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羅拉多大峽谷

科羅拉多大峽谷

科羅拉多大峽谷位於美國亞利桑那州西北部,科羅拉多高原西南部。大峽谷全長446千米,平均寬度16千米,最深處2133米,平均深度超過1500米,總面積為2724平方千米。

1919年,威爾遜總統將大峽谷地區闢為“大峽谷國家公園”。

大峽谷是科羅拉多河的傑作。這條河發源於科羅拉多州的落基山,洪流奔瀉,經猶他州亞利桑那州,由加利福尼亞州的加利福尼亞灣入海,全長2320千米。“科羅拉多”,在西班牙語中,意為“紅河”,這是由於河中夾帶大量泥沙,河水常顯紅色,故有此名,在大峽谷中,有75種哺乳動物、50種兩棲和爬行動物、25種魚類和超過300種的鳥類生存。整個國家公園是許多動物的樂園。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科羅拉多大峽谷
  • 外文名稱:the Grand Canyon
  • 行政區類別:亞利桑那州
  • 所屬地區:美國西部
  • 地理位置:亞利桑那州西北部的凱巴布高原上
  • 面積:2724平方千米
  • :446千米
  • :平均16千米
  • 谷深:平均1600米
  • 國際友好公園:姐妹公園;雲台山
地理環境,位置,發現,地形移動圖片,地質,形成原因,發展歷史,自然資源,主要景點,布萊斯公園,魔鬼庭園,峽谷景點,米德湖與鮑威爾湖,兩岸風光,玻璃橋,景觀特色,面臨問題,水流問題,空氣污染,生態改變,旅遊信息,交通,路線,住宿,大峽谷組曲,作者簡介,內容賞析,

地理環境

位置

美國科羅拉多大峽谷(The Grand Canyon)位於美國亞利桑那州(Arizona)西北部,科羅拉多高原西南部。是世界上的大峽谷之一,也是地球上自然界七大奇景之一。
科羅拉多大峽谷
科羅拉多大峽谷(The Grand Canyon)總面積接近3000平方千米。
大峽谷全長446千米,平均寬度16千米,最深處2133米,平均深度超過1500米,總面積2724平方千米。

發現

16世紀中期,出生在西班牙弗朗西斯科·巴斯克斯·德·科羅納多曾組織的遠征隊的一支分隊,想要找到傳說中在美國西部的“大河”。這支探險隊僱傭了4個霍皮族人為嚮導,這些嚮導告訴他們,沿著河走幾天,那裡住著一些特別高大的人。於是他們花了20天的時間才到達這條傳說中的大河,終發現了這個大峽谷。

地形移動圖片

科羅拉多高原為典型的“桌狀高地”,也稱“桌子山”,即頂部平坦側面陡峭的山。
科羅拉多大峽谷的形狀極不規則,大致呈東西走向,蜿蜒曲折,像一條桀驁不馴的巨蟒,匍伏於凱巴布高原之上。
它的寬度在6千米至25千米之間,峽谷兩岸北高南低,平均谷深1600米,谷底寬度762米,科羅拉多大峽穀穀底寬度在200-29000米之間。

地質

大峽谷山石多為紅色,從谷底到頂部分布著從寒武紀到新生代各個時期的岩層,層次清晰,色調各異,並且含有各個地質年代的代表性生物化石,被稱為“活的地質史教科書”。
科羅拉多大峽谷科羅拉多大峽谷
大峽谷兩岸都是紅色的巨岩斷層,大自然用鬼斧神工的創造力鐫刻得岩層嶙峋、層巒疊嶂,夾著一條深不見底的巨谷,卓顯出無比的蒼勁壯麗。
更為奇特的是,這裡的土壤雖然大都是褐色,但當它沐浴在陽光中時,依太陽光線的強弱,岩石的色彩則時而是深藍色、時而是棕色、時而又是赤色,變幻無窮,彰顯出大自然的斑斕詭秘。
這時的大峽谷,宛若仙境般七彩繽紛、蒼茫迷幻,迷人的景色令人流連忘返。
峽谷的色彩與結構,特別是那氣勢磅礴的魅力,是任何雕塑家和畫家都無法模擬的。
峽谷岩壁的水平岩層清晰明了,這是億萬年前的地質沉積物,如同樹木的年輪一樣,為人們認識地質變化提供了充分的依據。
大峽谷除去它雄偉壯觀的一面,還有很多千迴百轉的通幽曲徑;兩崖壁立千仞,夾持一線青天的景色在令人驚嘆之餘,也會讓人覺得前面似乎就有當關之勇夫。
另外的一些由水流衝擊而成的岩穴石谷,形狀千奇百態,色彩通紅如火,每一處岩石都好像是一幅精美的畫,置身其中,猶如來到仙境一般。

