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史十講》一書全面、系統講述了秦漢時期的歷史,由安作璋 主編,中華書局出版發行。
基本介紹
- 書名:秦漢史十講
- 作者:安作璋 主編
- ISBN:9787101103151
- 頁數:266
- 定價:35.00元
- 出版社:中華書局
- 出版時間:2014-9-1
- 裝幀:平裝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目錄,
內容簡介
全書共分為十講,內容上從秦人起源、秦襄公立國開始 ,到東漢滅亡為止,為讀者全面、系統講述了秦漢時期的歷史。在內容上包括了這一時期內的主要歷史情況、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對外交往情況、社會文化和社會生活等。本書在主編安作璋先生使用50多年的課程講義基礎上,依據史學界新的研究成果進行增補、修訂,其中包含了安先生多年的教學經驗和研究成果,力圖為讀者提供一部權威信實的秦漢史。
作者簡介
安作璋,1927年生,山東師範大學、山東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山東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長、中國秦漢史研究會副會長、山東省歷史學會副會長和山東省地方志學會副會長等職務。著述30餘部(含二人合著與主編),發表論文百餘篇,其中《秦漢官制史稿》、《劉邦評傳》、多卷本《中國運河文化史》、《山東通史》、《齊魯文化通史》等書,先後被評為“山東省社會科學著作一等獎”,並榮獲“第一次山東省社會科學突出貢獻獎”。
目錄
前言
第一章秦國的起源與發展
第一節秦襄公立國與秦穆公稱霸
一、秦人來源與襄公立國
二、秦穆公統一關中與稱霸西戎
第二節秦國變法與統一六國
一、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
二、秦國對外擴張與連橫、合縱的鬥爭
三、秦王政統一六國
第二章統一的秦皇朝
第一節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創立
一、專制主義的最高皇權及中央集權的各級行政組織
二、度量衡、貨幣、文字的劃一
三、鞏固集權統治的各項措施
四、重農政策與經濟發展
第二節越人、匈奴人和秦朝的關係
一、南方的越人和秦對越人的征服戰爭
二、秦對匈奴的防禦戰爭與萬里長城的修建
第三節秦末農民戰爭與楚漢之爭
一、秦的暴政
二、大澤鄉揭竿起義
三、反秦鬥爭的繼續發展與秦朝滅亡
第一章秦國的起源與發展
第一節秦襄公立國與秦穆公稱霸
一、秦人來源與襄公立國
二、秦穆公統一關中與稱霸西戎
第二節秦國變法與統一六國
一、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
二、秦國對外擴張與連橫、合縱的鬥爭
三、秦王政統一六國
第二章統一的秦皇朝
第一節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創立
一、專制主義的最高皇權及中央集權的各級行政組織
二、度量衡、貨幣、文字的劃一
三、鞏固集權統治的各項措施
四、重農政策與經濟發展
第二節越人、匈奴人和秦朝的關係
一、南方的越人和秦對越人的征服戰爭
二、秦對匈奴的防禦戰爭與萬里長城的修建
第三節秦末農民戰爭與楚漢之爭
一、秦的暴政
二、大澤鄉揭竿起義
三、反秦鬥爭的繼續發展與秦朝滅亡
四、楚漢之爭與西漢皇朝的建立
第三章西漢初年的經濟和政治
第一節漢初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一、農業生產的恢復和黃老無為政治
二、官私手工業的發展
三、商業的發展和重農抑商政策
第二節漢初政治、經濟制度
一、政治制度
二、經濟制度
第三節漢朝和匈奴、南越的關係
一、漢初匈奴的強大及其對漢的侵掠
