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林村

秦林村

秦林村位於黃北坪鄉西部,距縣城26公里。全村現有130戶320人,2018年人均純收入3450元,耕地面積430畝,其中,水澆地96畝。村民的主要收入來源是種植業、林果和外出務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秦林村
  • 外文名:Qinlin Village
  • 別名:麒麟村
  • 電話區號:0311
  • 人口數量:320 人
  • 車牌代碼:冀A
行政區劃,相關文章,一中心兩基地,秦林村的母親山,巑山刻石,

行政區劃

秦林村與槐疙瘩村、長沙村、松會村、黃北坪村、南王家莊村、宋家莊村、東溝村、南張家莊村、安家莊村、西石家莊村、了絲坡村、南掌村、石咀頭村、玉皇廟村相鄰。
秦林村附近有棋盤山生態森林自然風景區、嶂石岩、許亭村、贊皇竇家寨、贊皇石柱山、白草坪水庫等旅遊景點,有贊皇金絲大棗、贊皇大棗、現撥核桃仁、贊皇核桃、贊皇蜂產品、贊皇柴雞等特產,有贊皇絲弦藝術、皇六宰相傳說、贊皇原村土布紡織技藝、青龍山廟會、贊皇鐵龍燈、贊皇臘八船等民俗文化。

相關文章

一中心兩基地

抗日戰爭時期,位於太行山中段東麓的贊皇縣,曾是冀西抗日的重要戰場。中馬峪村地處贊皇縣西部太行山區,距縣城20多公里。在烽火燃燒的抗日歲月,槐疙瘩、黃北坪、中馬峪、長沙、秦林、王家坪、東馬峪等村形成了“冀西革命中心”,槐疙瘩村是太行一地委和太行一分區司令部所在地和黨政軍部門較多的抗日領導機關所在地,黃北坪村是太行一分區司令部所在地,秦林村是太行一分區政治部所在地,王家坪村是太行一專署所在地,中馬峪村是抗戰時期法治建設最好、法律部門最全、黨政軍部門較多、民眾基礎較好的抗日堡壘村。
贊皇縣委縣直機關工委以打造“兩山”理論的贊皇實踐、贊皇樣板為奮鬥目標,建設“一中心兩基地”黨建品牌。