形成原因

科羅拉多河的長期沖刷,不捨晝夜地向前奔流,有時開山劈道,有時讓路回流,在主流與支流的上游就已刻鑿出黑峽谷、峽谷地、格倫峽谷,布魯斯峽谷等19個峽谷,而最後流經亞利桑那州多岩的凱巴布高原時,更出現驚人之筆,形成了這個大峽谷奇觀,而成為這條水系所有峽谷中的“峽谷之王”。
桌子山桌子山
大峽谷以小科羅拉多河為起點,是全長2190千米的科羅拉多河強烈的侵蝕切割形成的19個主要峽谷中最長最寬最深的一個,也是最著名的一個。
科羅拉多高原的“桌狀高地”,即頂部平坦側面陡峭的山。這種地形是由於侵蝕作用(下切和剝離)形成的。在侵蝕期間,高原中比較堅硬的岩層構成河谷之間地區的突起,而河谷里侵蝕作用活躍。這種結果就造成了平台型大山或堡壘狀小山。
科羅拉多高原是北美古陸台伸入科迪勒拉區的穩定地塊,由於相對穩定,地表起伏變化極小,而且在前寒武紀結晶岩的基底上覆蓋了厚厚的各地質時期的沉積,其水平層次清晰,岩層色調各異,並含有各地質時期代表性的生物化石。
岩性、顏色不同的岩石層,被外力作用雕琢成千姿百態的奇峰異石和峭壁石柱。伴隨著天氣變化,水光山色變幻多端,天然奇景蔚為壯觀。
峽谷兩壁及谷底氣候、景觀有很大不同,南壁乾暖,植物稀少;北壁高於南壁,氣候寒濕,林木蒼翠;谷底則乾熱,呈一派荒漠景觀。
蜿蜒於谷底的科羅拉多河曲折幽深,整個大峽谷地段的河床比降為每千米150厘米,是密西西比河的25倍。
其中50%的比降還很集中,這就造成了峽谷中部分地段河水激流奔騰的景觀。因為如此,沿峽谷航行漂流成為引人入勝的探險行動。

發展歷史

億萬年前,這裡也同喜馬拉雅山一樣,曾是一片汪洋大海,造山運動使它崛起。然而由於石質鬆軟,經過數百萬年湍急的科羅拉多河的沖刷,才形成今天全長近400千米、寬約20千米、平均深度1500米的世界著名大峽谷。
早在5000年前,就有土著美洲印第安人在這裡居住。
科羅拉多大峽谷
大峽谷岩石是一幅地質畫卷,反映了不同的地質時期,它在陽光的照耀下變幻著不同的顏色,魔幻般的色彩吸引了全世界無數旅遊者的目光。
由於人們從谷壁可以觀察到從古生代至新生代的各個時期的地層,因而被譽為一部“活的地質教科書”。
科羅拉多河在谷底洶湧向前,形成兩山壁立,一水中流的壯觀,其雄偉的地貌,浩瀚的氣魄,懾人的神態,奇突的景色,世無其匹。有人說,在太空唯一可用肉眼看到的自然景觀就是科羅拉多大峽谷。
1869年,大峽谷被美國獨擘炮兵少校約翰·衛斯萊·鮑威爾帶領的一支探險小分隊發現。他首次漂流科羅拉多大峽谷開始,100多年來無數的美國探險家追隨著他的足跡在大峽谷里挑戰險灘,搏擊急流,在這裡詮釋著一種美國精神。
科羅拉多河科羅拉多河
1890年,美國作家約翰·繆爾遊歷了大峽谷後寫道:“不管你走過多少路,看過多少名山大川,你都會覺得大峽谷仿佛只能存在於另一個世界,另一個星球。”此言不虛。
1903年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來此遊覽時,曾感嘆地說:“大峽谷使我充滿了敬畏,它無可比擬,無法形容,在這遼闊的世界上,絕無僅有。”
1919年,威爾遜總統將大峽谷地區闢為“大峽谷國家公園”(Grand Canyon National Park),1980年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2002年,權威的美國《國家地理》雜誌的野外記者和編輯們進行了一次評選:在美國最刺激、最富有挑戰性的100項探險活動中,沿科羅拉多河乘橡皮筏全程漂流大峽谷名列榜首。由於漂流大峽谷既是最刺激最有挑戰性的探險活動,又是令人難忘的旅遊享受,成為世界各地無數喜愛旅行冒險的人們夢寐以求的嚮往。
2007年8月,中國河南焦作雲台山與美國科多拉多大峽谷國家公園結為姐妹公園,成為我國第二家經過官方樹立的中外姐妹公園,並被列入當年胡錦濤主席訪美時中美兩國政府簽署的協作備忘錄。

