的人力收割小麥中解放了出來。
2006年,劉忠友家又購回來大型玉米聯合收割機,代替了人力收穫田地玉米。
2010年,國家投資投資680萬元,占地1200多平方米,在我村成立了農機合作社。
現在機械化機器,代替了傳統的手工農具,鋤,杴,犁,耱,耬,杈,連枷,碌碡(zhou),石碾,掃帚,手推車,木製大車等。
科學技術現代化耕作方法日新月異,大批勞力被解放了出來,又是農村的經濟結構開始向家庭農場 和新型農業的方向發展
第二節 農業基礎設施
一、水利設施
民國十五年,到解放初期,秦豐村一直沿用傳統的人力握竹子桿提水、人工搬轆轤提水進行灌溉。
1952年6月,村民引進鐵制解放式畜力水車提水灌溉。
1964年,村民在貫徹《水利是農業的命脈》的精神指引下,為我村鑽了第一口深水電動機井。
1972年 ,引進農用深(淺)井電力水泵抽水灌溉。
1973年—2011年全村深水動力灌溉機井17眼,耕地管機率為100%。
二、農機設施
2011年村委為了幫助村民擺脫舊式耕作方式,提高生產力,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機械化耕作,成立了農機合作社。國家投資680萬,配備了幾十輛大型耕作機械,實行耕種收割一條龍,大大的減輕了村民的工作量。現在,秦豐村民沐浴著黨的政策的春風,農業現代機械化代替了繁重的體力勞動。大批的勞動力被解放了出來,走向自主創業之路。
三、農發辦農業扶持設施建設
2009年到2010年,扶風縣農發辦為了使民眾洋蔥種植灌溉方便,來我村進行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打井八眼,其鑽機井的一切費用由農發辦資助,由個體戶私人負責出資5000元,免費提供農發辦相關人員吃住。同時,農發辦用沙石為我村鋪設通了田間道路。水利設施到位,秦豐村民種植洋蔥的技術也在不斷革新,考慮到化肥、地膜也是農民的一大投資,扶風縣政府、縣農發辦了解民情後,調來幾十噸碳銨、磷肥、地膜平價向民眾銷售。解決了村民化肥、地膜的問題,調動農戶洋蔥種植積極性。
第三節耕地
一、耕地的地質類別
秦豐村耕地面積1650畝(不含渭河灘2平方公里),地形平坦。其主要由褐墡土、沙土地、、水稻土、沼澤土、、黒澇窪土、潮土(俗稱二合土)水田組成。農作物對六類土地具有一定的選擇性:
褐墡土
主要分布在秦豐村福惠寺公路北到太子藏連畔的土地,是自然粘土相結合而形成的古老耕植土壤,亦是本村的主要優質農作物土壤。熟化層厚度一般為30—120厘米,吸水性強,上松下實,保水保肥,耐旱耐澇,宜種小麥、玉米、油菜等多種農作物。
沙土地
主要分布在秦豐村西南地,靠新老碭堎的灘地,此地土層淺薄,滲水量大,耕層淺,肥力差,近幾年通過改良。適宜種植西瓜、甜瓜、紅薯、土豆、花生、幼樹苗等各種蔬菜。
水稻土
主要分布在防洪指揮部南到渭河防洪堤壩境內。系洪水漫淤或栽植水稻淤灌而形成黃泥田土種。潛育層厚度32—65厘米。中壤或沙壤,解放後到70年代經過改造育成一年一熟的水稻田。70年代末期,通過“人民”引渭渠引水再次淤灌成了旱田。現在耕層營養較豐富。適宜種植各種農作物。
沼澤土
