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目
科諢
拼音
kē hùn
引證解釋
插科打諢”的略稱。戲曲里使觀眾發笑的穿插。
元 柯丹丘 《荊釵記·覓真》:“[淨]我在戲房中聽得。[末]這科諢休要提,且與東人相見
施禮。”
相關連結
戲曲術語,又稱插科打諢。“科”是指
滑稽動作(與一般劇本中代表舞台指示的“科”的意義不同),“諢”是指滑稽語言。它來自以滑稽、戲謔為主的宋
雜劇,但在戲曲中只作喜劇性的穿插。明中葉以後,
評論家注意到科諢的作用,提出劇作者要重視科諢的安排。明
王驥德在《曲律·論科諢》中提出科諢要作得極巧,又要下得恰好。清
李漁在《閒情偶寄·詞曲部·論科諢》中認為科諢應“戒淫褻”、“忌俗惡”,要運用得自然。同時,他還認為科諢不應僅局限於淨醜兩行,“生、旦有生、旦之科諢,外、末有外、末之科諢。”這裡提出了科諢的性格化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