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法敦加戰役(科法敦加山隘之戰)

科法敦加戰役

科法敦加山隘之戰一般指本詞條

伊比利亞半島,是西歐惟一被穆斯林勢力長期占據的地區。從公元8世紀初的迅速征服,到15世紀末的最終收場。穆斯林伊比利亞,被兩股宗教勢力,反覆爭奪。險些失去半島的基督教勢力,在漫長的鬥爭後,獲得了最終勝利。而這一切,都始於公元722年的科法敦加戰役。

倭馬亞人的入侵,基督教的北方避難所,流亡者的崛起,進軍北方,經典伏擊戰,

倭馬亞人的入侵

公元711年,一支總數達12000人的摩爾人軍隊,渡過直布羅陀海峽。這代表著肇始於阿拉伯半島的伊斯蘭擴張運動,終於達到了新的高峰。這支倭馬亞王朝北非埃米爾穆薩派遣的大軍,在後來的瓜達萊特戰役中,輕易擊潰了西哥特王國的主力軍25000人。
科法敦加戰役
西哥特軍隊的潰敗導致的一個嚴重後果,末代國王羅德里格在戰場上失蹤。從此,群龍無首的西哥特王國陷入混亂中,倭馬亞軍隊趁機一路向北推進。除了少數據點有一定程度的抵抗外,他們沒有遇到任何有力的反擊。在不到半年時間裡,穆斯林軍隊就在伊比利亞半島的大部分地區順利建立了統治。

基督教的北方避難所

西哥特王國的貴族和基督教徒蜂擁逃往半島的北方。那裡連綿不斷的群山和崎嶇的海岸海角成為躲避異教大軍的最好藏身之所。
隨著王國的中央政權被倭馬亞人摧毀,各地的西哥特領主均保持著一定程度的自治,同時也向已經占據伊比利亞腹地的強大勢力俯首稱臣。原本居住在經濟中心地區的基督徒,開始湧入周邊鄉村,也就增強了這些原本無足輕重的邊地領主的實力。
傳統的西哥特軍隊傳統的西哥特軍隊
在完成伊比利亞征服之後,穆斯林君主的目光更多投向庇里牛斯山北面的富饒地區,從而放鬆了對伊比利亞邊緣地區的控制。在那些倭馬亞封君察覺不到的角落,上帝與安拉信徒實力對比在悄悄發生著變化。就是在這個敏感的時期,出現了收復失地運動的第一位英雄豪傑-----阿斯圖里亞斯的佩拉約。
關於佩拉約的生平,由於歷史記載的缺失,所以不免有一層神秘色彩。我們大致可以確定,佩拉約出身貴族,是加利西亞公爵法維拉的兒子。法維拉在倭馬亞官員的許可下統治著加利西亞地區,但他在加利西亞的統治很不順利。編年史不止一次提到他與強大領主----西哥特貴族維提薩之間的不和諧音。比如維提薩試圖吞併加利西亞,又說到法維拉被維提薩大軍包圍,並被射瞎了眼睛。故事的結局是維提薩在托萊多,剝奪了佩拉約的繼承權,並處以流放之刑。不過,誰都不曾料到,這一出半島上司空見慣的宮廷鬥爭戲,卻拉開了漫長而光榮的伊比利亞收復失地運動的序幕。
在穆斯林的安達盧西亞 伊斯蘭君主具有無可爭議的至高權力在穆斯林的安達盧西亞 伊斯蘭君主具有無可爭議的至高權力

