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信息,分集介紹,第一集,第二集,第三集,第四集,第五集,幕後製作,藝術特色,故事是種態度,歷史經典場面,歷史的夾角,幕後花絮,主創團隊,總編導介紹,導演手記,
影片信息
大型電視紀錄片《科舉》以寬闊的視野、翔實的史料、生動活潑的形式,展現了中國科舉制度的興革存廢,探索至今懸而未決的科舉起源之謎,揭秘王朝如何嫻熟運用科舉手段,實現“牢籠英才、牧馭天下”的政治訴求;解析鮮為人知、聞所未聞的科舉舞弊,聚焦作弊手段與防弊措施的精彩拉鋸。
紀錄片《科舉》還彰顯了一種成熟的制度背後的重重玄機。學而優則仕,是如何締造古代中國完備的官僚政治體系,並形成世界上最為龐大的士大夫階層。而科舉制度盛行千年,又為何在晚清走向了窮途末路。
《科舉》跨越
戰國、
秦漢、
隋唐、
宋、
明、
清等多個朝代,戲劇再現經典歷史場面,設計製作場景80餘個,動用演員1500餘人次,各朝服飾400餘套。權威歷史專家深度介入,反覆推敲,幾易其稿。有史以來首次運用高清技術全方位解析中國科舉制度,攝製組足跡遍布全國二十多個省市和地區,行程數萬里,堪稱大視野!大手筆!大製作!
分集介紹
第一集
500多年前,明朝正德某年的一個初春,北京貢院內,上千名應試男子正襟危坐在不足一米見方的單獨號舍內,他們中有稚氣未脫的翩翩少年,也有滿頭斑白的垂垂老翁。面對眼前的試卷,他們或愁眉不展、冥思苦想,或奮筆疾書、左右逢源。偌大的考場一片肅靜,唯有巡邏兵勇的腳步聲在空中迴響。監考官也不時地巡場監視,銳利的目光掃過一排排號舍,決不會遺漏任何一個角落……
科舉制度是中國歷代王朝開設科目、士人自由報考、以考試成績決定取捨的官員選拔制度。應考士子需通過縣試、府試、院試,再到鄉試、會試、殿試,由童生考上秀才、舉人、進士,再到世人望塵莫及的探花、榜眼、狀元,可謂層級分明,序列嚴密。
而在科舉制度誕生之前,古代中國就已有了世卿世祿制、察舉制和九品中正制,但這些選官制度無不與門第閥閱緊密相連。到了隋末,一種新的通過公平競爭方式取士的制度呼之欲出……
那么,究竟是怎樣的歷史契機,促使王朝選擇了一種前所未有的人才選拔制度呢?有關科舉起源的三種說法,各自依據何在?到底孰真孰假?中國科舉史上的首位狀元孫伏伽,又有著怎樣的傳奇故事呢?
第二集
公元627年,唐貞觀元年。這天,唐皇宮內錦旗飄揚,氣氛祥和。大殿之上,唐太宗李世民正在為新科進士舉行殿試。欽點完狀元之後,唐太宗緩步來到殿外。此時,旭日高照,乾坤朗朗,唐太宗極目遠眺,不禁心潮澎湃,他自豪地宣稱:天下英雄盡入我彀中矣!
自開科取士以來,廣大士子不惟門第,自由投考,擇優錄取,國家機器因此源源不斷地獲得新鮮血液補充,從而大大強化了中央集權,王朝統治得以堅固。而科舉同時也賦予每個士子以同等的權利和機會,通過考試向社會上層做垂直流動,不僅保持了官僚隊伍的知識化,也緩解了一部分社會緊張和對抗。
“太宗皇帝真長策,賺得英雄盡白頭。”唐代詩人趙嘏的詩句深刻揭示了帝王大興科舉的真實意圖,即“牢籠英才,驅策志士”。帝國統治者正是通過嫻熟運用科舉手段,實現其“籠絡人才、牧馭天下”的政治訴求。
那么,面對潮水般湧向科場的芸芸學子,王朝如何層層篩選,確保人才脫穎而出?“重文抑武”政策的背後,帝國統治者又有什麼難言之隱?從“焚書坑儒”到“獨尊儒術”,儒家地位何以發生180度大扭轉?從“南北之爭”到“南北榜案”,考試公平和區域公平到底孰輕孰重?
