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家懿(JuliaChing,1934-2001),江蘇無錫人,加拿大著名華裔漢學家。1972年畢業於澳洲國立大學,獲哲學博士學位,導師為著名漢學家柳存仁先生。後應哥倫比亞的狄百瑞(William T. de Bary)和耶魯的芮沃壽(ArthurWright)兩教授的邀請,先後在兩所大學執教。1978年任教多倫多大學,由於業績卓著,三年之間便晉升為正教授。又同時兼任宗教、哲學和東亞研究三系的教授,並且是《慎思錄》、《王陽明》等三部專論和三部譯著的作者。此外,還有六、七十篇學術論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秦家懿
- 外文名:JuliaChing
- 出生日期:1934
- 逝世日期:2001
簡介,成就,
簡介
從這大量的著作當中可知,家懿教授的研究興趣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一是基督教的神學,二是儒家的智慧,三是兩者間的比較。她對基督神學的關心可以遠溯至她的家庭背景。然而,早年在上海和香港乃至於年青期在美國新羅謝爾書院(College ofNew Rochelle)和天主教大學(CatholicUniversity)所接受的教育,對她也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熟悉家懿教授宗教背景的都知道,從新羅謝爾書院讀書的年代開始,前後二十年間,她曾經是聖烏爾蘇拉會(the Order of St.Ursula)的修女。可見,家懿教授對基督宗教的投入。至於對儒家智慧的興趣,則是從她在台灣花蓮傳教的一段期間才開始的。據家懿教授的追憶,那三年間,她讀了不少中國文、史、哲學的書,當讀到王陽明“大人者與天地萬物為一體”的話語時,更加為所吸引。此後,便矢志探索儒家哲學的智慧。基於對中西兩個偉大的宗教與哲學傳統同感興趣,家懿教授的研究還進一步發展為對此兩傳統的比較。
當然,家懿教授的研究業績並不止此。實際上,作為一位異常精勤的學者,她研究的範圍是不停地在拓展著的。自1989年開始,至1994年止,她先後出版了八部專書。儘管其中兩部是合編的,兩部是合著的,這些著作,無論從質從量而言,不僅標誌著家懿教授學術事業的一個豐收期,也顯示出她的研究興趣較前更為廣泛。有關西方的宗教與哲學,她的視野拓展至與宋明理學有密切關連或與之可相比擬的西方哲學家之上,如萊布尼茲、沃爾夫、懷特海和海德格爾等。有關中國的宗教與哲學,她的興趣也不再限於儒家。從著眼於陽明與道教、朱熹與釋道二教的關係開始,她的目光實已放大至整個三教之上。此外,還可以看到的是她將中國智慧的根源遠溯至上古的一個傾向。正因為以上兩個領域同時在拓展,她對中西宗教哲學的比較,也相應地擴大其範圍。更值得注意的是,除了象牙塔中的研究,家懿教授的關心直延伸至當前的政治與社會問題之上,是知識分子對社會的深切的關懷。基於這豐碩的研究業績和積極的社會參與,1990年家懿教授獲選為加拿大皇家學院的院士,1994年晉升為多倫多大學的大學教授。這是多大給予其最優秀教研人員的最高的學術名銜。此外,同年獲北卡羅來納州的聖安德魯斯長老會書院的榮譽人文學博士。
成就
自1995至2001的幾年間,家懿教授的著述業主要表現於Mysticism and Kingship in China: The Heart of Chinese Wisdom(1997)和The ReligiousThought of Chu Hsi(2000)兩書之上。此兩書分別由劍橋大學出版社和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是家懿教授在中國哲學與宗教的園地上辛勤數十載的晚年力作。此外,1998年她出版了她的自傳。此書記錄了她一生對意義的探索和對肉體與心靈上的創傷追求癒合的歷程,得到了多方面的高度評價。除了著述,晚年的她仍然積極參與各種學術和社會活動。舉例而言,在國際上,1997年4月,她出席了由已故日本首相福田糾夫所創立、並由前德國首相舒默特所主持的高層次專家會議,並參與了有關“人類責任的舉世宣言”的起草。在地方上,她與多倫多的華人領袖緊密合作,推動社區的發展,並且是媒體在各種問題上諮詢的對象。
由於上述的成就,家懿教授在學術上和社會上的聲譽益隆。1997年加拿大的一所著名大學Queen’s University授予她榮譽神學博士的名銜,同年她與瑞士漢學家孔漢思合著《中國宗教與基督教》。1998年,她就任為多倫多大學“中國思想與文化利氏講座”的首任教授。2000年,她更是加拿大勳章的得主。此外,台灣中央研究院的院士和香港科技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前院長丁邦新教授在聽到家懿教授過世的訊息的時候,曾經向陳榮開先生透露中央研究院正在考慮提名家懿教授為該院院士的訊息,並表達其不勝惋惜之意。這些都是廣大的學術與社會人士對家懿教授所作貢獻的肯定。正如《莊子》書中所言:“名者,實之賓也”,家懿教授所獲得的各種榮譽,可謂實至而名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