屬水成土壤,主要分布在秦豐村,村南挧蒿地、村北北蒿地及現在的文化廣場。由於地下水接近地表,排水不易造成的。解放後到70年代,經過改良後適宜種植蓮藕、水稻、蘆葦。在2000年之後,由於地下水位下降,秦東村與秦西村交界處最後一片蓮藕(澇池)水田也乾涸了,通過改良改種玉米、小麥等糧食作物,並與2015年改建蓮花池為秦豐村村民遊樂園。
黒澇窪土
全系斑斑黑油土,主要分布在村退水渠北到秦豐村福惠寺南的土地。適宜種植玉米、小麥,洋蔥及各種普通蔬菜。
潮土(俗稱二合土)
主要分布在渭河灘地(2平方公里),是在河流沖積物上直接旱耕熟化成形的半水成的土壤,表層多為黃土狀物質,中層砂性較大,底土層(100—150厘米以下)多為沙礫層種植高粱、大豆、花生、西瓜、紅薯。
六種不同類型土地的特點也對秦豐村民在選擇農作物的種植產生很大影響,對農業發展有一定引導作用。
二、耕地的變遷
秦豐村土地面積在明朝前尚無文字記載,清朝至民國到解放初期,直到現在,有碑文和土地證證實,秦豐村的土地東至周至衛家堡、南至孫家崖。西至姜嫄、北至太子藏。
水能養人,也能給人帶來災難。秦豐村的祖先因渭水而安居在里。可在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渭水上游暴雨,河水猛漲,洪峰流量每秒達5800立方米。河面行至5.5—6公里,兩岸的地產全部被水沖淹,從此,渭水就在降帳鎮南仵村前打開缺口,直到秦豐村下游成了兩道河流。渭水猛漲,雖然時間短,幾率小,可這次的漲潮使秦豐村的土地隨著渭河的分岔,而分為河南地(河南地又分為頭道河灘地和二道河灘地),和河北地(也稱上岸地)部分土地成了河流。人們耕地常常要趟過主道河流,去二道河的中灘耕地。雖然耕種有了困難,更嚴重的是村民居住地也成了低水坑。外村走進秦豐村隨處的水坑都能看見人的影子,就有外村人把秦豐村叫“鏡上村”寓意秦豐村到處都是在水,好像秦豐村人都在鏡子上面住著,
當時秦豐村就流傳著這樣的歌謠:
住在渭河灘,
眼淚檫不乾。
渭水瘤子幾千年,
村民的生活實在難。
不是漬水淹沒田,
就是洪水毀掉田。
蚊子咬,
癩蛤蟆吵。
人的生存無法保。(意思是人們無法生存下去)。
建國後政府發出根治渭河灘的號召,全民動員,從降帳南午村、羅家村前堵住了頭道河的源頭,(秦西村的李全友在治理渭河堤壩搬運石頭時翻車死亡,秦東村的劉恩平在築堤壩時被渭水淹亡,)從此渭水泛濫得到了根治,為了長期保障渭水不在傷害農田,扶風縣政府在降帳鎮羅家村,揉谷鄉秦豐村建立了防洪指揮部。實施了長期修補堤壩措施。使秦豐村的土地又恢復原樣。1985年後,揉谷鄉政府由於各村修築堤壩有功。就將治理渭河復原的秦豐村部分土地劃為揉谷鎮其它各村所有,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間,由於飛機實彈演習訓練,秦豐村的灘地被203部隊作為了訓練基地。203部隊轉移後,沒有將秦豐村的土地還歸秦豐村,而轉給柳林馬場,草灘農場,中灘3000千多畝土地至今還流失在外。1996年至今,秦豐村實有耕地面積2300畝,人均1.4畝,
三 耕地之灘地紛爭
明末清初,秦豐村灘地(現名秦豐村),東至楊家村(現名三號路)為東界;南至清水河(原名清江河)為南界;西界(眉縣包伏溝西溝為南界石,扶風明堂寺為南北界石)。