第三集
公元1014年的一個清晨,睢陽應天府書院如往日一般書聲琅琅,不絕於耳。豈料,書院的早讀還不到一個時辰,學子們便紛紛丟下手中書卷,爭先恐後地跑了出去。原來是篤信道教的宋真宗皇帝前去朝拜太清宮途徑睢陽,學子們為爭睹龍顏而趨之若鶩。然而,卻有一名學子手不釋卷,誦讀依舊。同窗不解,學子答曰:日後再見,也未必晚!第二年,這名學子參加科試一舉及第,在崇政殿參加御試,果然親眼見到了皇帝。他就是北宋著名的文學家、政治家范仲淹。
科舉考試長期穩定的進行,使得一批又一批飽讀詩書又精通政務的士林精英,由科舉入仕,進入帝國管理層,他們或乘時立功,或臨危受命,對帝國安危和王朝盛衰發揮了重要作用。
正是由於科舉價值觀的盛行,使得讀書重學蔚然成風。“孤村到曉尤燈火,知有人家夜讀書。”上至王公貴胄,下至黎民百姓,無不砥礪子弟勤勉讀書,專攻舉業,一個龐大的士大夫階層隨之形成。
那么,學而優則仕,天下士子真能實現“修齊治平”的人生抱負嗎?從“飯後鐘”到“碧紗籠”,及第前後的待遇何以天差地別?《西廂記》才子佳人式的浪漫傳奇背後,為何是如此犀利露骨的功利訴求呢?閹黨專權,入仕以行道的士大夫又為何趨之若鶩,尋求權閹庇佑呢?
第四集
公元1747年,清乾隆十二年,適逢三年一度的順天鄉試。與以往不同的是,這次鄉試,朝廷動用了大批軍役,考生必須接受極為嚴格的搜檢,不僅要脫下衣衫,甚至連辮子也要解開檢查。結果,搜出偷偷挾帶作弊工具的考生40餘名,用以作弊的“小抄”和“夾帶”積如小山,更有將答案藏於筆管、空心硯台、糕餅或蠟燭間,甚至抄寫在衣物上用灰土覆蓋掩飾者,令人瞠目結舌。此外,兩場考試中交白卷者68人,沒有做完者300餘人,文不對題者近400人,怯場自行退出者竟高達2800人。在中國科舉歷史上,此次搜查的嚴厲程度,可謂空前絕後……
在
波詭雲譎的中國歷史進程中,王朝興替,政權更迭,而科舉制度卻行之千年,歷久彌堅。究其原因,是由於歷代王朝在大興科舉的同時,對科舉的防弊制度做了嚴密的部署。作為國家選拔人才的典章制度,如何維護科舉的公平公正,自然成為帝國統治者必須面對的一個重大問題。
那么,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防弊措施與作弊手段究竟是如何相生相剋的呢?“北闈科場案”血跡未乾,“江南鄉試案”又塵囂四起,科場舞弊緣何屢禁不止呢?金榜題名的背後,有多少學子樂極癲狂,又有多少書生抑鬱而終?黃巢揭竿而起,真的只為名落孫山嗎?
第五集
公元1905年,清光緒三十一年。這天,朝臣們步履匆匆地來到紫禁城,覲見光緒帝和慈禧太后。朝臣中有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凱、湖廣總督張之洞等人,皆為慈禧太后極為倚重的封疆大吏。此番,他們匆匆而來,不為別的,只為奏請立停科舉之事。
晚清的教育改革始於1901年,清廷曾構想用十年時間,完成從廢止科舉到學堂辦學的逐步轉換。如今,兩年時間已然過去,改革卻起色不大。朝堂上,袁世凱、張之洞等人言辭懇切地奏請慈禧:朝廷如果還想繼續之前設定的從科舉到學堂的逐步轉變之法,那么,二十年後學堂辦學方可見效。然而,幾次戰爭中國慘敗,割地賠款,國運不濟,王朝已沒有二十年的時間可等。為補救時局艱危,朝廷必須痛下決心,馬上停廢科舉。
面對群臣的呼聲,慈禧的臉色極為凝重。思慮再三之後,一個事關萬千學子前途和命運的重大決策就在這一刻產生了。慈禧以光緒帝的名義下詔,正式廢止科舉。至此,延續了1300多年的科舉制度,終於走向了窮途末路……
科舉,這一曾被譽為中國“第五大發明”的文化壯舉,被歷代統治者視為掄才大典的官員選拔制度,為何到了晚清,會遭到無情的拋棄?帝國的沉淪與憂患,科舉制度真的難逃其咎嗎?廢科舉、興學堂,究竟是王朝自救的良藥,還是引發帝國危機的酵床呢?