二、趙佗稱王南越與漢和南越的通好
第四節皇權和封國的鬥爭
一、封國勢力的強大
二、吳楚七國之亂與封國權力的削弱
第四章西漢的強盛時期
第一節皇權的加強
一、董仲舒的“天人相通”和“春秋大一統”思想
二、獨尊儒術與察舉制度的創立
三、繼續削弱封國勢力
四、打擊地方豪強和十三部刺史的設定
五、內廷政治的出現和西漢軍事力量的加強
第二節漢朝和邊疆各族的關係及其與亞洲各國的
經濟文化交流
一、漢武帝時期對匈奴的戰爭
二、漢朝和西域各國的關係與張騫通西域
第三章西漢初年的經濟和政治
第一節漢初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一、農業生產的恢復和黃老無為政治
二、官私手工業的發展
三、商業的發展和重農抑商政策
第二節漢初政治、經濟制度
一、政治制度
二、經濟制度
第三節漢朝和匈奴、南越的關係
一、漢初匈奴的強大及其對漢的侵掠
二、趙佗稱王南越與漢和南越的通好
第四節皇權和封國的鬥爭
一、封國勢力的強大
二、吳楚七國之亂與封國權力的削弱
第四章西漢的強盛時期
第一節皇權的加強
一、董仲舒的“天人相通”和“春秋大一統”思想
二、獨尊儒術與察舉制度的創立
三、繼續削弱封國勢力
四、打擊地方豪強和十三部刺史的設定
五、內廷政治的出現和西漢軍事力量的加強
第二節漢朝和邊疆各族的關係及其與亞洲各國的
經濟文化交流
一、漢武帝時期對匈奴的戰爭
二、漢朝和西域各國的關係與張騫通西域
三、漢朝和西南各族的關係
四、東甌、閩越及南越的內屬
五、漢朝和朝鮮、日本的關係
第三節武帝支持戰爭和強化皇權的財政經濟措施
一、增加財政收入的措施
二、邊疆和西域的屯田
三、水利的開發
第四節武帝後期的社會危機和昭宣中興
一、社會矛盾的激化
二、農業技術的革新
三、昭宣中興
第五章西漢後期的社會矛盾與王莽改制
第一節社會矛盾的尖銳化
一、土地兼併的劇烈與政治的腐敗
二、農民生活的困苦與各地人民的起義
三、中小地主階層的政治改良思想
第二節王莽改制
一、王莽代漢
二、王莽改制及其失敗
第三節王莽末年的農民戰爭與東漢的建立
一、赤眉起義
二、綠林起義與新莽政權的顛覆
三、劉秀在河北的活動
四、農民軍的相繼失敗與東漢的建立和統一
第六章東漢前期的經濟和政治
第一節東漢初期的政治
一、東漢初期緩和社會矛盾的政策
四、東甌、閩越及南越的內屬
五、漢朝和朝鮮、日本的關係
第三節武帝支持戰爭和強化皇權的財政經濟措施
一、增加財政收入的措施
二、邊疆和西域的屯田
三、水利的開發
第四節武帝後期的社會危機和昭宣中興
一、社會矛盾的激化
二、農業技術的革新
三、昭宣中興
第五章西漢後期的社會矛盾與王莽改制
第一節社會矛盾的尖銳化
一、土地兼併的劇烈與政治的腐敗
二、農民生活的困苦與各地人民的起義
三、中小地主階層的政治改良思想
第二節王莽改制
一、王莽代漢
二、王莽改制及其失敗
第三節王莽末年的農民戰爭與東漢的建立
一、赤眉起義
二、綠林起義與新莽政權的顛覆
三、劉秀在河北的活動
四、農民軍的相繼失敗與東漢的建立和統一
第六章東漢前期的經濟和政治
第一節東漢初期的政治
一、東漢初期緩和社會矛盾的政策
二、劉秀加強皇權的措施
第二節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一、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
二、手工業的發展
三、商業的發展和對外貿易
第三節東漢與匈奴、西域和亞洲各國的關係
一、匈奴和西域
二、東漢對北匈奴的戰爭與班超通西域
三、東漢時期中外交通
第七章東漢的社會危機
第一節豪強大族的發展
一、東漢的豪強大族
二、豪族地主田莊的情況
三、在豪族地主經濟發展中階級關係的變化
第二節外戚、宦官更迭執政
一、外戚、宦官相繼專政
二、東漢士大夫反對宦官的鬥爭
第三節西羌、烏桓、鮮卑等族的生活及其和東漢
皇朝的關係
一、羌人
二、烏桓和鮮卑
三、東北各族——貊、扶餘、挹婁、高句麗
四、南方各族——槃瓠部、廩君部、板楯部
五、西南各族——滇人、哀牢人、邛都人、莋都人、冉人、白馬氐
第四節東漢末年的農民戰爭
