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與考古

科技與考古

科技與考古課程是武漢大學於2017年03月27日首次在中國大學MOOC開設的慕課課程、國家精品線上開放課程。該課程授課教師是潘春旭。據2021年2月中國大學MOOC官網顯示,該課程已開課5次。

該課程共八個課時,主要包括科技與考古-探索歷史發展歷程、科學技術在考古中的套用-測年技術、科學技術在考古中的套用-理化分析、中國劍文化與古代青銅劍製作技術、幾件古代青銅器的製作技術、中國古代玉器與真偽鑑定問題、幾種文物的鑑別與防護、青銅文物的科技保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科技與考古
  • 類別:慕課、國家精品線上開放課程
  • 提供院校:武漢大學
  • 授課教師:潘春旭
  • 開課時間:2017年03月27日(首次)
  • 授課平台:中國大學MOOC
課程性質,課程背景,課程定位,開課信息,課程簡介,課程大綱,課前預備,授課目標,所獲榮譽,教師簡介,

課程性質

課程背景

科技考古(Archaeometry)的定義是利用自然科學的理論方法和技術,分析古代實物資料,從中提取古代人類的活動信息,用以探討人類行為、生產方式、生產技能以及人與自然的關係及其發展規律的一門科學。它是考古學與自然科學相互滲透、結合的特殊邊緣科學,是多學科綜合技術的考古,各種方法互相配合。隨著科技的發展,前沿科學已經成為考古研究,文物鑑定與保護等不可缺少的一個方面,研究成果對於增進和深入了解歷史的發展和進程發揮著重大作用。在此背景下,武漢大學開設了科技與考古課程。

課程定位

基於考古研究、文物保護和文物鑑定三大任務,自然科學在文物考古領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科技與考古課程通過教師講授、觀看錄像與討論等形式,介紹現代科技方法在文物研究、保護和鑑別中的原理與套用。通過科技手段再現古代文明的技藝,豐富考古學研究方法,敘述文物的前世今生,為進一步學習考古知識和今後實踐考古工作奠定一定基礎。

開課信息

開課次數
開課時間
參與人數
第1次開課
2017年03月27日~2017年06月19日
12459
第2次開課
2018年04月02日~2018年07月02日
13382
第3次開課
2019年03月05日~2019年05月28日
3799
第4次開課
2019年09月16日~2019年12月09日
7722
第5次開課
2020年09月21日~2020年11月30日
1980
第1次至第5次開課的學時安排均為3~5小時每周,講授教師均為潘春旭。

課程簡介

科技與考古課程共八次課時,通過主講教師課堂講授、觀看錄像、討論等形式,介紹自然科學的思想和方法在考古研究和發展中的作用與套用,以及新的研究成果。其中,第一課時內容包括:材料與文明、歷史上的一些未解之迷、科技考古學(定義與內涵)、青銅和青銅時代等;第二課時內容包括:引言(考古年代學)、樹木年輪斷代法、碳同位素測年法(碳14斷代技術)、釋光測年法(熱釋光法和光釋光法)、古地磁測年法、胺基酸消旋法、骨化石氟含量法、化學元素分析斷代、青銅器的“直接” 測年;第三課時內容包括:文物的顯微組織、形貌與結構分析技術(光學顯微鏡和電子顯微鏡)、X-射線探傷、中子射線照相技術、礦物組成分析、元素成分分析、文物的製作工藝研究、性能分析、有機殘留物分析、同位素分析、各種勘測方法的物理原理、計算機在考古中的套用與考古信息系統、數學在考古中的套用;第四課時內容包括:中國的劍文化、青銅劍與鐵劍完全不同的製作工藝、中國歷史上的制劍師與名劍、名劍製作核心技術;第五課時內容包括:秦始皇兵馬俑鎧甲絲的製作工藝研究、湖北省安陸市博物館兩件薄壁青銅容器的製作工藝研究、古代青銅器中加鉛(Pb)的意義與加鉛(Pb)技術探討;第六課時內容包括:玉和玉器的界定及玉器科技考古、中國古玉的特點、中國玉器時代的特徵、玉器的功能、中國古代玉器發展史、古玉的做偽與鑑別;第七課時內容包括:字畫真偽鑑別與保護、石質文物的保護、考古出土絲織品的加固保護、古代青銅器的真偽鑑別與保護;第八課時內容包括:湖北省博物館簡介、文物的歷程、文物保護的發展歷程、文物保護科技的特徵、文物保護科技的內涵、青銅病害圖、青銅文物病害的科學分析方法、文物保護與修復原則、青銅文物修復與保護步驟、青銅文物修復室與修復工具、無線環境實時監測系統等。