流亡者的崛起

被流放於阿斯圖里亞斯的佩拉約,受到附近穆斯林貴族的器重,被委任以治理當地的責任。
今日的佩拉約雕像今日的佩拉約雕像
這種統治有時候也會和穆斯林統治者產生衝突。比如萊昂的領主姆努薩曾經聽到佩拉約的妹妹是當地有名的美人,就委託在瓜達萊特戰役中統領柏柏爾軍隊的名將塔里克·伊本·齊亞德去俘虜佩拉約,顯然是希望以哥哥換取妹妹。不過,這樣的圖謀沒有得逞。或許正是因為計畫失敗,促使佩拉約在阿斯圖里亞斯地區豎起了造反的旗號。
和很多大規模的造反相比,佩拉約在阿斯圖里亞斯當地的反叛可謂微不足道。其反叛的第一個行動是不再繳納基督教徒必須繳納的保護費----吉茲亞稅。也就是說,從經濟上不再承認與伊斯蘭統治者的主從關係。
依照伊斯蘭教典《古蘭經》的記載,虔誠的伊斯蘭教徒必須始終和不信者作戰,直到異教徒繳納吉茲亞稅為止。一開始派去鎮壓佩拉約叛亂的兵力並不強大。此時,和北方法蘭克人的戰爭吸引了伊比利亞穆斯林軍隊的全部注意力。這也讓佩拉約得以採取更為激進的行動。他開始小範圍的進攻北方的穆斯林駐軍。獲得成功之後,甚至主動向希洪和萊昂的統治者姆努薩發起挑戰,將後者趕出了伊比利亞北部。
今日的阿斯圖里亞斯山區風景今日的阿斯圖里亞斯山區風景
從阿斯圖里亞斯颳起的反叛風暴至此終於成為了倭馬亞貴族們必須面對的問題。

進軍北方

動員起來的穆斯林軍隊遠強於阿斯圖里亞斯當地的武裝動員起來的穆斯林軍隊遠強於阿斯圖里亞斯當地的武裝
將權力中心設在科爾多瓦的倭馬亞王朝,起初對於佩拉約的反叛反應依舊消極。對於他們來說,與其將軍隊投入貧窮的北部山區和邊民們纏鬥,不如進而掠奪富饒的高盧地區,或者轉用於穩定半島腹地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來的更划算。就算投入的兵力並不多,佩拉約也無法在戰場上占據任何優勢。
強力的柏柏爾軍隊,曾數次收復阿斯圖里亞斯,將佩拉約的軍隊驅逐到山區深處。但等到主力撤走,佩拉約就下山來奪回自己的領地,並繼續騷擾穆斯林駐軍。這種打打停停的游擊戰對佩拉約是有利的。但倭馬亞王朝會一直放任阿斯圖里亞斯的基督教叛亂,不過是因為他的軍隊主力都集中在庇里牛斯山以北而無暇分身罷了。
公元721年,法蘭克人在土魯斯擊敗倭馬亞軍。這是伊斯蘭運動登入歐洲之後的第一個重大戰略挫折,倭馬亞王朝經略高盧的夢想歸於泡影。但附帶的好處就是穆斯林軍隊騰出手來,可以專心對付阿斯圖里亞斯這個伊比利亞半島上惟一的眼中釘。
準備開往北方的討伐軍組建工作,並非草草了事。從領軍者的選擇上也能看出,虎踞伊比利亞的穆斯林君主們並不是無能之人。除了中軍主將阿爾-卡瑪和前萊昂領主姆努薩之外,還有附庸於穆斯林政權的基督教塞維亞地區主教奧帕。穆斯林上層希望利用這個傀儡主教達到安撫北方士氣旺盛的基督徒反叛者的目的。整支大軍的人數,根據記載有180000人之多。自然,這是中世紀記載中常有的誇張。阿斯圖里亞斯地區地險民貧,難以支持180000大軍的征討行動。派遣一支小型精幹的軍隊快速擊敗佩羅約才是最為合理的選擇。
法國人的勝利 讓穆斯林征服者的目光回到了西班牙法國人的勝利 讓穆斯林征服者的目光回到了西班牙

