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諾普尼茨卡,M.是 波蘭女詩人、作家。生於蘇瓦烏基城一個愛國知識分子家庭,從小受到波蘭民族解放革命傳統的教育。1862年和一個富有的地主結婚,由於厭惡地主家庭的寄生生活,離開了丈夫,帶著孩子住在華沙。她早期的作品表現出民主思想傾向,遭到占領者當局的迫害,被迫流亡國外。曾到過法國、義大利、奧地利、瑞士等國。
正文,
正文
波蘭女詩人、作家。生於蘇瓦烏基城一個愛國知識分子家庭,從小受到波蘭民族解放革命傳統的教育。1862年和一個富有的地主結婚,由於厭惡地主家庭的寄生生活,離開了丈夫,帶著孩子住在華沙。她早期的作品表現出民主思想傾向,遭到占領者當局的迫害,被迫流亡國外。曾到過法國、義大利、奧地利、瑞士等國。1905年俄國革命爆發,一度回到華沙,參加營救被沙皇囚禁的革命者的工作。
19世紀70年代至20世紀初,她創作了許多詩歌,發表了《詩集》第 1卷(1881)、《以往戲劇片段》(1881)、《詩集》第 2卷(1883)、第 3卷(1886)、第 4卷(1896)、《小事》(1903)、《致人們和時間》(1904)等。其中有代表性的詩歌如《自由的僱農》、《亞希已經等不到了》、《農民的心》、《地下室》和《在法庭前》等,描寫貧苦農民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的悲慘命運和被壓迫者對美好的正義社會的嚮往。在《九月》、《戰鬥之後》等作品中,她讚揚被壓迫人民爭取自由的鬥爭。在另一些詩歌中,她描繪了祖國的錦繡河山,大聲疾呼“我不能拋棄土地!”“決不容許敵人把我們變成奴隸!”長詩《幻想》(1886~1887)揭露了梵蒂岡教會的殘酷掠奪,歌頌人民反壓迫、爭自由的鬥爭。
19世紀80年代末,科諾普尼茨卡開始創作短篇小說,到20世紀初,她連續發表了短篇小說集《四個短篇小說》(1888)、《我的相識者們》(1890)、《在路上》(1893)、《短篇小說集》(1897)、《人們和事》(1898)和《在諾曼第海岸上》(1904)等。這些作品大多以城市生活為題材,其中《村社的德政》揭露了資產階級慈善事業的虛偽;《巴納肖娃》和《撬門竊盜》描寫資產階級法庭對勞動人民的迫害;《煙》和《我們的瘦馬》反映了下層人民的悲慘命運。
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波蘭許多農民由於缺少土地,大批流亡西歐、北美和南美。這時期科諾普尼茨卡也在國外,她以這一題材寫成長詩《巴爾采爾先生在巴西》(1892~1906),情節曲折動人,反映了這些流落異鄉的波蘭農民飽受飢餓疾病的折磨和自然災害給他們帶來的苦難,以及他們同當地德國統治者和農場主的鬥爭,全詩貫穿著愛國主義思想。長詩結尾部分是在1905年革命以後完成的,詩人在革命精神的鼓舞下寫了波蘭農民參加巴西某港口工人罷工鬥爭的場面。
19世紀70年代至20世紀初,她創作了許多詩歌,發表了《詩集》第 1卷(1881)、《以往戲劇片段》(1881)、《詩集》第 2卷(1883)、第 3卷(1886)、第 4卷(1896)、《小事》(1903)、《致人們和時間》(1904)等。其中有代表性的詩歌如《自由的僱農》、《亞希已經等不到了》、《農民的心》、《地下室》和《在法庭前》等,描寫貧苦農民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的悲慘命運和被壓迫者對美好的正義社會的嚮往。在《九月》、《戰鬥之後》等作品中,她讚揚被壓迫人民爭取自由的鬥爭。在另一些詩歌中,她描繪了祖國的錦繡河山,大聲疾呼“我不能拋棄土地!”“決不容許敵人把我們變成奴隸!”長詩《幻想》(1886~1887)揭露了梵蒂岡教會的殘酷掠奪,歌頌人民反壓迫、爭自由的鬥爭。
19世紀80年代末,科諾普尼茨卡開始創作短篇小說,到20世紀初,她連續發表了短篇小說集《四個短篇小說》(1888)、《我的相識者們》(1890)、《在路上》(1893)、《短篇小說集》(1897)、《人們和事》(1898)和《在諾曼第海岸上》(1904)等。這些作品大多以城市生活為題材,其中《村社的德政》揭露了資產階級慈善事業的虛偽;《巴納肖娃》和《撬門竊盜》描寫資產階級法庭對勞動人民的迫害;《煙》和《我們的瘦馬》反映了下層人民的悲慘命運。
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波蘭許多農民由於缺少土地,大批流亡西歐、北美和南美。這時期科諾普尼茨卡也在國外,她以這一題材寫成長詩《巴爾采爾先生在巴西》(1892~1906),情節曲折動人,反映了這些流落異鄉的波蘭農民飽受飢餓疾病的折磨和自然災害給他們帶來的苦難,以及他們同當地德國統治者和農場主的鬥爭,全詩貫穿著愛國主義思想。長詩結尾部分是在1905年革命以後完成的,詩人在革命精神的鼓舞下寫了波蘭農民參加巴西某港口工人罷工鬥爭的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