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藥部位
植物根。
性 味
味辛、苦,性平。
歸 經
歸胃、肝、膽經。
功 能
有祛風濕,清濕熱,止痹痛,退虛熱的作用。
主 治
用於風濕痹痛,中風半身不遂,筋脈拘攣,骨節酸痛,濕熱黃疸,骨蒸潮熱,小兒疳積發熱。
相關配伍
1、大秦艽湯:秦艽、生地、石膏、羌活、防風、白芷、細辛、黃芩、當歸、白芍、川芎、熟地、白朮、茯苓、甘草、獨活。治風濕痹痛,手足不仁。(《活法機要》)
2、秦艽鱉甲湯:秦艽、鱉甲、柴胡、地骨皮、當歸、知母、青蒿、烏梅。治骨蒸壯熱、肌肉消瘦、舌紅頰赤、氣粗、盜汗。(《衛生寶鑑》)
用法用量
3~10g。
禁 忌
久痛虛羸,溲多、便滑者忌服。
1、《本草經疏》:下部虛寒人,及小便不禁者勿服。
2、《本草匯言》:凡病陰虛血燥,精竭髓衰之證,非配大劑滋養藥不可。
3、《本草從新》:大便滑者忌用。
炮製方法
將原藥除去雜質,切去蘆頭,溫水泡洗後撈出,瀝乾余水,麻袋蓋悶至藥材柔軟,切斜厚片,曬乾。飲片近圓形斜厚片,表面棕黃色,有扭曲的縱皺紋。炒秦艽:將秦艽片置炒鍋內,以文火加熱,炒至藥片表面微有焦斑為宜,取出攤晾。
生理特性
多年生草本植物,高30-60厘米。直根粗壯,黃圓形,多為獨根,或有少數分叉者,微呈扭曲狀,黃色棕色。莖單一,圓形,節明顯,斜升或直立,光滑無毛。基生葉較大,披針形,先端尖,全緣,平滑無毛,莖生葉較小,對生,葉基聯合,葉片平滑無毛,葉脈5出。聚傘花序由多數花簇生枝頭或腋生作輪狀,花冠先端5裂,藍色或藍紫色。蒴果長橢圓形。種子細小,距圓形,棕色,表面細網狀,有光澤。花果期7-10月。
產 地
分布在蒙古,俄羅斯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中國大陸的內蒙古、寧夏、河北、陝西、新疆、東北、山西等地。
相關論述
1、《神農本草經》:主寒熱邪氣,寒濕風痹,肢節痛,下水,小便利。
2、《名醫別錄》:療風,無問久新;通身攣急。
3、《藥性論》:利大小便,瘥五種黃病,解酒毒,去頭風。
4、《日華子本草》:主骨蒸,治疳及時氣。
5、《本草綱目》:秦艽,手足不遂,黃疸,煩渴之病須之,取其去陽明之濕熱也。陽明有濕,則身體酸痛煩熱,有熱則日晡潮熱骨蒸。
6、《本草征要》:治風先治血,血行則風自滅,故療風無論新久。入胃袪濕熱,故小便利而黃疸愈也。
7、《中國藥典》:用於骨蒸潮熱,又能退除虛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