自然資源

在大峽谷中,有75種哺乳動物、50種兩棲和爬行動物、25種魚類和超過300種的鳥類生存。整個國家公園是許多動物的樂園。馴鹿是峽谷內最普遍的一種哺乳動物,能普遍地從懸崖邊緣觀察到它們的身影。沙漠大盤羊生活在峽谷深處陡峭的絕壁上,在遊人通常的遊覽路線中不易被發覺。體型中等或較小的山貓和山狗生活範圍從絕壁邊緣到河邊無定所,國家公園中還有少量的山獅。小型哺乳動物包括有浣熊、海狸、花栗鼠、地鼠和一些不同種類的松鼠、兔和老鼠。兩棲和爬行動物有種類繁多的蜥蜴、蛇(包括當地特有的大峽谷粉紅響尾蛇)、龜類、蛙類、蟾蜍和火蜥蜴。還有成百種不同的鳥類和數不清的昆蟲和節肢類動物(蜘蛛)在此處定居。

主要景點

億萬年來,奔騰的科羅拉多河從KAIBAB高原中切割出這令人震撼的奇蹟。無論是在南岸還是北岸,居高遠望,都可以清楚看到坦如桌面的高原上的一道大裂痕,那便是科羅拉多河刻在這片洪荒大地上的印跡。它並不是世界上最深的峽谷,但以其規模巨大的豐富多彩而著稱。它令世人注目也是它被列為世界自然遺產名錄的最重要原因,還在於其地質學意義:保存完好並充分暴露的岩層,記錄了北美大陸早期幾乎全部地質歷史。這裡記錄了550-250萬年前古生代的岩石,在那之後的要么沒有沉積,要么就已經風化了。
峽谷的形成比其岩石則晚得多(約5-6萬年前)且複雜得多,主要是科河的侵蝕,降雨和冰雪融化等的流蝕作用也幾乎同樣重要。奇特的造型主要是由於流蝕對質地不同的岩石作用的快慢不同,峽谷豐富的色彩則是由所含的少量的各種礦物造成的,富含鐵的岩石呈紅或紅褐色。
直至美國內戰時期,大峽谷還鮮為人知。
1869年,內戰老兵,熱愛科學和探險的JohnWesleyPowell進行第一次漂流。
1880年起大峽谷地區開始發展畜牧業,到1890年,當時這裡尚是高山草原,有15萬頭牛,25萬頭羊在這裡放牧。
但到1906年成立大峽谷自然保護區時,大多數牧場主被迫改行,因為過度放牧,使生態環境本來就脆弱的半乾旱草原變成了灌叢和荒漠,畜牧業難以為繼,旅遊業漸占主導地位。
至1901年,鐵路修到南岸,更使之迅速發展。
1919年成為國家公園(美國國家公園管理局於1916年成立)。
頂著酷日走在巨大的岩拱旁,穿過乾燥的樹叢,聽風聲鼓盪,有種真切的踏實感。視窗區是大型岩拱集中處,幾個名牌拱都在明信片上頻頻亮相。其中的雙拱(DoubleArch)由兩個漂亮的拱洞疊鄰構成,從前方透視象連環套,優雅之至。遊人在下面蟻動,才比照出它有那么高!數哩外的纖拱(DelicateArch)玲瓏地獨立岩坡,可謂名聲大矣,猶他州車牌上的圖象就是用的它。步行一英里去看風景線拱(LandscapeArch),它是世界最大的岩拱之一,飛跨100米,高三、四十米,頂部只有幾尺薄了,隨時可能坍塌。資料上寫:“你見證著一個岩拱的垂暮,下次來訪時它也許就不存在了。”抬頭再看一眼,覺得不是誇張。岩拱的生命是由風霜雨雪在山體上造成小坑窪而開始的,接著透穿成洞,擴大,最後崩落化為塵土。新岩拱誕生,老岩拱消亡,時光就在眼前流動著。 科普知識做得生動有趣是北美自然景區的一個特點,岩拱公園也不例外。有的說明牌讓遊客面對某個景觀,很大膽地繪形繪色,說這兒原是個山體,後來變成巨大的岩拱,自然母親又把它夷為平地。故事配著示意圖,虛線實線描出上億年的歷史,而眼前地貌的確支持著那故事。這大山厚地,竟都一層層剝蝕掉了!
岩拱公園的面積只有200多平方千米,一向有家庭公園(familypark)之名,是指交通和觀景便利,適宜合家同游。公園很注重保養自然生態,不建任何商業設施,連飲食也沒有。廣闊的戈壁上長著寥寥山艾,也是公園的心尖肉。好萊塢曾經來借一塊寶地,說投入五百匹馬拍攝印地安人和聯邦騎兵鏖戰,被公園崩回去倆字:“沒門”。其實國家公園系統囊中羞澀盡人皆知,可死腦筋的公園主任還是說:“簡直沒法想像讓他們放五百馬進來攪和!”此公的氣節令人不由得對美國人刮目相看。
地質學家稱科羅拉多高原為“半沙漠”,它大部分是蠻荒裸露的台地和峽谷,想一想似乎不會有人定居。 其實不然,人類在這兒有至少3000年居住歷史了。四角地區的重要人文特點就是印第安民族留下的崖居遺蹟,為此還建立了一批公園,例如科州境內的MesaVerde,是最有名的印第安遺址公園。
崖居,是在懸崖下的大空洞裡築屋而居,少則幾間,多則幾百間,一個洞就是一個村落。學者們用數遺址木材年輪的辦法來計算年代,發現這些舊居在13世紀後葉相當興盛,但1300年前的幾年、十幾年間,突然全都人去崖空了。推測有多種多樣,但很難解釋這些分布廣泛的崖居何以同時被放棄。有的遺址的儲食罐里還存有食物,地上還攤著沒做完的活計,可見主人走的時候還打算回來。人類學家大多認同這個說法:美洲印第安人幾萬年前從西伯利亞跨過阿拉斯加陸橋進入美洲後,發展成很多族群。中美洲的印第安人擅長農耕,而北方的擅長漁獵。今天的不少日常食品是印第安人最早種植的,如玉米、土豆、胡蘿蔔、西紅柿。說來有趣,美洲本沒有馬、牛、羊,這些家畜是西班牙殖民者帶來的。而今天印第安人騎馬的瀟灑風範,就象已經騎了三萬年。
從211號公路通往“針林”的途中,一個山凹里有塊“報紙岩(NewspaperRock)”,繪滿了印第安人的岩畫,有動物和其他奇異的圖形。專家說這些作品老的有幾千年了,近的則只有幾百年。人世播遷,不知有多少故事發生過。四角地區的一個老人告訴她孫子:“一片雲霧遮蔽了萬物。等雲霧散去了,每個人都不見了,不知所終。”亞利桑那境內的侯琵(Hopi)族,據信是崖居人的後裔。他們說,早前崖居人的靈魂仍然在遺址居住。部落每年還要來祭拜祖先。一片這樣的陸地,有它的歷史,有靈魂在徜徉,它才有了精神。
這裡大名鼎鼎的是紀念谷(MonumentValley),紀念谷騎在猶他、亞利桑那的邊界上,是納威浩部落的公園。廣闊戈壁上散布著台地、柱突和各種造型,遠看象桌面上擺的盆景,近看方知個個龐然大物,最精彩的部分必須由本地嚮導帶領才能進入。“太陽眼”、“風之耳”這些岩洞,光聽名字就叫人發獃,把它們括入鏡頭按下快門的瞬間,也體會到印第安人推崇的神聖。天空深藍,風吹金色流沙發出低微的嗚嗚聲。這地方原來很閉塞,和大多數保留區一樣,是白人劃給印第安人的窮鄉僻壤。
大峽谷大峽谷
1960年代初期有個白人跑來住下,拍照片和做貿易,其結果,現在此地成了全世界最出片兒的地方。萬寶路香菸的廣告簡直就是這兒的旅遊廣告,還有不少電影在此拍攝,例如1999年威爾·史密斯主演的科技荒誕片《野野的西部》(WildWildWest)。