周邊各村的灘地爭鬥原因:由於河水流勢不穩,時而南移,時而北移。當時眉縣梁家莊人在灘地中搶收搶種,與我村經常發生爭鬥,傷殘無數,爭鬥一直持續到道光十三四年。本村有位名叫白老虎的李**(現已絕戶),與我村眾人團結維護我村灘地,把梁家莊人趕到了城牆腳下。平安耕種幾年後,梁家莊人又和我村為灘地發生爭鬥,梁家莊請來兩名武舉人與我村耕種灘地戶發生爭鬥,兩名武舉人手持大刀,騎著戰馬,耀武揚威,最後被白老虎用一個木銑將其打死。此事因出了人命官司,為了使白老虎死裡逃生,秦豐村父老鄉親捐錢、捐物,又將朝陽寺古柏百餘棵賣掉,所得到錢財供白老虎逃生之用。此事過後,兩村未發生爭鬥,秦豐村維護了自己的灘地。從此,本村練武的人越來越多,終而在道光十八年,清政府立碑亮界(現有碑文為證)。
光緒初年,秦豐村為了加強河道及灘地的管理,由鄉親共同推薦,結果派黑皂角(外號黑老虎羅生祖父)的人鎮守西界;讓趙龍(外號啞巴,趙志明的祖父)鎮守南界,並分給兩人原灘地西、南兩邊各百餘畝地,作為灘地管理的酬金。每逢收種季節,由於黑老虎與啞巴的鎮守維護,姜原嘴村搶收搶種灘地,與我村發生爭鬥,雖然傷殘無數,但是我村灘地卻原封不動。從此,黑老虎與啞巴威名遠揚,再無他人在灘地中尋畔鬧事。清政府為了百姓安居樂業,天下太平,在光緒五年,立碑亮界(現有碑文為證)。
民國初年,秦家莊(現名秦豐)和武功郭家莊的郭師長聯合,共同組織,以劉兆西、(劉國旗的父親)、羅占奎(羅志讓的父親)為首領的保護灘地硬隊,維護管理灘地。硬隊因和姜原嘴村發生械鬥,雙方打傷打殘數人。姜原嘴村以馬勞娃借武舉人之名,欺壓我村,在灘地上搶收搶種,硬隊打死了王正東,保住了秦豐村灘地,才使得百姓平安耕種到解放初夕。
解放後,秦豐村與眉縣曹家堡、魏家堡、柳林馬場,為灘地發生爭鬥,傷殘無數。秦豐村搶回了拖拉機二輛,耕牛十餘頭。此事經當和政府協調處理,灘地權重歸秦豐村耕種,1952年縣人民政府曾為秦豐村灘地及耕地發放土地證。
到87年,姜原村又因灘地邊界和秦豐村發生械鬥,當時鄉政府派水利組楊榮耀、趙升權等和兩村幹部,秦豐村書記任省省,請來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劉中央,姜嫄村重、明智馬來來、生產隊長等人組成測屆小組。由眉縣包伏溝、扶風明堂寺用經緯儀測量,量出姜原村東界、秦豐村西界,結果為新老河堤西夾角處向東30米為兩村的東西界畔。由此過後兩村百姓和睦相處,平安耕種達十餘年之久。
直到九六年兩村又因灘地發生械鬥,傷殘無數。百姓李永興,(李聰社的父親),羅卜後(羅有靈的父親),任中義(任長社的父親)等人,不惜個人錢財,為村上灘地,自發組織上訪,上訪鄉縣市各級信訪部門達百餘人,上訪次數達十餘次。縣政府出面調解,派信訪局,土地局等五大家出面調解,維持了一年多時間。九七年兩村又因灘地發生爭鬥。鄉政府由鄉長張保平帶隊,兩村書記、村長參加(中民治、馬來來、羅周全、趙選民、羅小民);水管站(郭建謀、劉文藝、趙富喜);政府幹事(羅長林、魏紅利、劉軍鋒、趙春生)組成的灘地糾紛領導小組,最終確定維持原畔。
為此鄉政府以書面形式發文到各村、各單位,目的是今後不再發生任何爭執,確保兩村民眾團結,為早日致富奔小康而共同奮鬥。
第四節 農產業經濟
解放前到解放初
秦豐村一直沿用傳統的耕作方法,以種植一冬小麥和玉米為主要農作物,一年兩熟。由於受到經濟條件和技術條件,以及人們觀念的限制,村民幾乎只靠種糧食來維持溫飽,而沒有其他經濟來源收入。
聯產承包責任制
