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書名:秘境之旅:一位記者的行走筆記
- 作者:張濤 王燕
- 出版日期:2012年5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52501490
- 外文名:Mysterious Localtravel
- 出版社:陽光出版社
- 頁數:336頁
- 開本:16
- 品牌:寧夏人民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後記,
內容簡介
《秘境之旅:一位記者的行走筆記》是張濤自2003年進入媒體工作後,在中國西部許多省份參加一些大型的沿線採訪活動時所寫的散文隨筆和日記,更體現西部人文特色,雄渾綿亘的賀蘭山秘境,硝煙或浪漫的居所明長城,黑石峁岩畫與外星人的不解之謎,皇家寺院的隱秘歲月,呼倫貝爾大草原的如歌如詩,拉薩的神秘古寺,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的最後葬地之謎……
圖書目錄
寧夏秘境
賀蘭山的秘境之旅/2
寧夏明長城:硝煙或浪漫的居所/15
邊塞以西:鐵打的平羅城和西北第一閣未解之謎/27
賀蘭山黑石峁岩畫之謎/35
固原城——斑斕的記憶之城/41
水洞溝懷古/47
寂寞清水營/54
青銅峽走筆/61
秦長城隨想/69
鹽池死火山之謎/75
眺望蒼涼
成吉思汗葬地猜想之一:神秘的阿爾寨石窟/80
額濟納札記/88
嘉峪關:蒼涼的守望/99
張掖大佛寺:皇家寺院的隱秘歲月/106
塔爾寺的背影/114
青藏札記
在哪兒都是生活/122
在“聖路”度過的悠然時光/130
八角街更堆群培的陽光/137
不是誘惑於美麗就是誘惑於傳說/145
格爾木:可可西里與藏羚羊/152
藏地札記/160
香格里拉並不遙遠/172
到拉薩有多遠——西部行採訪日記/175
新聞與舊聞/215
我們穿越了“死亡之路”——寧夏新聞媒體西部採訪團穿越川藏線、滇藏線側記/229
可可西里——獻給傑桑·索南達傑/240
呼倫貝爾大草原
速讀呼市/250
草原額吉都貴瑪:28個孩子的媽媽/254
天歌雲舞大草原——內蒙古原生態音樂採訪手記/256
北國邊陲的異域立體風情畫/261
美麗的草原我的家/267
嘎仙古洞與党項的千古之謎/273
映山紅花滿山坡——內蒙古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採訪手記/279
大興安嶺深處的“阿里河”/285
呼倫貝爾大草原採訪日記/290
鴻雁北歸還帶上我的思念/300
城市滄桑
銀川,一日長於百年/306
夢溪雨的下午茶/308
大武口的小巷年代/312
鹽池:午夜吧的起點與終點/315
賀蘭:“聚點”的夢幻與現實/318
男孩女孩看過來/320
北京,有多少吧可以去愛/322
到星吧克有多遠/325
格桑花兒春天開/327
成都沒有風花雪月/328
蘭州:我們迎著風向前/330
在杭州南山路的婉約生活/333
上帝的沙盤(代後記)/336
賀蘭山的秘境之旅/2
寧夏明長城:硝煙或浪漫的居所/15
邊塞以西:鐵打的平羅城和西北第一閣未解之謎/27
賀蘭山黑石峁岩畫之謎/35
固原城——斑斕的記憶之城/41
水洞溝懷古/47
寂寞清水營/54
青銅峽走筆/61
秦長城隨想/69
鹽池死火山之謎/75
眺望蒼涼
成吉思汗葬地猜想之一:神秘的阿爾寨石窟/80
額濟納札記/88
嘉峪關:蒼涼的守望/99
張掖大佛寺:皇家寺院的隱秘歲月/106
塔爾寺的背影/114
青藏札記
在哪兒都是生活/122
在“聖路”度過的悠然時光/130
八角街更堆群培的陽光/137
不是誘惑於美麗就是誘惑於傳說/145
格爾木:可可西里與藏羚羊/152
藏地札記/160
香格里拉並不遙遠/172