布萊斯公園

從大峽谷向北到布萊斯國家公園,高原連續邁上五個大台階,依次取名為朱古力崖、朱崖、白崖、灰崖、粉崖,它們一層層上升,露出30億年的彩色沉積層。
科河和支流遊戲著把大地開膛破肚,把最久遠的秘密也掏出來,擱在豐沛的陽光下炫耀。這一帶名叫大階梯(GrandStaircase),有地質博物館之稱。
在大階梯的第一、二層之間橫走,放慢節奏,悠閒向西,再向北,從背後繞上布萊斯國家公園。隨著地勢走高,空氣漸漸涼爽,小橋田園人家的風景也出現了。
布萊斯公園(BryceNP)是猶南的五個國家公園裡面積最小的一個。它的特點是山邊的大片石林,打個形象的比方,是神的閱兵場。這個台地就是大階梯的最上一層,也就是粉崖。台地的邊緣銷蝕成粉色石林,從崖頂望下去蔚為壯觀,群群簇簇,千形百狀,伸展有一、二里寬,二十多里長。
布萊斯的空氣涼潤,樹林繁密。公園的露營地很熱鬧。人們支起花花綠綠的帳篷後,就到各個觀景台走動,或到石林里去遊覽。

魔鬼庭園

“庭園”是很大的一片,象西方童話里的魔境,有門廊有牆柱,台墩散落,耐心等待著誰的到來。一組組木偶般的石頭,立在岩座的流暢線條上,俏皮模樣,樸拙可愛。很難相信這些石頭是自然風化而成的,因為它們和周圍地貌幾乎毫無相同。就象有隻神秘的手剛才還在擺弄它們。周圍靜得能聽見空中雲、地上影飄過的聲音。幾個人散開就不見彼此。
這個神氣的景點知道的人還不多呢。