課程大綱

第一次課:科技與考古-探索歷史發展歷程
觀看輔助視頻
課時
第五次課:幾件古代青銅器的製作技術
科技與考古-探索歷史發展歷程(授課PPT)
課時
1.1 材料與文明(授課視頻)
幾件古代青銅器的製作技術(授課PPT)
1.2 歷史上的一些未解之迷(授課視頻)
5.1 秦始皇兵馬俑鎧甲絲的製作工藝(授課視頻)
1.3 科技考古學(授課視頻)
5.2 兩件薄壁青銅容器的製作工藝(授課視頻)
1.4 青銅和青銅時代(授課視頻)
5.3 古代青銅器中加鉛(Pb)的意義與加鉛方法(授課視頻)
觀看輔助視頻
觀看輔助視頻
討論:歷史上的未解之謎
討論:博物館中的國寶
第二次課:科學技術在考古中的套用-測年技術
期中測試(2): 主觀題
課時
第六次課:中國古代玉器與真偽鑑定問題
科學技術在考古中的套用-測年技術(授課PPT)
課時
2.1 考古學年代概述(授課視頻)
中國古代玉器與真偽鑑定問題(授課PPT)
2.2 樹木年輪斷代法的原理(授課視頻)
6.1-6.2 中國古玉及其時代特徵(授課視頻)
2.3 碳同位素測年法-14C斷代技術(授課視頻)
6.3 玉器的起源與功能(授課視頻)
2.4 釋光測年法(授課視頻)
6.4 中國古代玉器發展史(授課視頻)
2.5 古地磁測年法(授課視頻)
6.5 古玉的做偽與鑑別(授課視頻)
2.6-2.7 胺基酸消旋法與骨化石氟含量法(授課視頻)
觀看輔助視頻
2.8 化學元素分析斷代.(授課視頻)
第七次課:幾種文物的鑑別與防護
2.9 青銅器的直接測年(授課視頻)
課時
觀看輔助視頻
幾種文物的鑑別與防護(授課PPT)
討論:考古測年討論
7.1 幾種文物的鑑別與保護(序言)(授課視頻)
期中測試(1): 主觀題
7.2 字畫真偽鑑別與保護(授課視頻)
第三次課:科學技術在考古中的套用-理化分析
7.3 石質文物的保護(授課視頻)
課時
7.4 考古出土絲織品加固(授課視頻)
科學技術在考古中的套用-理化分析(授課PPT)
7.5 古代青銅器的真偽鑑別與保護(授課視頻)
3.1 自然科學對文物、考古的貢獻(授課視頻)
7.6 一件特殊商代青銅提梁卣的研究與保護(授課視頻)
3.2 文物的顯微組織、形貌與結構分析技術(授課視頻)
觀看輔助視頻
3.3 X-射線、中子射線照相技術(授課視頻)
討論:其它文物的保護與鑑別問題
3.4 科學技術在考古中的套用-其他方法(授課視頻)
第八次課:青銅文物的科技保護
觀看輔助視頻
課時
討論:科技方法在考古和文物中的套用
青銅文物的科技保護(授課PPT)
第四次課:中國劍文化與古代青銅劍製作技術
8.1 文物保護概覽(授課視頻)
課時
8.2 科學診病(授課視頻)
中國劍文化與古代青銅劍製作技術(授課最新PPT)
8.3 全面治病(授課視頻)
4.1 中國的劍文化(授課視頻)
8.4 積極防病(授課視頻)
4.2 名劍的核心技術(授課視頻)
觀看輔助視頻
4.3 我們的初步研究工作(授課視頻)
期末考試: 主觀題
(註:課程大綱排版從左到右列)

課前預備

  • 學習資料
書名
作者
出版時間
出版社
《科技考古進展》
王昌燧
2013年
《科技考古學》
陳鐵梅
2008年
北京大學出版社
《科技考古學概論》
趙叢蒼
2006年
《爐捶之間:先秦兩漢時期熱鍛薄壁青銅器研究》
李洋
2017年
上海古籍出版社
《科技考古》
楊晶、吳加安
2008年
《中國文物分析鑑別與科學保護》
馬清林、蘇伯民、胡之德、李最雄
2001年
科學出版社
《14C測年及科技考古論集》
仇士華,蔡蓮珍
2009年
文物出版社
《文物保護修復理論與實踐——金石匠學之路》
王浩天
2014年
科學出版社

授課目標

1、普及科技考古知識,使學習者了解和掌握現代科技方法在考古研究、文物保護和文物鑑定中的套用。
2、通過該課程的學習,使理工科背景的學習者能夠獲得文科歷史學和考古學等方面的知識,也使文科背景的學習者能夠增加理工科方面的知識和思維方式,提高綜合素質,以及多視角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所獲榮譽

2019年1月8日,科技與考古課程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認定為“國家精品線上開放課程”。

教師簡介

潘春旭,男,1962年1月出生於河南偃師,工學博士學位,政協武漢市第十三屆委員會委員,寶鋼教育獎獲得者,“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獲得者,中華人民共和國交通部跨世紀學術帶頭人,武漢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二級),博士生導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