幕後製作
紀錄片《科舉》共搭建古代場景84個,租用和製作陳設道具一萬餘件,動用演員1500餘人次,拍攝情景再現共117場,將經典歷史場面一一重現。
三個月的外景拍攝,頂著酷暑,橫衝直撞,打撈被現實擠壓變形的殘存記憶,尋找被歷史層層覆蓋的一磚一瓦,匯聚成2400分鐘的聲畫素材。
一個多月的情景再現拍攝,1500餘名演員的參與,80多個古代場景,400餘套歷朝服飾,1萬多件陳設道具,在秦漢、隋唐、宋元、明清之間馬不停蹄地奔跑穿梭;早起,熬夜,疲憊到食不下咽,外加嬉笑怒罵,爭執打鬥,最終凝結成60盒珍貴的高清像帶。
三個多月的後期製作,初剪,精修,反反覆覆的推倒重來;修旁白,貼動效,100多條出自世界知名作曲高手的著作權音樂,終於淬鍊成250分鐘的紀錄片《科舉》。
藝術特色
故事是種態度
科舉制度起源於隋唐,罷廢於晚清,歷時1300多年。如再上溯到其它選官制度存在的春秋、戰國、秦漢時期,則時間更為久遠,歷史跨度驚人。而史家記載歷史,大多只喜歡記述結果,留給後世的無非是枯燥的大事年表。對於每天有無數網路信息和電視頻道可供選擇的觀眾而言,他們當然不會對這些故紙堆感興趣。
確實,我們的觀眾早已過了觀賞溫飽期,他們不會再像信息匱乏時代那樣,如饑似渴、飢不擇食地吸收信息了。今天的觀眾已進入觀賞精細化時代,不僅要求精神食糧富含營養,更要求色香味俱全,換句話說,也就是故事要講得更好。因此在《科舉》的創作過程中,無論是正史,還是野史、戲劇、民間故事甚至坊間傳說,我們都如獲至寶。我們用被史界反覆論證、經得起時間考驗的研究成果,來構築我們的歷史觀,搭建完整的歷史空間,而野史、傳說則作為補充,為歷史空間打開多個另類天窗,以便讓觀眾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歷史。我們相信,無論是寶石還是玻璃,珍珠還是水滴,都可以折射事物,關鍵在於創作者擁有怎樣的世界觀和歷史觀。
舉個例子,《科舉》在講述晚清最後一次科舉考試這段歷史的時候,先是借用了一個坊間傳說,繪聲繪色地描述慈禧太后是如何欽點末代狀元的戲劇性過程,接著再由歷史學家來分析坊間傳說的種種可疑,去偽存真,以正視聽。這樣,既避免了以詐化詐,又讓觀眾從中看到獨裁對科舉公平的踐踏以及王朝對當時局勢的失控,感受到清末撲朔混沌的亂世情態,從另一個側面解讀了這段歷史。
在紀錄片創作過程中,我們深深地體會到,講故事既是一種表達方式,也是我們對待觀眾的真誠態度。讓我們學會用故事片的表達方式去拍攝紀錄片,這是上天對我們的豐厚賜予!
歷史經典場面
要拍攝一部歷史跨度超過千年的紀錄片,資料奇缺是個難以逾越的障礙。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除了晚清因西方照相術的發明尚有斑駁信息殘存於影像之中,其它朝代無論是紙質資料還是建築實體,或因江山易幟,毀於戰火,或因歲月風化,無跡可尋。那么,如何重現漫長的科舉歷史呢?難道我們只能將鏡頭對準那些被歷史瓦礫層層覆蓋的殘跡遺存,作空泛的歷史回望嗎?