峽谷景點

SouthRim(南壁)看日出最佳。雲氣氤氳,神秘。遊覽大峽谷有多條旅遊專線。遊客可以根據自己的計畫,選擇其中合適的前往。投在大峽谷上的是一道道搖曳不定的光影。
峽谷峽谷
亞瓦帕YavapaiPoint位於大峽谷公園東側,是觀賞日出的最高點。旁邊的亞瓦帕博特館中還有大峽谷的立體模型,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大峽谷的全貌。
摩哈夫MohavePoint是一位觀賞夕陽的好地方。並且從這裡可以清楚地看到峽谷底部奔流的科羅拉多河。
亞奇YakiPoint是大峽谷中重要的一處景觀,向下可以看到斷崖上的遊客和那些凝固的熔岩。
雄偉景觀GrandViewPoint這的確是一處雄偉的景觀。清晨,伴隨著蜿蜒流過的科羅拉多河一起醒來,耳聽得山谷迴蕩的風與潺潺的流水在共同奏鳴。一幅靜謐、清新的畫卷正在您的身邊緩緩展開……

米德湖與鮑威爾湖

1935年建成的胡佛高壩形成的水庫,稱米德湖(MEAD),在大峽谷西端。1963年建成的GLENCANYON大壩形成POWELL湖,成為大峽谷東邊新的一處景點。這一東一西兩大壩之間,囊括大峽谷最精彩的主體。
鮑威爾(POWELL)湖是為紀念那位第一個漂流此河並建議開發水利的先驅而命名的。它的面積是米德湖的兩倍多,有各種紅色砂岩、石拱、峽谷和萬面碧波,其風景遠勝米德湖,已成為美國西南部的主要國家度假區。

兩岸風光

美國人認為,大峽谷北岸風光更佳,因為它的海拔比南岸更高(近3000米),且景點分散,路途較遠,遊人只有南岸的1/4,每年的五月到十月中開放,沒有公車和旅遊車,只得自己開車去,而南岸則全年開放。
北岸穿過KAITAB國家森林,完全是北歐的森林草原風光,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約660毫米。南岸也有片森林,但這裡年均降雨量僅400毫米,所以不是北岸那種喜陰的冷杉,而是耐旱的松柏,矮矮的,匍伏在乾涸的石山上。無論南北岸,視野都極為開闊,只看到大地起伏、斷裂和切割。居高臨下,常有種如俯瞰沙盤的錯覺,很容易產生君臨天下的豪情。
站在岸邊,谷地深處的科羅拉多河的涓涓細流,幾乎遙不可見,難以想像這細小黃水是這大峽谷的主要創造者。上游的多座水壩使來水減少,不過,滴水尚可穿石,足見此河年代的久遠。峽壁上的岩石分層完整清晰,是研究地殼形成的活標本,是了解地質知識乃至了解地球的生動課堂。美國人充分利用此優勢,在大峽谷公園內介紹景點的解說牌和旅遊手冊中,著重傳播科學知識,還畫出遊人所站地點所看到的岩層的剖面圖,一一標出不同岩層的名稱、特點和形成年代以及為什麼會出現這些特定的形狀和顏色。而我國以奇岩取勝的風景區,很少有對影圖形的解說牌,導遊的介紹多局限於形狀象什麼或神話傳說。如果能象美國這樣深入挖掘有關的自然科學知識,使遊人每到一處都增廣見識,便會遊興盎然。
大峽谷每年吸引500萬遊客,很多美國旅遊者都是回頭客。科羅拉多河流域眾多的國家公園、國立度假區和國家森林都很注重教育功能。他們的另一共同特點是門票便宜,對非商業用車,也就是遊客自己開車進園,門票按車收費,無論大小一律20美元(一般人當然也不可能用大車)。步行者和騎車者的門票為每人10美元,園內公共汽車費均已包括在內,而且是7天內有效,進出多少次不限。當局不鼓勵遊人住在公園內,遊人住在谷外而又可充分參觀遊覽。而我國九寨溝風景區出於環保考慮,旅館也都建在溝外,但門票只能用一次,客觀上就迫使人們住在溝內,因為一天根本玩不完。九寨溝門票102元,加上園內公共汽車費88元,共達190元,折合每人23美元。而大峽谷對行者和騎車者的門票比九寨溝便宜一半。若是一行四五人開車游大峽谷,合每人才四五美元。
大谷大谷
從米德湖胡佛高壩到PAGE渡口間300餘千米的科羅拉多河,為大峽谷所隔斷,天塹難越。從岸邊下到谷底有小路,來回長達11千米,步行要兩天。PAGE附近的河谷變窄到只有20米,河岸也降低到僅10多米高,是第一個可架橋涉水之處。這裡有並排兩座不大的鐵拱橋,因橋北的山崖艷紅色,光滑如大理石,故而得名大理石峽谷。這也是步行和乘車過河到對岸的最近的必經之路。
過橋南下便是到大峽谷南岸觀光區的89號公路,沿線穿過有名的彩色沙漠,仿佛波濤洶湧的海洋瞬間凝固成石海,起伏的沙丘上,水平方向的岩石層理呈紅白灰黃黑,如同大手筆的現代繪畫,其英文原名PAINTED(畫成的),更是恰如其分。它更像戈壁,而非真正的沙漠。

