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爾多瓦清真寺

科爾多瓦清真寺

科爾多瓦清真寺 ,(英文名稱:Historic Centre of Cordoba ),位於西班牙南部古城科爾多瓦市內, 具有摩爾建築和西班牙建築的混合風格, 是西班牙伊斯蘭教最大的神聖建築之一。分別於1984年,1994年根據文化遺產遴選標準C(I), (II),(III),(IV) 被列入《世界遺產目錄》評為遺產的報告:世界遺產委員會第8屆會議報告,世界遺產委員會第18屆會議報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科爾多瓦清真寺
  • 國家西班牙
  • 所屬洲:歐洲
  • 批准時間:1984、1994
歷史沿革,初建,修繕重建,規模建制,寺院大小,建築風格,主要景觀,地理交通,歷史淵源,城市機構,

歷史沿革

初建

公元786年前後, 白衣大食王國國王阿卜杜勒·拉赫曼一世欲使科爾多瓦成為與東方匹敵的偉大宗教中心, 在羅馬神廟和西哥德式教堂的遺址上修建了這個清真寺
科爾多瓦清真寺

修繕重建

後來經過拉赫曼二世和哈卡姆二世擴建, 到1236年時, 該寺院的面積已比初建時擴大了2倍, 一次就可容納2萬多信徒從事宗教活動。西班牙占領科爾多瓦後,於 1236 年改為天主教大教堂,象徵著伊斯蘭教的殿堂被封閉。宣禮樓是一座尖塔狀的建築物,寺內的宣禮員可按時登樓呼喚信徒做禮拜。在哈利發希什姆二世時代, 大臣曼蘇爾又擴建了齋戒室, 到哈里曼三世, 建築工程達到最高峰。
13世紀西班牙聖·費爾南德三世時,科爾多瓦大清真寺被改建成大教堂,一些新的防禦性建築也建起來,特別著名的有基督教國王城堡和卡拉奧拉高塔要塞。
16世紀初,阿隆索·曼里克主教主持清真寺的改建工程。正殿中的石柱和拱門近三分之一被毀,從中建起了一座文藝復興式的大教堂,包括主座堂、王家小禮拜堂、唱詩班等幾部分。唱詩班的椅子全是帶有華貴的巴洛克雕飾的精湛工藝品,兩個講道台是用桃花心木、大理石、碧玉等鑲嵌製成。
18 世紀時,這座宣禮樓被基督教徒們用一座巴洛克式的塔樓所替代。但因對原有的珍貴建築的破壞過多而引起了卡洛斯五世國王的不滿,他對改建者們驚呼道:“你們為建起一些在中國到處都能見到的東西而破壞了再也無法找回的東西”。正因為卡洛斯國王及時制止,這座伊斯蘭教的大清真寺才得以保持至今,並因此而成為一座使伊斯蘭教文化與基督教文化並存的特殊建築物,成為西班牙最著名的宗教旅遊勝地,吸引了千千萬萬的各地遊人。
科爾多瓦清真寺

規模建制

寺院大小

該寺院雖經多次擴建, 但建築風格和特色並沒有變,都是完全按照傳統清真寺的樣式設計:整個建築為長方形,只是建築面積越來越大, 裝飾越來越豐富。整個建築為長方形, 長180米, 寬130米, 巍峨雄偉, 可與耶路撒冷麥加的大清真寺媲美。該寺主要分桔樹院、宣禮樓、禮拜正殿、聖墓等幾部分。桔樹院雉碟成牆,由長廊圍成,內有一曼蘇爾水池,是穆斯林在禮拜前履行淨禮的地方。

建築風格

寺院是按阿拉伯清真寺的傳統風格修建起來的。禮拜正殿建築宏偉, 裝飾極為豪華, 由斑岩、碧玉和各種顏色的大理石石柱構築而成。這些石柱或掠奪自法國的尼姆和西班牙的塞維亞等歐洲城市;或從迦太基的古建廢墟上精選而得, 作為拜占廷皇帝利奧四世獻給拉赫曼一世的禮物。初建時, 利奧還曾從君士坦丁堡派遣熟練工匠參加, 並運來16噸各種玉石和象牙鑲嵌圖案 (也稱瑪賽克)。經加工, 石柱統一成科林思建築的柱頭和4 米的標準高度。現在殿內尚存的850根石柱, 將正殿分成南北19行, 每行各有29個拱門的翼廊, 每個拱門又各有上下兩層馬蹄形的拱券。整座正殿玉柱林立、拱廊縱橫。西班牙占領科爾多瓦後,於1236年改為天主教大教堂, 象徵著伊斯蘭教的殿堂被封閉。
科爾多瓦清真寺科爾多瓦清真寺

主要景觀

宣禮樓是一座尖塔狀的建築物, 寺內的宣禮員可按時登樓呼喚信徒做禮拜。18世紀時, 這座宣禮樓基督教徒們用一座巴洛克式的塔樓所替代。16世紀初, 阿隆索·曼里克主教代表卡洛斯五世國王全權主持清真寺的改建工程。正殿中的石柱和拱門近三分之一被毀, 從中建起了一座文藝復興式的大教堂, 包括主座堂、王家小禮拜堂、唱詩班等幾部分。唱詩班的椅子全是帶有華貴的巴洛克雕飾的精湛工藝品, 兩個講道台是用桃花心木、大理石、碧玉等鑲嵌製成。但被卡洛斯國王及時制止, 這座伊斯蘭教的大清真寺才得以保持至今, 並因此而成為一座使伊斯蘭教文化與基督教文化並存的特殊建築物, 成為西班牙最著名的宗教旅遊勝地, 吸引了千千萬萬的各地遊人。從清真寺延伸出去的中殿部分比其他殿堂寬敞,頂上裝飾著精美的嵌板式天花板。這裡是最早修建的清真寺中殿,可以通往那個朝向麥加的祈禱壁室(Mihrab),穆斯林信徒就在伊瑪目(伊斯蘭教教長)的引導下在壁室前叩拜祈禱。通常清真寺的壁室都只是一間簡單的小屋,但這間的裝飾卻是極盡奢華:前方由三層圍牆(Macsura)圍成,專供哈里發國王禱告,三座拱頂上都鋪滿金箔底鑲嵌畫。豐富的裝飾和建築藝術交相輝映,隨處可見各種各樣的阿拉伯式花飾和棕葉飾。