到拉薩有多遠——西部行採訪日記/175
新聞與舊聞/215
我們穿越了“死亡之路”——寧夏新聞媒體西部採訪團穿越川藏線、滇藏線側記/229
可可西里——獻給傑桑·索南達傑/240
呼倫貝爾大草原
速讀呼市/250
草原額吉都貴瑪:28個孩子的媽媽/254
天歌雲舞大草原——內蒙古原生態音樂採訪手記/256
北國邊陲的異域立體風情畫/261
美麗的草原我的家/267
嘎仙古洞與党項的千古之謎/273
映山紅花滿山坡——內蒙古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採訪手記/279
大興安嶺深處的“阿里河”/285
呼倫貝爾大草原採訪日記/290
鴻雁北歸還帶上我的思念/300
城市滄桑
銀川,一日長於百年/306
夢溪雨的下午茶/308
大武口的小巷年代/312
鹽池:午夜吧的起點與終點/315
賀蘭:“聚點”的夢幻與現實/318
男孩女孩看過來/320
北京,有多少吧可以去愛/322
到星吧克有多遠/325
格桑花兒春天開/327
成都沒有風花雪月/328
蘭州:我們迎著風向前/330
在杭州南山路的婉約生活/333
上帝的沙盤(代後記)/336
後記
上帝的沙盤(代後記)
自然、人文,是當下頗為時尚的名詞解讀,就是到某地見景、見跡與行走,留下些記錄的文字,以及圖片。這本書也是如此,它並沒有什麼深度,只是上帝的沙盤中的一粒恆河之沙,在走過的地方塗抹一些感覺的文字,除此,就沒有更多的意義。我們真的只是旅行者,面對自然,只能敬畏,面對古人留下的痕跡,只能敬仰,文字所作的,不過是一些鉤沉,數位相機拍攝的風景,也只是為我們留下一些沿途的影子。還有什麼?其實這些已經足夠。
本書中的部分文字,曾被選載於《環球人文地理》(前身為《國家人文地理》)。忘了是哪一年,在重慶與一些朋友把酒言歡,《環球人文地理》總編輯、70後詩人李海洲先生讓我寫點什麼,酒酣耳熱間就答應了。於是就開始了,並且沒有結束。之後,又應《新訊息報》編輯賀璐璐女士之約,寫了近一年的人文地理方面的文章。就這么著,我們的旅行開始了。
整理書稿時,突然想起詩人昌耀的那本詩集《一個挑戰的旅行者步行在上帝的沙盤》。提起這本書,是因為其中一個詞——上帝的沙盤。於我們而言,它和宗教沒有什麼關係。我們只是想做那沙盤中的一粒渺小的恆河之沙,在路上,想像著、觀望著。就如凱魯亞克所言:“我旅遊生活中堪稱最偉大的一次經歷即將開始。”
最後要感謝的是作家牛撇捺先生,沒有他,就沒有這本書。
著者
2012年5月8日
自然、人文,是當下頗為時尚的名詞解讀,就是到某地見景、見跡與行走,留下些記錄的文字,以及圖片。這本書也是如此,它並沒有什麼深度,只是上帝的沙盤中的一粒恆河之沙,在走過的地方塗抹一些感覺的文字,除此,就沒有更多的意義。我們真的只是旅行者,面對自然,只能敬畏,面對古人留下的痕跡,只能敬仰,文字所作的,不過是一些鉤沉,數位相機拍攝的風景,也只是為我們留下一些沿途的影子。還有什麼?其實這些已經足夠。
本書中的部分文字,曾被選載於《環球人文地理》(前身為《國家人文地理》)。忘了是哪一年,在重慶與一些朋友把酒言歡,《環球人文地理》總編輯、70後詩人李海洲先生讓我寫點什麼,酒酣耳熱間就答應了。於是就開始了,並且沒有結束。之後,又應《新訊息報》編輯賀璐璐女士之約,寫了近一年的人文地理方面的文章。就這么著,我們的旅行開始了。
整理書稿時,突然想起詩人昌耀的那本詩集《一個挑戰的旅行者步行在上帝的沙盤》。提起這本書,是因為其中一個詞——上帝的沙盤。於我們而言,它和宗教沒有什麼關係。我們只是想做那沙盤中的一粒渺小的恆河之沙,在路上,想像著、觀望著。就如凱魯亞克所言:“我旅遊生活中堪稱最偉大的一次經歷即將開始。”
最後要感謝的是作家牛撇捺先生,沒有他,就沒有這本書。
著者
2012年5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