情景再現無疑是解決這個問題的比較好的方案之一,從《
北方的納努克》到《
智人》,再到《
凱撒大帝》,紀錄片的探索者和實踐者已經證明了這一點。
舉個例子,關於科舉起源於什麼朝代,至今說法不一。其中一說是科舉起源於漢代的一次日蝕。漢文帝目睹日蝕,驚駭不已,以為是上天譴責帝王無能,於是慌忙下《求賢詔》,讓天下有識之士參加宮廷考試,勝出者封官,幫助帝王治理國家。另有一說是科舉始於隋煬帝偶然的心血來潮,稱隋煬帝為了奪取帝位,長期壓抑性情,故作不好聲伎,以此騙取父親的信任。而一旦即位,本性還原,不僅東征西狩,還設立“進士科”,舉辦全國性的詩歌達人賽,聲色犬馬,窮奢極侈。
當然,我們的情景再現是有態度的,那就是在講述故事的同時,告訴觀眾哪些屬於坊間傳說,哪些是當前史界比較認同的說法。
歷史的夾角
紀錄片《科舉》大約有三分之二篇幅是運用情景再現的方式來表達的。為了傳遞一種沉靜的力量,我們沒有使用比較流行的大幅度的、花哨的運動鏡頭,而是運用了一些樸素的鏡頭語言,以一種安靜的、凝望的方式去表現歷史。但這么做的風險是,因為你不使用流行語彙,別人就可能認為你不會使用這些語言。當然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如何把故事講得更好。
《科舉》約有八千多個分鏡頭,我要求攝影師和美術師每一個鏡頭都帶前景。這是十分苛刻也是極難做到的要求,甚至在眾多中外紀錄片作品中也是比較罕見的。我說服他們這么做的理由是:希望透過“歷史的夾角”去“偷拍”歷史。歷史空間和我們的現實空間是互不交融的兩個空間,我不認為紀錄片創作者可以肆意闖入歷史空間,驚擾歷史老人的沉睡。我更願意站在層層時間年輪之外,透過“歷史的夾角”去“偷拍”歷史。而前景,正是構成“夾角”的重要原素。
舉個例子,我們在再現“杯酒釋兵權”的歷史場面時,美術師在四周燃起熊熊爐火,而攝影師則透過爐火去拍攝宋太祖利誘威逼武將們放棄兵權。所有的鏡頭都是透過火光拍攝完成的,這一方面讓酒宴透露出強烈的殺機,另一方面也營造了“隔岸觀火”的效果,讓觀眾可以更冷靜、更理性地觀察宋朝初年詭譎莫測的政治風雲。
為什麼斑駁的青銅器躺在博物館裡會美輪美奐?因為幽暗的光線,安靜的姿態,以及由防盜玻璃隔出的觀賞距離,這就是“夾角”效應。只有透過“夾角”,鏡頭裡的人和景才會更深邃,更神秘,更有質感。
幕後花絮
央視大型電視紀錄片《科舉》在第一集〈隋唐煙雨〉中提到:
唐貞元九年,公元793年,十五歲的元稹去投名帖拜訪李賀!
文獻記載,普遍認為——詩人元稹生於779年,李賀約生於791年,而那時李賀才兩歲。
----------------------------------
該記錄片總撰稿:韓晶(導演、作家),上海電影集團公司高級編輯,上海師範大學人文傳播學院教授。
該記錄片客座顧問:
謝俊美 華東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沈渭濱 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
王家范 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
王春瑜 中國社科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
主創團隊
總監製 劉 文
監 制 周 艷 史 岩 陳曉卿 石世侖
顧 問 王春瑜 沈渭濱 謝俊美 王家范
總策劃 劉文 韓晶 謝俊美 沈渭濱
總撰稿 韓 晶
撰稿組 奚 磊 洪桂雲 戴怡芸
總編導 韓 晶
編導組 王 旭 沈玉卿 洪桂雲 武辰龍
攝 影 錢家祥
美 術 肖 霄
照 明 孟海寶 蔣永成