地理交通

科爾多瓦坐落在瓜達爾基維爾河畔,在通往大西洋的安達盧西亞大道旁邊。古城靠近莫雷納山脈,附近有許多通向梅塞塔高原的公路,古城周圍是一片豐美的農作物平原。城市建立於公元前206年被羅馬人征服前,科爾多瓦屬於西班牙迦太基帝國的一部。瓜達爾基維爾河西班牙南部主要河流,發源於哈恩省與阿爾瓦塞特省、格拉納達省三省交界附近的山間谷地,河流先由南向東北方向流,至特蘭科·德貝阿斯(Tranco De Beas)水庫後轉向西南方向流,流經科爾多瓦省、塞維亞省、韋爾瓦省以及加的斯省,最後在桑盧卡爾-德巴拉梅達附近注入大西洋的加的斯灣。瓜達爾基維爾河水網密布,支流眾多,較大的支流有小瓜迪亞納(Guadiana Menor)河、瓜達利馬爾(Guadalimar)河、漢杜拉(Jandula)河、耶瓜斯(Yeguas)河、庫斯納(Cuzna)河、瓜爾迪亞托(Guardiato)河、瓜達霍斯(Guadajoz)河、本見薩爾(Bembezer)河、赫尼爾(Genil)河、科沃內斯(Corbones)河、比亞爾(Viar)河、卡拉(Cala)河以及韋爾瓦(Huelva)河等。其中小瓜迪亞納河還有沙爾德斯(Fardes)河、奧爾塞(Orce)河等支流匯入;瓜達利馬爾河還有支流瓜達爾梅納(Guadalmena)河、瓜達倫(Guadalen)河等。瓜達爾基維爾河雖然水量不大,各支流多流經山區,落差大,流域內蘊藏著豐富的水能資源。據不完全統計,西班牙政府在該河39條支流上建有68座水庫,總庫容50.0億m3,水電站80座,總裝機58.1萬kW。

歷史淵源

羅馬人到達科爾多瓦後,在城市四周建造了堅固的地基。公元第一個千年伊始,科爾多瓦成為西班牙轄區和羅馬安達盧西亞行省的首府。572年西哥特人入侵後,科爾多瓦成為統一西班牙首都托萊多的附屬地區。711年摩爾人侵入後不久,科爾多瓦變成穆斯林占據下的西班牙首府。756年,大馬士革倭馬亞王朝的最後繼承人阿卜杜勒-拉赫曼在此定都,自稱統治者。科爾多瓦城的傑作大清真寺,是西班牙地區最輝煌的東方文化紀念建築。10世紀時,由於獲得哈里發王國的地位,科爾多瓦經歷了一段繁榮時期。作為西方人口最繁盛的城市,科爾多瓦成為伊斯蘭世界最強盛的首都,鼎盛時期清真寺多達300所。11世紀,哈里發王國政治上分裂為兩派:穆拉比兌教派和柏柏爾教的創始派——一神論教派,12世紀時雙方重新和解。1236年,費迪南三世趕走了摩爾人,並且因加盟信奉基督教的卡斯蒂利亞王國,致使科爾多瓦陷入長期衰落。在查理五世統治時期,皈依基督教的大清真寺被改造成一座教堂。
科爾多瓦清真寺科爾多瓦清真寺

城市機構

科爾多瓦歷史中心保留了中世紀的規劃和街道狹窄的奇特布局,廣場、大街、漂亮的水池和精巧的花園巧妙地融入城市景觀。城市依傍蜿蜒的河岸建立起來。羅馬橋在歷史上為廣大地區提供了交通便利,至今提醒人們注意,科爾多瓦的地理位置是何等重要。同城市布局一樣,科爾多瓦的當地建築使我們想起摩爾人統治的年代。在柵欄圍攏的庭院四周建造的房屋之外,各種紀念建築為城市的各個歷史時期提供了見證:羅馬帝國遺蹟、摩爾人建造的尖塔和阿爾莫多瓦爾大門、猶太教堂以及各種基督教紀念建築,包括重建的阿爾卡爾、卡拉霍拉塔樓、無數的慕達爾教堂和哥德式建築傑作。清真寺-天主堂和羅馬橋是顯現歷史名城的主要標誌。入選1984年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科爾多瓦大清真寺,在1994年按同一標準擴充到整個科爾多瓦歷史中心當中。由於其宏大的規模和不斷進行的內部改善,使科爾多瓦歷史中心取得了獨一無二的藝術成就。從13世紀起,科爾多瓦對西方穆斯林藝術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並對19世紀的新摩爾藝術形式的發展產生了影響。科爾多瓦歷史中心是科爾多瓦哈里發王國文明不可替代的見證。科爾多瓦歷史中心同時也是伊斯蘭宗教建築值得仿效的一個範例。
科爾多瓦清真寺科爾多瓦清真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