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核(zū hé)是清陶煦根據元和縣的大量實際材料所撰寫的揭露地主對農民沉重的地租剝削和官紳勾結魚肉佃農的一部著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租核》
- 拼音:zū hé
- 類型:古書
- 時期:封建時期
作品內容,創作背景,作品賞析,
作品內容
陶煦的減租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資產階級傾向,較為明確地反映了當時工商業者擴大國內市場的要求。 參考書目 趙靖、易夢虹主編:《中國近代經濟思想資料選輯》上冊,中華書局,北京,1980。
《租核》全書包括《重租論》、《重租申言》、《減租瑣議》三部分。《重租論》揭露了江蘇蘇州、松江一帶地租的苛重和太平天國失敗後還鄉地主對農民的殘酷壓榨和迫害,認為馮桂芬等人的“減租”是騙局,論述了作射牛背兆者自己的漏蜜汽減租主張。《重租申言》進船嫌洪一步申述減租的意義,《減租瑣議》則提出了一個具體的減租方案。
書中以大量材料展示了蘇、松等地農民在重租壓榨下的悲慘處境,指出當地畝產最多三石,少的僅一石有餘,而實際地租通常為一石二斗。按平均畝產二石四斗計算,除了補償生產資料耗費(每畝合稻穀七、八斗),交租後餘下的只有四、五斗,已遠不足維持佃農一家的最低生活需要,地主又經常採用大斗收進或折價收銀等辦法加重盤剝,還使用私刑並勾結官府酷刑逼租,在佃農身上實在壓榨不出時,則宙趨訂騙鴉疊院逼使他們的伯叔兄弟甚至親戚代出,這不但使佃農一家陷於“窮且斃”的慘境,往往還迫使他的族人親戚許多家連帶破產。
陶煦主張按照土地肥瘠和人口稠密程度,分三種情況減租:上等每畝租額減至一石(原來一般約一石五斗),中等減至七、八斗,下等減至四、五、六斗。他認為只有實行減租才能有利於農業生產和緩和階級矛盾,改革當時自都會以至鄉邑的“條蕭荒索之景狀”。他還進一步分析了減租對整個國民經濟發展的積極作用,提出要使國家、社會由貧變富,應該“效外夷”開發礦藏,興修火車鐵路,但只有“農有餘財”,農村才有購買力來銷納城市的工業品,工商業的發展才有可靠的基礎,而要使農有餘財就閥蒸要實行減租。如不減租,余財都掌握在地主手中,他們會把很大一部分窖藏起來或用以購買奢侈品,這最多只能對少數工商業有利。只有通過減租使余財的一部分保留在農民手中,才能鑽敬簽更普遍地增加社會購買力,為更多的工商業提供市場,既有利於“市集之工賈”,也有利於“都會之賈”。
創作背景
《租核》一書,是研究清末的農業史、租佃關係和地租思想的一部重要文獻,為我們研究封建地租剝削,提供了寶貴的歷史資料。
作品賞析
評:清末陶煦撰《租核》,地租思想細論說。
地租苛重佃農慘,私刑逼租重盤剝。
實行減租利生產,階級矛盾能緩和。
租佃關係農業史,寶貴史料很難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