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艽散,中藥藥方。主要藥為秦艽,配以不同的中藥可治療不同的疾病。但主要治療寒熱邪氣,寒濕風痹,肢節痛、下水、利小便。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秦艽散
- 來源:《全生指迷方》卷四
- 組成:秦艽,阿膠,艾葉等
- 功用:養血安胎
- 屬性:中藥藥方
全生指迷方》卷四,太平聖惠方》卷五十五,太平聖惠方》卷十,傳信適用方》卷上,聖惠》卷二十三,聖惠》卷二十,聖濟總錄》卷五,
全生指迷方》卷四
秦艽散
【來源】《全生指迷方》卷四。
【異名】秦艽湯(《婦人大全良方》卷十二)。
【組成】秦艽 阿膠 艾葉等分
【用法】上藥研為細末。每服15克,用水300毫升,加糯米100粒,煎至150毫升,去滓溫服。
【功用】養血安胎。
【主治】妊娠胎動不安。
太平聖惠方》卷五十五
秦艽散
【來源】《太平聖惠方》卷五十五。
【異名】秦艽湯(《聖濟總錄》卷六十)。
【組成】秦艽30克(去苗) 旋復花15克 赤茯苓15克 甘草15克(炙微赤,銼)
【用法】上藥搗篩為散。每服12克,以牛乳300毫升,煎至180毫升,去津,不計時候溫服。
【主治】陰黃。不欲聞人言語,小便不利。
秦艽散
【來源】《太平聖惠方》卷五十五。
【組成】秦艽15克(去苗) 犀角屑15克 黃芩22克 柴胡30克(去苗) 赤茯苓15克 茵陳30克 麥門冬30克(去心) 川大黃60克(銼碎,微炒)
【用法】上藥搗為粗末。每服12克,以水300毫升,煎至180毫升,去滓溫服,日三四服。以利為度。
【功用】清心涼營,利濕退黃。
【主治】勞黃。心脾熱壅,皮肉麵目悉黃。
太平聖惠方》卷十
秦艽散
【來源】《太平聖惠方》卷十。
【組成】秦艽30克(去苗) 柴胡30克(去苗) 枳殼22克(麩炒微黃,去瓤) 桑根白皮22克(銼) 麥門冬30克(去心) 葛根22克(銼)
【用法】上藥搗為粗末。每服12克,以水300毫升,入生薑4克,蘆根16.5厘米,煎至180毫升,去滓,不計時候,頻頻溫服。
【主治】傷寒汗後,餘熱不除,四肢拘急,胸膈不利,嘔逆,不思飲食。
傳信適用方》卷上
秦艽散
【組成】秦艽(去土)、當歸(去蘆)、桔梗、黃連(去須)、烏梅(去核)、甘草(炙)、青皮(去瓤)、柴胡(去蘆)、乾薑(炮)、芍藥各等分。
【來源】《傳信適用方》卷上。
【主治】中暑,心痛,瀉痢,骨熱。
【功效】解暑。
【用法】上為細末。分為2服,解暑,濃煎燈心湯下;心痛,煎菖蒲湯下;瀉痢,米飲下,常服熟米下;骨熱,地骨皮湯下。
聖惠》卷二十三
秦艽散
【組成】秦艽3分(去苗),防風1兩(去蘆頭),枳殼1兩(麩炒微黃,去瓤),大麻仁1兩,檳榔1兩,川朴消1兩半,羚羊角屑1兩,木香3分,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來源】《聖惠》卷二十三。
【主治】大腸風熱,秘澀躁悶。
【用法】上為粗散。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薑半分,煎至6分,去滓,食前溫服。
聖惠》卷二十
秦艽散
【組成】秦艽1兩(去苗),赤箭1兩,獨活1兩,桂心1兩,五加皮1兩,磁石3兩(搗碎,水淘,去赤汁),甘菊花1兩,漢防己1兩,羚羊角屑1兩,葛根1兩(銼),赤芍藥1兩,麻黃2兩(去根節),薏苡仁2兩,防風1兩(去蘆頭),芎藭1兩,側子1兩(炮裂,去皮臍),杏仁2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甘草1兩(炙微赤,銼)。
【來源】《聖惠》卷二十。
【主治】癱風,手足不遂,肌肉頑痹,筋脈拘急,心神不安,言語謇澀,胸膈痰涎不利。
【用法】上為散。每服4錢,以水1中盞,加生薑半分,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聖濟總錄》卷五
秦艽散
【藥物組成】秦艽(去苗土)1兩,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白朮1兩,桂(去粗皮)1兩,石斛(去根)1兩。
【處方來源】《聖濟總錄》卷五。
【方劑主治】中風汗出不止。
【製備方法】上為散。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空腹溫酒調下,日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