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史15講》共十五講,內容包括官私奴婢的數量對於判斷兩漢社會性質有沒有關係;董仲舒以後的儒家和戰國時期的儒家有何區別;司馬遷的歷史批判——“太史公曰”;四周諸族的活動等等。全書邏輯清晰、內容適度易懂、針對性強、具有很高的收藏價值。
基本介紹
- 書名:秦漢史15講
- 類型:人文社科
- 出版日期:2012年6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101086249
- 作者:翦伯贊
- 出版社:中華書局
- 頁數:277頁
- 開本:16
- 品牌:中華書局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秦漢史15講》由中華書局出版。
作者簡介
翦伯贊,生於1898年,卒於1968年。著名歷史學家、社會活動家,著名馬克思主義史學家,中國馬克思主義歷史科學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傑出的教育家。發起編纂了兩千多萬字的《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編著有,《中國史綱》,主編通用教材《中國歷史綱要》和《中國古代史教學參考資料》、《中國通史參考資料》、《中外歷史年表》等,主要著作有《中國歷史哲學教程》、《對處理若干歷史問題的初步意見》、《目前史學研究中存在的幾個問題》、《中國史論集》、《歷史問題論叢》、《先秦史》、《秦漢史》等。
張傳璽,1927年2月生,著名歷史學家,山東日照人。1957年—1961年,在北京大學歷史系讀副博士研究生,師從著名歷史學家翦伯贊研究秦漢史。現為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兼任中央廣播電視大學主講教師,教育部中學歷史教材審查委員會委員,全國普通高校招生統一考試學科命題委員會委員,全國各類成人高等學校統一招生考試大綱審定委員會副主任兼歷史學科組組長。主要著作有《秦漢問題研究》、《中國古代史綱》、《簡明中國古代史》、《翦伯贊傳》等。發表史學論文一百餘篇。1986年和1999年連獲全國廣播電視大學優秀主講教師獎,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張傳璽,1927年2月生,著名歷史學家,山東日照人。1957年—1961年,在北京大學歷史系讀副博士研究生,師從著名歷史學家翦伯贊研究秦漢史。現為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兼任中央廣播電視大學主講教師,教育部中學歷史教材審查委員會委員,全國普通高校招生統一考試學科命題委員會委員,全國各類成人高等學校統一招生考試大綱審定委員會副主任兼歷史學科組組長。主要著作有《秦漢問題研究》、《中國古代史綱》、《簡明中國古代史》、《翦伯贊傳》等。發表史學論文一百餘篇。1986年和1999年連獲全國廣播電視大學優秀主講教師獎,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圖書目錄
第一講 秦漢歷史上的若干問題
一、對秦始皇如何評價
二、秦始皇焚書坑儒應如何理解
三、兩漢官私奴婢在生產中占有怎樣的地位
四、官私奴婢的數量對於判斷兩漢社會性質有沒有關係
五、兩漢的土地所有制是國有制還是私人所有制
六、西漢政府為什麼推行抑壓商人的政策
七、王莽和王莽改制應如何評價
八、張魯是農民起義還是封建割據
九、董仲舒以後的儒家和戰國時期的儒家有何區別
第二講 秦王朝的建立及其歷史形勢
一、秦的先世及其統一
二、秦王朝統治時期的國內諸部族
三、秦王朝與亞洲諸國的關係
第三講 論陳勝、吳廣的起義
一、革命的領導者陳勝、吳廣
二、革命前夕的社會
三、革命的爆發及其展開
四、革命的被篡竊及其失敗
第四講 漢族的形成與國內其他各種族的活動
一、秦、漢之際中原及周邊形勢
二、四周諸族的活動
第五講 西漢中央集權政治的形成與疆域的奠定
第六講 論司馬遷的歷史學
一、司馬遷的生平
二、司馬遷的歷史方法一——紀傳體的開創
三、司馬遷的歷史方法二——紀傳體的活用
四、司馬遷的歷史批判——“太史公曰”
五、餘論——史料的蒐集編制及其歷史觀
第七講 西漢的商業都市與國際貿易
一、商業發展之一般的傾向
二、都市的分布、內容及其行政管理
三、大商人的出現及其活動
四、貨幣的鑄造與種類
五、國際貿易的發展
第八講 王莽改制及其失敗
一、非變不可的時代
二、改革的內容
三、回到暴力政策
第九講 論東漢末的黨錮之禍
一、外戚宦輪流專權
二、黨錮禍起
三、黨錮之禍的影響
第十講 應該替曹操恢復名譽
第十一講 兩漢時期的官私奴婢
一、問題的提出
二、數量問題
三、來源問題
四、擔當的工作問題
五、待遇問題
六、結語
第十二講 兩漢的尚書台與宮廷政治
一、尚書的沿革
二、尚書的職權
三、尚書台的組織
第十三講 兩漢時期儒學的發展
一、經今古文派之爭與儒家哲學之分派
二、讖緯的出現與儒家哲學的玄學化
三、王充著《論衡》與儒家哲學的被反擊
第十四講 兩漢時期的宗教
一、多神教的發展
二、佛教的最初傳入
三、道教的起源
第十五講 秦漢史料新研
一、對秦始皇如何評價
二、秦始皇焚書坑儒應如何理解
三、兩漢官私奴婢在生產中占有怎樣的地位
四、官私奴婢的數量對於判斷兩漢社會性質有沒有關係
五、兩漢的土地所有制是國有制還是私人所有制
六、西漢政府為什麼推行抑壓商人的政策
七、王莽和王莽改制應如何評價
八、張魯是農民起義還是封建割據
九、董仲舒以後的儒家和戰國時期的儒家有何區別
第二講 秦王朝的建立及其歷史形勢
一、秦的先世及其統一
二、秦王朝統治時期的國內諸部族
三、秦王朝與亞洲諸國的關係
第三講 論陳勝、吳廣的起義
一、革命的領導者陳勝、吳廣
二、革命前夕的社會
三、革命的爆發及其展開
四、革命的被篡竊及其失敗
第四講 漢族的形成與國內其他各種族的活動
一、秦、漢之際中原及周邊形勢
二、四周諸族的活動
第五講 西漢中央集權政治的形成與疆域的奠定
第六講 論司馬遷的歷史學
一、司馬遷的生平
二、司馬遷的歷史方法一——紀傳體的開創
三、司馬遷的歷史方法二——紀傳體的活用
四、司馬遷的歷史批判——“太史公曰”
五、餘論——史料的蒐集編制及其歷史觀
第七講 西漢的商業都市與國際貿易
一、商業發展之一般的傾向
二、都市的分布、內容及其行政管理
三、大商人的出現及其活動
四、貨幣的鑄造與種類
五、國際貿易的發展
第八講 王莽改制及其失敗
一、非變不可的時代
二、改革的內容
三、回到暴力政策
第九講 論東漢末的黨錮之禍
一、外戚宦輪流專權
二、黨錮禍起
三、黨錮之禍的影響
第十講 應該替曹操恢復名譽
第十一講 兩漢時期的官私奴婢
一、問題的提出
二、數量問題
三、來源問題
四、擔當的工作問題
五、待遇問題
六、結語
第十二講 兩漢的尚書台與宮廷政治
一、尚書的沿革
二、尚書的職權
三、尚書台的組織
第十三講 兩漢時期儒學的發展
一、經今古文派之爭與儒家哲學之分派
二、讖緯的出現與儒家哲學的玄學化
三、王充著《論衡》與儒家哲學的被反擊
第十四講 兩漢時期的宗教
一、多神教的發展
二、佛教的最初傳入
三、道教的起源
第十五講 秦漢史料新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