一、東漢中葉以後連續不斷的農民起義
第二節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一、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
二、手工業的發展
三、商業的發展和對外貿易
第三節東漢與匈奴、西域和亞洲各國的關係
一、匈奴和西域
二、東漢對北匈奴的戰爭與班超通西域
三、東漢時期中外交通
第七章東漢的社會危機
第一節豪強大族的發展
一、東漢的豪強大族
二、豪族地主田莊的情況
三、在豪族地主經濟發展中階級關係的變化
第二節外戚、宦官更迭執政
一、外戚、宦官相繼專政
二、東漢士大夫反對宦官的鬥爭
第三節西羌、烏桓、鮮卑等族的生活及其和東漢
皇朝的關係
一、羌人
二、烏桓和鮮卑
三、東北各族——貊、扶餘、挹婁、高句麗
四、南方各族——槃瓠部、廩君部、板楯部
五、西南各族——滇人、哀牢人、邛都人、莋都人、冉人、白馬氐
第四節東漢末年的農民戰爭
一、東漢中葉以後連續不斷的農民起義
二、黃巾起義和東漢皇朝的瓦解
三、東漢農民戰爭的特點
第八章地方割據勢力的混戰與東漢滅亡
第一節州郡牧守和豪族地主武裝的割據
一、州郡牧守權力的膨脹
二、豪族地主武裝勢力的發展
第二節董卓專權與地方割據勢力的混戰
一、董卓專權
二、關中和山東地方割據勢力的混戰
第三節曹操、劉備和孫氏三個集團的興起
一、曹操的崛起與統一北方
二、劉備起兵與諸葛亮隆中對策
三、孫氏統一江東
第四節赤壁之戰與三國局面的形成
一、赤壁之戰
二、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
第九章秦漢社會生活與風俗
第一節衣食住行
一、飲食
二、冠服
三、住宅
四、行旅
第二節婚姻和喪葬
一、婚姻
二、喪葬
第三節節日、祭禮與方術
一、節日
二、祭祀
第四節社會風尚
一、敬老養老
二、任俠
三、崇尚氣節
第十章秦漢思想文化
第一節經學和教育
一、經學的演變
二、學校教育
三、書籍的整理
第二節哲學和宗教
三、東漢農民戰爭的特點
第八章地方割據勢力的混戰與東漢滅亡
第一節州郡牧守和豪族地主武裝的割據
一、州郡牧守權力的膨脹
二、豪族地主武裝勢力的發展
第二節董卓專權與地方割據勢力的混戰
一、董卓專權
二、關中和山東地方割據勢力的混戰
第三節曹操、劉備和孫氏三個集團的興起
一、曹操的崛起與統一北方
二、劉備起兵與諸葛亮隆中對策
三、孫氏統一江東
第四節赤壁之戰與三國局面的形成
一、赤壁之戰
二、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
第九章秦漢社會生活與風俗
第一節衣食住行
一、飲食
二、冠服
三、住宅
四、行旅
第二節婚姻和喪葬
一、婚姻
二、喪葬
第三節節日、祭禮與方術
一、節日
二、祭祀
第四節社會風尚
一、敬老養老
二、任俠
三、崇尚氣節
第十章秦漢思想文化
第一節經學和教育
一、經學的演變
二、學校教育
三、書籍的整理
第二節哲學和宗教
一、西漢初期的道家思想
二、董仲舒的新儒學
三、讖緯神學的盛行與王充《論衡》
四、政論家崔實、王符、仲長統
五、佛教的傳入與道教的創立
第三節史學、文學、文字學和藝術
一、司馬遷的《史記》和班固的《漢書》
二、漢賦、樂府、五言詩
三、揚雄的《方言》和許慎的《說文解字》
四、建築和藝術
第四節科學和技術
一、數學
二、天文曆法
三、化學——煉丹術
四、醫學
五、農學和水力的套用
六、造紙術的發明和傳播
參考書目
後記
二、董仲舒的新儒學
三、讖緯神學的盛行與王充《論衡》
四、政論家崔實、王符、仲長統
五、佛教的傳入與道教的創立
第三節史學、文學、文字學和藝術
一、司馬遷的《史記》和班固的《漢書》
二、漢賦、樂府、五言詩
三、揚雄的《方言》和許慎的《說文解字》
四、建築和藝術
第四節科學和技術
一、數學
二、天文曆法
三、化學——煉丹術
四、醫學
五、農學和水力的套用
六、造紙術的發明和傳播
參考書目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