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科舉大賽
- 級別:鄉試、會試、殿試個三環節
- 介紹:夢幻西遊中的活動
- 活動時間:每月的第二個周日
簡介 夢幻西遊中的活動活動背景 引唐朝初年各地文風興盛,人才輩出,唐王有意從國內選拔賢能人士,下令每月舉辦“御前科舉大賽”,於是舉國上下的才子佳人聚集一堂,...
科舉,科舉制、科舉制度,是中國古代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由於採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做科舉。士子應舉,原則上允許‘投牒自進’,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
科舉名銜稱謂編輯 鎖定 舉名銜稱謂一覽出自《燕趙都市報》 孝廉漢代選拔官吏的科之一,為士大夫的主要途徑。明清俗稱舉人為孝廉。 舉主與門生 漢代士人通過察舉和...
中國封建王朝通過設立各種科目公開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由於採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做科舉。科舉制創始於隋,形成於唐,完備於宋,強化於明,至清趨向衰落。光緒二十...
科舉時代,應考者一般被稱為“趕考者”,他們必須要跨過四大步,極少數才能到達頂峰—考取"狀元"。首先要經過縣州級考試,這級考試叫"童試",考中者稱為秀才;再經...
“三甲”源自我國始於隋唐的科舉考試制度。自宋太平興國八年始,進士殿試後分一甲、二甲、三甲三等,合稱三甲。《辭源》有“三甲”條目,引用《宋史·選舉制》指出...
科舉制度是隋以後各封建王朝設科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1905年9月2日,袁世凱、張之洞奏請立停科舉,以便推廣學堂,鹹趨實學。清廷詔準自1906年開始,所有鄉會試一律...
清廷於次年宣布廢科舉,因此甲辰科考成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次科舉考試[1] 參考資料 1. 1904年7月4日 中國歷史上最後一次科舉考試 .鳳凰網[引用日期2012-07-4] ...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通過最後一級中央政府朝廷考試者,稱為進士。是古代科舉殿試及第者之稱。此稱始見於《禮記·王制》。隋煬帝大業年間始置進士科目。唐亦設此科...
清科舉考試三場朱卷編輯 鎖定 此展品為清代文物。共三卷,保存完好,字跡清晰,封皮明確標有場次,鄉試、會試都要考三場,每一場考三天。內頁是謄錄人員用朱筆按...
日本科舉制度是日本古代曾經採用的官員選拔機制。早在奈良時代至平安時代,日本就仿行中國科舉,但實行科舉制時間較中國、朝鮮、越南為短。正式的科舉制廢除後,日本在...
元朝科舉,為元朝的科舉制度。元朝舉行了十六次科舉考試(簡稱“元十六考”),考中進士的總計1139人。1313年,元仁宗下詔恢復科舉。1315年第一次開科取士,以後三年...
《中國科舉考試與社會影響》是2007年嶽麓書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王日根。...... 《中國科舉考試與社會影響》是2007年嶽麓書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王日根。 [1] ...
清科舉考試古代陳松齡殿試卷編輯 鎖定 此展品為清代文物。鹹豐二年第二甲第一百零三名的陳松齡的殿試卷。捲成折狀,卷頭寫有名次,下方印有公章。內印有紅色宮...
“進京趕考”是中國古代科舉考試制度的專有名詞。那時,全國的學子們先要通過鄉試考上秀才,再通過州縣考試考上舉人後,才有資格進京考取進士。由於每次考進士的時間...
【簡介】:科舉制度是選拔官吏的一種手段,本書以科舉研究為中介,試圖將其與文學溝通起來,其目的不僅在於呈現北宋文學發展的時代背景,更重要的是試圖尋找科舉與文學...
秋闈,是對科舉制度中鄉試的借代性叫法。鄉試是由南、北直隸和各布政使司舉行的地方考試。地點在南、北京府、布政使司駐地。由於考期在秋季八月,故又稱秋闈。...
鄉試,中國古代科舉考試之一。唐宋時稱“鄉貢”、“解試”。由各地州、府主持考試本地人,一般在八月舉行,故又稱“秋闈”。金代以縣試為鄉試,由縣令為試官,取...
及第指科舉考試應試中選,因榜上題名有甲乙次第,故名。隋唐只用於考中進士,明清殿試之一甲三名稱賜進士及第,亦省稱及第,另外也分別有狀元及第、榜眼及第、探花...
會試是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的中央考試。應考者為各省的舉人,錄取者稱為“貢士”,第一名稱為“會元”。會試,金元明清四代科舉考試名目之一。所謂會試者,共會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