造 型 孫國民
道 具 劉大衛 王利依
錄 音 曹 伊
剪 輯 陳 軍
校 色 張英傑
特效設計 馮 育 陳 軍
製片主任 周根祥
製片人 朱樂賢
製作公司 中國中央電視台紀錄頻道
上海視野影視有限公司
總編導介紹
韓晶,導演、作家,上海電影集團公司高級編輯,上海師範大學人文傳播學院教授。執導多部影視劇和紀錄片,並多次獲獎,包括榮獲第十八屆中國電視劇飛天獎和2010年度中國紀錄片十優作品獎。其編劇的懸疑電視連續劇《
生死迷局》在東方衛視播出後獲收視佳績,其執導的大型紀錄片《
大辛亥》在東方衛視播出後獲多方好評。出版紀實文學《
刺客令》、《北洋亂》、《心靈捕手》和童話專集《
兩隻大傻瓜》等圖書。
導演手記
2012年7月13日 陝西乾陵 晴轉陰有雨轉晴
今天,外景攝影制組按原定計畫,赴陝西乾陵拍攝。乾陵是唐女皇武則天和她的丈夫唐高宗李治的合葬墓。中國科舉制度始於隋,成於唐,作為盛世一代帝後的長眠之地,乾陵是不能不去的。
一早坐車從山西出發,經長途跋涉,於下午三點抵達目的地。與乾陵的工作人員取得聯繫後,我們的拍攝獲得了允許。
攝影師架好機器正待開拍,豈料,剛剛還燦爛如炬的太陽霎時被烏雲遮蔽,天空陰霾密布,雷霆大作,緊接著,便是大雨傾盆而下。面對驟變的天氣,我不禁有些糾結,是暫停拍攝,待天晴後再來呢?還是因時制宜,改拍雨景?雨水為上天所賜,我又為何不順從天意,拍攝雨中的乾陵呢?當我作出這個決定之後,一個個浸潤著雨水的畫面出現在鏡頭裡:淋著大雨手中緊握奏表的文臣武將石像,在低垂的雲幕下沉默不語的石馬,沒有頭顱卻依然讓人感覺他們在遙望遠方的石俑陣……雨中的乾陵別有一番韻致,透出一股難以言喻的落寞和滄桑,那是繁華退去後的千年空寂。
我們的拍攝正在興頭上,豈料,剛才還黑雲壓頂、大雨如注的天空忽然雲開霧散,緊接著,雨後初霽的天邊居然出現了一道彩虹,再接著,便是晴空萬里,乾坤朗朗。雨後的乾陵宛若初生,鉛華洗盡,素麵朝天,任憑歲月流轉,它自坦然自在。
來到乾陵,無字碑是不能不拍的。那是武則天為自己死後豎的碑,舉世聞名。武則天生前集權利與榮耀於一身,死後卻為自己留下一座無字空碑,莫非,是為了暗指女皇功德罄竹難書嗎?還是為了體現“功過是非任後人評說”的氣概?
正當我們專心拍攝無字碑的時候,攝影師錢家祥突然大叫:“天上有條龍!”大家聞聲望去,不禁驚呆。空中真有形狀酷似飛龍的雲團朝無字碑方向疾馳而來,待靠近碑時,龍眼、龍嘴、龍爪相繼顯現,清晰可辯。光陰荏苒,一代天驕早已灰飛煙滅,千年之後的今天,唯風雲化龍,俯首聽命,這不能不令人浮想聯翩。這件事說起來有點像繆談,好在我們的攝影機記錄下了雲龍馳向無字碑的全過程。
在短短不到兩個小時的時間裡,我們經歷了雷霆、風暴、雨霽、彩虹、日落,原本是浩瀚宇宙需要好幾天甚至好幾個星期來上演的驚心動魄的長劇,乾陵卻只用了一個黃昏,把它濃縮成不可思議的宇宙小品,讓我們在瞬間窺知了永恆,以微渺感悟到了無限!
2012年7月29日 安徽歙縣 晴
今天,外景攝影組來到安徽歙縣拍攝。歙縣境內散落著一些有著幾百年歷史的古村落。隨著攝影機的深入,那些明清時期甚至宋代遺留下來的老房子不斷映入眼帘,顯赫的門楣,繁複的裝飾,精美的雕刻,無不在敘述著當年的繁華與榮耀。十年寒窗,節衣縮食,科甲及第,旦夕之間進入到帝國核心管理層,位份顯赫,萬人敬仰,這一幢幢飽經歲月滄桑的府邸,便是明證。
陪同我們拍攝的是縣委宣傳部的汪主任,一個看似有點懵懂實則很犀利風趣的中年書生。中午休息的時候,他隨口說起一件事,稱自己有一次去西安兵馬俑參觀,但見艷陽下參觀者在門口排成長龍,而讓外國人出入的貴賓通道卻空無一人。他感覺不爽,便拉著同行的下屬來到貴賓通道口,用歙縣土話問下屬:鍋洗了哇?下屬答曰:要洗。又問:碗洗了哇?再答:要洗。還問:鍋碗要洗哇?答:要洗要洗!檢票員聽了以為是日本友人,自然放行無誤。那副言辭鑿鑿、一本正經的模樣,霎時把我們樂得人仰馬翻。