經典伏擊戰

佩拉約能夠召集的軍隊人數很少,他也完全沒有靠堂堂之陣擊敗穆斯林討伐軍的打算。和之前的幾次穆斯林軍隊來犯時的應對策略一樣,他率領少部分人馬撤退到了阿斯圖里亞斯的深山中,全軍加起來不過198人。他們退守到一個叫做科法敦加的地區,這裡有著一個兩山夾一谷的地形,在險峻的山中一條狹長的山谷穿山而過。大軍進入山谷之後,兵力無法展開,人數優勢沒法發揮。這正是兵家眼裡,最理想的埋伏地點。
今天的科法敦加地區今天的科法敦加地區
穆斯林軍隊到達科法敦加後,遣使進行了一次招降,卻遭到藏在山谷里的基督教反叛者的一口回絕。於是阿爾-卡瑪下令其麾下精銳步兵向進入山谷,準備在峽谷的深處將基督教徒們一舉殲滅。阿爾-卡瑪敢於深入峽谷,除了人數上的優勢之外,穆斯林軍隊的中堅組成部分柏柏爾人是久經沙場的戰士。雖然其步兵名號不如著名的北非輕騎兵響亮,卻是強悍而實用的戰鬥單位。這些北非步兵,不但精通沙漠作戰,對於山區征戰也很有心得。即便預感佩拉約有不少人馬在峽谷兩側高處埋伏,柏柏爾人自信能迎面攻山將其擊敗。
當穆斯林軍隊沖入峽谷中時,埋伏在山谷兩側的基督教叛軍果然殺出來,向山谷底部的敵人,投擲石塊和射箭。柏柏爾人則一面以弓箭還擊,一面開始向上攀登。基督教徒人數雖少,武藝也不如沙漠部落的戰士精熟,但畢竟居高臨下。這些西哥特的後裔還沒有完全丟掉祖先的尚武精神。在阿拉伯人的描述里,伊比利亞基督徒們使用弓箭的功夫並不比驕傲的北非戰士們遜色。不過即便是這樣,他們也無法壓制人數遠遠超過自己的穆斯林軍隊。
一名精銳的哥特武士一名精銳的哥特武士
哥特重騎兵與弓箭手部隊哥特重騎兵與弓箭手部隊
戰鬥的轉折在於佩拉約的一招妙棋。他和少數精銳戰士藏身在峽谷內一個隱秘的地洞裡。當兩軍在山坡上激烈廝殺,看準了穆斯林軍隊中出現的疲態的佩拉約,率領這支突擊隊突然從地洞中殺出,猛然沖入穆斯林軍中。和山頂的敵軍纏鬥中的穆斯林軍隊毫無準備,被這支奇兵殺的大敗。他們前軍壓迫後軍,在促狹的谷地中很快造成了混亂。山頂上的哥特軍隊也趁機衝殺下來,對穆斯林軍形成了三面夾擊。
在基督教的歷史記載里,這是一場對異教大軍毫無憐憫的大屠殺。但穆斯林的史學家將其描述為一場無足輕重的小挫折。穆斯林史學家儘可能的輕描淡寫這次失利,將佩拉約和他規模很小的軍隊稱呼為“佩拉約和他的三十隻蠢驢”。畢竟,穆斯林慣於將不信教者比喻為驢子。
紀念科法敦加戰役的油畫紀念科法敦加戰役的油畫
無論兩方記載如何衝突,穆斯林軍的統帥阿爾-卡瑪陣亡的事實是確鑿無疑。撤退中的穆斯林軍隊,還遭到附近自發趕來的阿斯圖里亞斯農民的截擊,損失了數百人。佩拉約的軍隊以得勝之師的形象,迅速召集到伊比利亞北部大批基督教武裝的加入。他們順勢攻克了普羅阿薩城,殺死前萊昂領主姆努薩。
建立後迅速壯大的阿斯圖里亞斯王國建立後迅速壯大的阿斯圖里亞斯王國
這場勝利的意義對於整個伊比利亞的基督徒的意義卻是巨大的。在科法敦加之戰的鼓舞下,佩拉約獲得了阿斯圖里亞斯當地豪強的支持,被正式推舉為阿斯圖里亞斯的統治者。阿斯圖里亞斯成為第一個擺脫穆斯林統治的伊比利亞基督教國家。從這個不被倭馬亞王朝注意的邊陲角落開始,長達數百年的基督徒收復伊比利亞的光榮征程開始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