秦林村的母親山

秦林(麒麟)村的母親山——巑山 作者李蘭祥
巑山的坐標,幾個朝代表述不一,現有鐵證告你,她東、南、西三向均在秦林境內。“三向”的山體似一個偉大的母親,緊緊地將秦林村抱在懷裡。村民們年復一年汲取著她的乳液(山泉)。耕耘著她的田地。她孕育著一代又一代的子孫長大,見證著秦林村的發展史。如有疑問,可探險一游。親眼目睹遠古的巑山刻石,見了它,你會明白,刻石所在山,即是過去的巑山。今天的贊皇山。
巑山刻石傳說周穆王所為,但無考證。刻石所在地屬秦林村地面,它只是贊皇山的東北一隅。要想知道它的歷史紛爭,還得從源頭理論。
贊皇縣所有新舊縣誌,所認定贊皇山的地理方位,始終模糊不一。只分別道出了它在贊皇縣城的那個方位,距縣城多少里(華里)。 登此山可望臨城,山上有周穆王廟云云。且各說各話,自相矛盾,沒有一個讓人信服的定論。
現以歷史唯物觀,從傳說文化,到具體證據,一一進行剖析。
一、一說贊皇山即現今的石柱山。
2021年,有人在網上發帖,稱發現隋代河北贊皇北清河村李士謙墓誌。雲,隋開皇八年去世葬贊皇山北十八里冱水西三百步。以此推論,南北朝隋唐時期,贊皇山就是現在的石柱山。
此山,只有可望臨城一說符合邏輯,其他均矛盾之。
二、康熙11年,贊皇進行修志,稱讚皇山在縣城西南20里。周穆王討逆戰勝於此,封為贊皇山,取贊助皇上之謂也。
此次修志,將贊皇山定位在贊皇縣大河道村西一帶附近。
三、清朝乾隆16年修志,稱讚皇山在縣城西南20里,高百餘丈。“穆天子傳”葵醜至房子登贊皇山。並記有:壇山在縣東北15里,周穆王伐犬戎駐蹕於此。
此志同時認定,周穆王廟在贊皇山上,但城西南20里範圍的山上均無周穆王廟存在,五特徵要件無一在列。
四、清朝光緒二年贊皇縣又修志,認定贊皇山在縣城西南50里,並聲稱:前志云:贊皇山在縣城西南20里,有誤。第一次以官方,名義否定了前志認定贊皇山的錯誤。同時第一次認定贊皇山在縣城西南50里,即秦林南山。該認定符合曆代修志所述的五要素。
五、光緒31年修志云:贊皇山在縣城西南42里,出贊皇山為濟水源。此論認定贊皇山在贊皇縣大石門村西,南掌村附近山上。該二村座落在巑山腳下,屬巑山的一部分,五要素全部具備。
六、中華民國二十一年四月,贊皇南掌村薛儒尚先生,經過考證。認定贊皇山在南掌、了絲坡村西,便在二村村西與臨城縣交界的金雞山(又稱雞子尖)上刻有贊皇山三字,現石到尚存。此石到所在地符合認定贊皇山的所有要素。
七、中華民國29年,贊皇縣署再次修志,修定文稱:贊皇山在縣城西南50里,舊志云:二十里誤。
此修志再次否定縣西南20里。重申贊皇山在縣西南50里。50里所指方位,即南掌、了絲坡村西,秦林南山西山位置,與五要件完全一致。
八、2019年6月,全國革命老區發展史叢書——河北卷。贊皇縣老區建設促進會編著的贊皇縣革命老區發展史一書認定,贊皇山位於贊皇縣西南部,屬太行山主脈,為贊皇名山之一。在縣城西南24千米,山體南北走向。北起秦林村,南至臨城界、長12千米,寬1至2千米,主峰海拔1256米。在贊皇山區域內,有大佛堂垴(海拔1310.7米),南音寺垴(海拔1198.7米),九樹垴(海拔1437米),扇子垴(1154. 6米)。贊皇山原名巑山,據舊志載,周穆王東巡時到此,封為贊皇山。
隋開皇16年(596年)置贊皇縣時。以此山為名,命縣。山上有周穆王廟。
贊皇山定位秦林、了絲坡境內、五要件全部具備,是名副其實的巑山歸宿。
九、傳說與地理地貌相一致。
歷史傳說是文化的一部分,部分傳說是有依據的,一般不是空穴來風。周穆王大敗犬戎於此,留下了好多美好的故事。如了絲坡的傳說。穆家寨的傳說,衙門的傳說、求穆窯的傳說、麥地溝的傳說,巑山東龍頭的傳說,巑山刻石的傳說,周穆王廟的傳說,了絲坡龍頭石刻的傳說(巨石尚存,刻石已難辨龍頭輪廓)等。這些傳說都是先人留下來的,他並非隨意編纂的。故事結合地理,地物、地貌、刻石、刻畫,成就豐富了傳統文化的內涵。
眾多美好的傳說,均圍繞巑山和周穆王廟展開的,依此可以證明。贊皇山就在故事傳播地附近。
十、巑山刻石
巑山刻石所在的山,符合認定巑山位置的所有要件,現一一對號入座,還贊皇山真實面目。
(一)巑山定位在縣城西南,方位準確,且指秦林南山、西山
(二)定位距縣城50里、42里、24千米,均是正確的,因為所指位置同屬贊皇山,它是一個山體,只是終點未在主峰。
(三)登此山可望臨城。
巑山刻石所處位置在秦林南山山崖頂端,站在此地,南可望臨城。東可望隆堯,元氏、趙縣,視野開廣,符合新舊志所有條件。
(四)山上有周穆王廟
巑山刻石所在山,山上有兩座周穆王廟。均在麒麟、了絲坡二村境內。大廟在了絲坡西山,因百花樹逼廟,該廟幾次遷址讓樹,最後搬到現在的位置。
了絲坡一帶的百姓,視周穆王為救世主,救世菩薩。後先人將周穆王廟改稱菩薩廟。傳說遠古××××年農曆四月初一,周穆王大敗犬戎於此,故百姓每年四月初一,在古廟位置舉行盛大廟會,周邊九州十八縣香客均來進香,熱鬧非凡,直至今日。小廟(即二廟)在秦林村南溝垴主峰北,約二、三十米處的一個小坪上。建廟時間不詳,廟內有周穆王像。1950年左右廢止。
山上有周穆王廟一說事實存在,符合曆代修志列舉的特點。
十一、清、秦兆隋贊皇鄉土志記有:
太行之東、山曰堂北、六里迤東、距常陰水。
此山近向,了絲坡南、相距縣城、州二里焉。
堂北之南、山名贊皇、濟水發源,流向東方。
此山近向,大石門西、 相距縣城 四十二里余
巑山東北、曰狼牙寨,山水東流,歸入濟派。
贊皇山在大石門西,濟水發源於此。距縣城42里強。高二百十三丈八尺。
此志明曰:贊皇山在堂北山之南,大石門村西。
十二、結論
周穆王的傳說,巑山的傳說、刻石、刻畫的傳說,故事多多。巑山刻石這個千年珍寶遺產的存在,他告訴世人,贊皇山就在這裡。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贊皇縣人民政府再次對贊皇山進行確認。組成專業考察組進行了多地考察研究,反覆探討新舊縣誌。去偽存真。最後明確、定論,贊皇山就在北起秦林南至了絲坡、臨城界,西至九樹垴,佛堂溝附近。
1988年元月,贊皇縣人民政府給了絲坡村授一文物保護碑。上書:
贊皇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贊皇山
贊皇縣人民政府。
一九八八年元月
巑山刻石挺立在千米之遙的東龍頭這個獨特的地段,有它深遠的鐵證和歷史價值。