玻璃橋

科羅拉多大峽谷國家公園耗資3000萬美元建造的懸空透明玻璃觀景廊橋2007年3月20日起正式對外開放,當地印第安部落頭領和一些前太空人成為這個新觀景台接待的首批遊客。
科羅拉多大峽谷
華裔企業家靈感之得
這座令人嘆為觀止的懸空廊橋建造在大峽谷南緣老鷹崖距谷底1200米的高空,為U字形,最遠處距岩壁21米。廊橋寬約3米,底板為透明玻璃材質,遊客可以行走其上,俯瞰大峽谷和科羅拉多河景觀。
而這項號稱“21世紀世界奇觀”的創意,最初由出生於上海的美國華裔企業家金鵡構思出來。
金鵡稱,當他1996年到大峽谷遊覽時突來靈感,首次想到了在大峽谷上建造懸空廊橋的主意。他隨即和大峽谷印第安華拉派部落合作展開集資,並和拉斯維加斯的工程師一起設計方案。
能承受72架波音飛機
興建懸空廊橋是工程技術的一大挑戰。為了使它能夠承受時速高達160千米的強風,工程人員將94根鋼柱打進石灰岩壁作為橋墩,並深入岩壁達14米。
據報導,懸橋在建造中使用了454噸鋼樑,完工後能夠承受住72架波音飛機的重量,還能夠抵禦80千米外發生的芮氏8級地震以及最高速度為每小時160千米的大風。在濕度調節系統的作用下,建築的晃動可以減低到最小程度。據建造者估計,它每年將吸引50萬遊人前來觀光。
這個觀景平台位於印第安華拉派部落的保留地內,由於這項計畫對當地經濟具有潛在推動力,印第安人部落最終還是給予批准,同時他們要求在建造過程中必須考慮到環保因素。華拉派部落的一些成員20日登上廊橋觀光,部落首領還開玩笑地說:“我能聽到玻璃破裂的聲音。”
美國前太空人巴茲·阿爾德林將這次遊覽稱作“宏偉的第一步”,他說:“我覺得棒極了,這與空中漂浮感覺不完全一樣。”

景觀特色

億萬年來,奔騰的科羅拉多河從美國西部亞利桑那洲北部的堪帕布高原中,切割出這令人震撼的奇蹟——科羅拉多大峽谷,只要登高遠望,就可以清楚看到坦如桌面的高原上的一道大裂痕,那就是科羅拉多河在這片洪荒大地上的印記。無人能一眼看遍大峽谷的全貌。只有從高空俯瞰,才有可能完整地欣賞這條大地的裂縫。真正身臨其境的人,只能從峽谷南緣或者北緣欣賞大峽谷的一部分。這倒是應了“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道理。全世界許多到過此地的人為之感嘆:只有聞名遐邇的科羅拉多大峽谷才是美國真正的象徵。
科羅拉多大峽谷是自然的奇蹟,站在峽谷邊緣,會驚異這片土地怎么就被鬼斧神工地辟開在你面前,露出裡面斑斕的層層斷面。峭壁下的深淵深不可測,儘管有護欄圍著,但是來自那深淵的魔力仍然讓人膽寒,不敢正視。你會疑心自己到了地獄門口,而冥王正笑著端詳下一個獵物。仿佛自己已經走到了世界的盡頭,孤單單地把整個世界拋在了身後。它帶給你一種難以名狀的震懾,所謂人類的歷史,時間的流逝,在這道鴻溝面前似乎也只能歸於一粒沙塵。
很多人選擇騎騾子或騎馬去谷底闖蕩一遭。如果真的下到谷底,就會發現這裡又是另一片天地。體驗到的不過是當年西部牛仔馳騁荒原的生活。美國西部片裡常出現的牛仔騎馬挎槍,騎馬飛奔在寸草不生的紅土地上的情景就是當年大峽谷地區的寫照。很多西部片都在這裡取景,因為這裡有最純粹的西部風情。
大峽谷為訪問者提供了無以倫比的機會從陡立叢生的懸崖邊欣賞壯觀的遠古峽谷中狹長景色。它並不是世界上最深的峽谷,但是大峽谷憑藉其超乎尋常的體表和錯綜複雜、色彩豐富的地面景觀而馳名。從地質角度上來看,它非常有價值因為裸露在峽谷石壁上的從遠古保留下來的巨大石塊因其堅硬和粗獷而美麗。這些石層無聲地記載了北美大陸早期地質形成發展的過程。當然,這裡也是地球上關於風蝕研究所能找到的最迷人的景點。