國家開始實行農民分田到戶,村民在種植糧食解決維持溫飽的前期下,人們開始發展多種經營。將自己的土地留出一部分,種植花生,紅薯,西瓜,梨瓜、油菜,棉花等農作物,來增加農民的收入。
1990村民又開始種植少量豇豆、大辣子、線辣子、蔥、蒜、西紅柿、架豆王、蓮花白、白菜耕農作物。到成熟時拿到集市去買,結果招來好多小商販來我村收購,這樣一來在秦西村十字口就形成了一個自發的蔬菜收購市場,收購市場的產生,極大的調動了村民種植經濟作物的積極性。
“洋蔥”帶來的農業騰飛
1994年村民已大規模的種植地膜洋芋和少量的平裝洋蔥,到了成熟季節,吸引來了四面八方的商販來我村收購,一時間,在秦西村收購蔬菜的車輛及農用車輛,在大街小巷,田間地頭絡繹不絕。
1996年為了提高產量,秦東村趙選民,劉周科從渭南華陰縣引進了優良高裝洋蔥品種,以設帳的形式向秦豐村、田東村、石家村等各村推廣,也有不少農戶從蔡家坡購回了高莊洋蔥種子,令人驚喜的是秦豐村資深技術員羅恩後研製的“秦紅寶”高裝洋蔥種子已在本村實驗成功。結果,這一年種出來的高裝洋蔥比原來的平裝洋蔥色顯、個大、味好、產量高。特別是羅恩後研製“秦紅寶”洋蔥很受商販喜歡。當年,村上已有好幾個收購點。這一年村民就洋蔥一項經濟總收入達一百多萬。小吃商販,家用電器商,機車銷售等商家看出這裡的欣欣向榮的商機,也在村口擺起了攤點,進一步喚起人們科技興農、
發家致富的信念。
1998年人們已感到洋芋的種植費工量大,且經濟效益比不上洋蔥的經濟效益,同年,人們開始大面積種植薄膜洋蔥,羅恩後研製的“秦紅寶”洋蔥種子已在秦豐村全面種植,深受民眾喜愛。受秦豐村民種植洋蔥的輻射,周圍村莊的村民也開始發展主種植業,當年,:“秦紅寶”種子已銷售在揉谷鄉,扶風,楊凌,武功各地,秦豐村種植洋蔥的人富了,輻射各地的人富了。2009年。秦豐村種植的洋蔥,及“秦紅寶”
洋蔥種子已銷售全國各地。秦豐村也成了全國遠近聞名的洋蔥基地。
主導產業:洋蔥1200畝,苗木300畝,年收入占全年人均收入75%以上。
2011年起,在楊凌區特色農業發展的推動下,秦豐村不斷探索洋蔥的種植模式和發展經營模式,所產的洋蔥在病蟲害防治和經營模式中能夠趕超其他洋蔥種植基地。同時,其所生產的洋蔥近兩年來能夠遠銷歐洲諸國,其洋蔥品牌能夠逐步走向國際化和市場化。但是在發展過程中仍存在很多不可預期的發展問題,洋蔥的種植開始出現產量低、農民種植熱情不高、高新技術推廣不到位等情況。
洋蔥裝車運送到全國各地洋蔥裝車運送到全國各地

領導班子

書 記:趙選民 支部委員:羅周全劉建國
主 任:王小林 副主任:劉軍平村委委員:羅小明 劉科科
正式黨員:30人,其中:婦女黨員4人。預備黨員:0人,入黨積極分子:7人,黨員科技示範戶:5戶。
村“兩委”班子

其他組織

監委會主任:劉文藝 監委會成員:羅周全羅小明
婦代會主任:王桂寧 婦代會成員:白文娟
調委會主任:劉中友 調委會成員:劉軍平
紅白理事會長:劉建國 理事會成員:羅建平
老年人協會理事長:羅周全
理事會成員:任省省會員46人。

村委建設

村“兩委會”辦公室:150㎡,黨員活動室:35㎡,計衛服務室:20㎡,醫務人員1名。農家書屋:20㎡,警務室:15㎡,老年活動室:20㎡,農民文化中心:50㎡,活動器材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