下午的拍攝繼續進行。大晴天,萬里無雲,烈日炙烤,38.5度的高溫。不間斷的揮汗如雨,每個成員的衣衫都濕了乾,幹了又濕。到傍晚收工時分,攝影師的深色汗衫上早已是鹽花一片。歙縣的宣傳部長晚上要犒勞大家吃飯,攝影師本想回酒店換件乾淨的衣服,只因汪主任稱部長已在酒店恭候,便只好打消回去換衣服的念頭。我也自欺欺人地安慰攝影師,汗衫上的鹽花貌似不規則印花,很容易騙過別人眼睛的。
見了面,才知對方是個女部長。入座後還沒交談幾句,細心的女部長便已看破了汗衫上的玄機。當她獲悉攝影師汗衫上結的是鹽花時,不禁大為感動,當即斟滿杯中酒,起身向攝影師敬酒,然後,一飲而盡。
2012年7月30日 江西婺源 晴
正午,為了拍攝一座古橋,攝影組必須穿越一片廣袤的麥田,去尋找最佳的角度。
四十多度的地面溫度,炙熱得讓人感到窒息、昏聵,夥伴們都被烤得耷拉下腦袋,連說笑的精神都沒了。然而,就在我們沉默不語地低頭穿越麥田的時候,我發現,田裡不及半人高的麥株卻依然靜靜挺立,不僅挺立,而且挺立得綠油油,婷婷然。我心裡暮然升起一種感動。為了自我標榜,我們都曾不假思索地將自己比喻作一株小草,並且還很為自己虛假的低調和謙虛沾沾自喜。穿過麥田的一剎那,我突然明白了,其實做一株草並不容易,烈日,高溫,乾涸,蟲害,危機無處不在,而麥株卻以最柔弱、最安靜、最不起眼的方式,向我詮釋了生命的堅韌不拔。
試想,如果把我像麥株一般置於田間,任憑烈日暴曬炙烤,不出半日,我早嗚呼哀哉了。比起草芥的堅韌,我遠不如它!剎那間,對生命的敬畏貫通我的全身,直至靈魂的細枝末梢。
我知道,從此,我再不會輕易將自己喻作草芥!
2012年10月3日 浙江橫店 晴
感謝上蒼眷顧,今天又是碧空萬里。開機至今已十多天,橫店的天氣日日晴好。
按計畫,今天在影視城明清宮拍攝順治帝御試的戲,表現的是清朝轟動全國的江南鄉試案爆發後,順治帝在中南海瀛台複試鄉試中榜舉子的情節。為了起到震懾作用,考場戒備森嚴,軍役密布,考生一律戴刑具入場,如臨大敵。現場除了皇帝,多名大臣和宦官,幾十名應試舉子,還有大批荷戈士兵,是個大場面。
編導沈玉卿酷愛表演,因外形肥碩敦厚,飾演太監神形兼備,自然當仁不讓,於是乎忽而變身漢宮宦臣,忽而換裝唐朝太監,忽而又充當明代閹黨,在各朝皇宮頻繁穿越,不亦樂乎。今天,他當然又是太監。
不巧的是,那天來充當軍役的當地民眾演員中老年居多,堂堂一國之君,老兵弱丁豈能濫竽充數?情急之下,造型師孫國民打起了女生的主意,豈料,編導王旭還真願意上鉤。恰逢我女兒那幾日來探班,王旭便拉上她,換了士兵服裝,再貼上兩撇假鬍鬚,活脫脫兩個稚氣未脫的少年兵勇,站在遠景,焉能辨雌雄?
2013年1月9日 上海 陰雨
今天是個值得書寫的日子,五集紀錄片《科舉》到今天終於全部完成了。
《科舉》是個大工程。
1300多年的漫長歷史,浩如煙海的史料,迷霧疊嶂的傳說,散落各地的遺存,該如何下手?近一年的腳本創作,帶著團隊博覽群書,在故紙堆里尋找令人心動的細節,在嚴肅且有意思的教授們面前,重新做回聽話的學生,幾易其稿,幾近崩潰,最後熔鑄成五萬文字。
五盒錄像帶靜靜地躺在桌上,我心中突然泛起一陣難捨。差不多近兩年時間,我覺得自己始終遊走在現實的邊緣,穿梭於古今之間,與遙遠年代的帝王將相、士林精英面對面。我遙望他們,我凝視他們,聆聽他們的內心之音,在與他們的交流中,不斷汲取能量,獲得成長……
我知道,今天是時候告別他們了。我必須走出《科舉》,去擁抱我的第一部大電影《
我為相親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