面臨問題

水流問題

科羅拉多河在大峽谷的上游和下游均被建造水壩攔截,影響了正常的水流。上游是 Glen 峽谷水壩,形成 Powell 湖;下游是胡佛水壩,形成 Mead 湖,主要供水給位於荒漠中的拉斯維加斯。這些水壩不僅限制了各種魚和其他生物的活動,更重要的是它攔截了所有大洪水。大峽谷的許多地形過去都是由這些大洪水所塑造出來的,如今水流變慢變少了,許多地形就被改觀了,直接影響到大峽谷的生態環境。比方說,因為缺乏由大洪水所帶來的大量泥沙,大峽谷底部的許多沙灘都在消失當中。科學家們開始在 Glen 峽谷水壩作有限度的實驗性的排洪,對恢復大峽谷的原始地貌有很大的幫助。

空氣污染

大峽谷周圍大城市所產生的空氣污染直接影響著大峽谷的景觀:因為視野開闊,峽谷兩岸又有一定距離,所以空氣污染問題常常像是被放大了似的在此特別明顯。空氣素質好的時候,峽谷對岸清晰可見;空氣污染嚴重的時候,峽谷對岸像是被籠罩在一層霧中。這個問題不好解決,因為國家公園管理局無權過問各大城市的空氣污染排放量,各大城市也不對什麼“世界遺產”的空氣素質負責。大峽谷只好一廂情願地期盼著各大城市嚴格限制並大副降低其空氣污染排放量,聽命於當時的風向、風速等自然條件了。
谷

生態改變

自從西方人發現大峽谷以來,大峽谷的物理環境已被改變了許多,如前兩段所說的水流問題和空氣污染問題,這些改變都直接影響到大峽谷的生態環境。人類的活動又迅速地引進了許多外地的生物,它們與當地原有生物激烈競爭。這一切都破壞了大峽谷的生態系統平衡,我們要保護生態環境。

旅遊信息

交通

如果自己沒車,游大峽谷較不方便,方法有二:一是跟隨旅行社,在加州較容易找到,特別是華人辦的,又經濟又方便;但在東部各州,要想找到專門組織遊覽大峽谷的旅行社,有時相當困難,即使有,也是環遊式的一攬子旅遊行程中安排一站到大峽谷。甚至在德克薩斯北部和新墨西哥州等離大峽谷較近的州,也未必能找到,因為絕大多數人都自己開車去,參團的人太少,旅行團組織不起來。二是坐老式蒸汽火車或長途汽車,從附近的Williams和flagstaff鎮都有長途車直接開到南岸中心區。火車則僅有從Williams開到南岸中心區,價格雖比汽車貴,但能體會20世紀初火車的情景和沿途特殊的風光,也頗熱門。

路線

科羅拉多大峽谷由幾十個國家公園相連,其中尤以塞昂國家公園、布賴斯國家公園、拱門國家公園紀念谷等最為著名,遊覽時也應以這些地方為主:
塞昂國家公園
圖說科羅拉多大峽谷圖說科羅拉多大峽谷
從15號公路轉入9號公路,就到了塞昂國家公園。
這裡的巨石、絕壁和紅土山包都值得一拍。
布賴斯國家公園
從塞昂國家公園轉入89號公路,再往東進入12號公路就是布賴斯國家公園。這裡最著名的是深壑內聳立的竹筍般的紅土塔林,應該多停留一段時間,拍攝早晚光線下的奇岩美景。
拱門國家公園
過綠河轉入70號公路就可到達。園內巨大拱門型岩石比比皆是。美國的汽車、機車越野賽常在這裡舉行。旅遊旺季時這裡的旅館經常爆滿,因此遊客要提前做準備。
紀念谷
從191號公路一直往南是印第安保護區,又叫“墨西哥草帽風景點”,從這裡到163號公路入口處是一條筆直的大道,路西側是像紀念碑一般的巨型岩石,故稱“紀念谷”。電影《阿甘正傳》公路長跑鏡頭就在這裡拍攝,著名攝影家安塞爾、亞當斯的很多黑白佳作也都出自此地。
鮑維爾湖
從160號公路向西是鮑維爾湖,如果有時間深入湖內,就可以尋得佳境絕景。
大峽谷國家公園
北緣在89號公路南端終點,冬季多雪,是拍雪景的最佳地點,南緣為遊覽勝地。另外,24號公路沿線有數個小公園,可根據時間決定是否遊覽。