巑山刻石

巑山刻石——作者李蘭祥
巑山刻石與巑山東龍頭刻石是兩處刻石,均鑲刻於河北省贊皇縣麒麟村(親林村、秦林村)正南一公里,海拔近千米的南溝垴主峰懸崖處。兩刻石南北斜向,相距六、七米。巑山刻石位西南,巑山東龍頭刻石位西北。巑山東龍頭刻石靠前(東),距崖壁三、四米,巑山刻石靠後(西),距懸崖七、八米。
兩尊刻石不知多少歲,像一對雙胞兄弟,立於山巔,保衛著麒麟村的安寧。
中華民國三十七年夏秋,暴雨下了一天一夜,電閃雷鳴。突然一個火球從天而降,直接向巑山東龍頭樹抱石撞去。瞬間,火光四射,樹、石均被擊碎。隨著一聲巨響,土石流伴隨砂石、樹木從崖頂傾瀉而下,墜入崖底。
這一真實現象,地動山搖,麒麟村所有房屋泥皮,梁灰紛紛落下,窗戶紙全被震裂,有的震成大窟窿。
幾乎與此同時,天空突然由陰轉晴。南溝垴上空出現一片七彩虹雲。彩虹中出現了一個高大人像,肩挎弓箭,手握大刀,身披鐵鎧,怒視蒼穹。他在空中踱了幾圈後消失。山民說,那人像是周穆王。穆王為什麼不高興?因為龍王劈了他的樹抱石刻石。
此次土石流面積較大,從山頂到溝底長約百餘米、隨著泥土巨石的下泄,巑山刻石也不知所蹤。但刻石不止一處,還有兩處刻于山中。一處位於主峰正北約200餘米的一塊灰白色摞石上,但字跡已不清。另一處在主峰北偏東約150米的灌木叢環抱的白石上。此字跡至今非常清楚,但所刻年代不詳。估計在兩三千年左右。
刻石布局左為山字,右為巑字,即右為上左為下,從右向左讀為巑山。
巑山二字長寬各約20公分,喜歡研究巑山的學者可到此一看芳容。
現存的刻石說明了一個問題,也解開了多年爭議的一個迷。巑山到底在哪,刻石告訴你:秦林村南山斷崖是巑山東龍頭,是巑山龍的頭(東頭和北頭)。他的矯健身軀覆蓋大佛堂垴和王家坪南溝。頭部是了絲坡西山和秦林南溝垴主峰。鬍鬚是土門南溝玉皇垴、大河道西山、大、小石門山等。
刻石是鐵證,是任何人搬不倒的,它如“高院”法官作出的最終裁定,此為終審判決,不許抗訴。
資料來源:無數次長輩反覆講述,親臨刻石體會。作者李蘭祥2023年87歲,兒時曾親臨巑山東龍頭刻石及巑山刻石處割柴、刨地、拾橡籽。土石流發生當日,作者在南溝莊居住。(當時南溝住4戶人家),作者住的窯洞距巑山東龍頭懸崖直線距離不到300米,親眼目睹了土石流發生,且土石流還砸死了三條碗口粗的紅花長蟲(蛇)、溝內4戶人家長者,還拿供品到土石流處燒香上供。
check!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