住宿

大峽谷國家公園內的住宿床位有限,每年旅遊旺季人滿為患,一定要提前預訂。
七月是旺季,園內、園外比較近的旅館都客滿。價格比一般旅館稍貴,如稱為寄宿舍的(Lodge)經濟旅館,約100美元一間,可住四人,帶熱水沐浴和衛生間,相當乾淨舒適,當然,早餐不包括在內。

大峽谷組曲

大峽谷組曲是由格羅菲創作的以科羅拉多大峽谷為主題的交響樂。這種富於詩情畫意的景色,無疑刺激了作曲家的創作欲望,同時也為作曲家提供了豐富多彩的音樂素材。美國當代著名作曲家格羅菲曾多次赴大峽谷旅遊。他懷著激動的心情,決心以音樂來描述大峽谷變幻無窮的美。格羅菲的《大峽谷》組曲是一部繪畫般的作品。作曲家在曲中適當揉合進了一些爵士樂的手法,既豐富了樂曲的內涵,又為樂曲帶來了輕鬆活潑的氣氛,更重要的是增添了樂曲本身的“美國氣質”。

作者簡介

菲爾德·格羅菲(Ferde Grofe,1892-1972),美國作曲家,自幼從父學中提琴,從母親學鋼琴、小提琴與和聲。因家境貧寒,少時曾當過報童、司機和書籍裝訂工人。十七歲入洛杉磯交響樂團任中提琴手。二十八歲起在惠特曼領導的爵士樂團里當鋼琴演奏員並從事樂曲編配和指揮。1924年由於為格什文的《藍色狂想曲》配器而一舉成名,後專業從事創作。在他的作品中,以描繪亞利桑那州北部自然風光的管弦樂組曲《大峽谷》最為著名。 《密西西比河組曲》 、 《好萊塢組曲》 、 《加利福尼亞組曲》等也頗受音樂聽眾的歡迎。

內容賞析

第一樂章
這是一幅沙漠上日出的風景畫。 朝霞在黑暗的夜幕上灑上了黎明的彩色斑點。當太陽從地平線上冉冉升起時,彩光四射的輝耀宣告了新的一天的來到。
第二樂章
沙漠是寂靜神秘的,同時也是美麗迷人的。當太陽明亮的光線反射到雄偉的岩壁上時,五光十色的光芒傾瀉於大峽谷附近的沙地上,好似在巨大的畫布上濃重地塗滿了大自然本身的種種混合顏料。組曲的第二樂章表現的就是這種意境。
第三樂章
一名遊客騎著小毛驢行進在大峽谷的山徑上,驢蹄的“噠噠”聲為牧童的歌聲提供了一個不尋常的節奏背景。突然,越走越快的小毛驢滑了一下,把遊客著實嚇了一跳,隨之單簧管形象地模仿出驢叫聲,幽默的氛圍令人忍俊不禁。 遊客繼續騎驢前行,潺潺的流水聲描繪出科羅拉多河瀑布的美景。 不久,一所孤零零的小屋映入眼帘,當遊客走近小屋時,可以聽到八音盒發出的叮咚聲,遊客們在小屋前歇息片刻後,以更輕快活躍的步伐繼續前行,最後消失在遠方。
第四樂章
一道夜晚的陰影在金黃色的天際掠過。黃昏時分的平和與幽暗慢慢降臨到峽谷上。而當夜幕將峽谷籠罩在它黑暗的斗篷中時,遠處傳來了幾聲野獸悽厲的叫聲。
第五樂章
大峽谷的暴雨格外壯觀。轉瞬之間,閃電劃破漆黑的夜空,勾勒出峽谷岩壁的輪廓;震耳欲聾的雷聲不絕於耳; 暴風驟雨鋪天蓋地席捲而來,具有壓倒一切的威勢。 雨過天晴,大峽谷在月光中展現出煥然一新的英姿,作者用田園詩般的旋律描繪出這一情景。
喬治·格什溫的代表作《藍色狂想曲》里,可以找到美國爵士音樂和感傷音樂在節奏上、旋律上和和聲上最好的擴展運用。格什溫夢想著把建立在爵士樂上的感傷歌曲帶進美國音樂廳里來。他的第一首音樂會型的作品《藍色狂想曲》是以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為模型的,就是說,是為了用全部交響樂隊伴奏的鋼琴獨奏而寫的。
格什溫後來學習了配器法,以便能為自己的音樂作品寫他認為最有效果的器樂部分,但是對於《藍色狂想曲》,他卻請來一個熟練的改編者來編譜。這個改編者就是美國著名作曲家菲爾德·格羅菲(Ferde Grof'e),這個人後來用他那配器的才能來為他自己的某些作品寫作——大多數是美國場面的音畫。他那《科羅拉多大峽谷組曲》是用來表現大自然的色彩和情調感的一個令人目眩的樂器調色的展覽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