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考古學(2008年8月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書籍)

科技考古學(2008年8月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書籍)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科技考古學》是一本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陳鐵梅。全書共十 主章,要講述了學科方法論,考古遺存的科技勘探方法,研究人類誕生和進化的時間標尺,全新世新石器文化和歷史時期考古遺存的測年等內容。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科技考古學
  • 作者:陳鐵梅
  •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 ISBN:9787301140383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科技考古學》以考古遺存的勘探、人類及其文化起源和進化年表的建立、冶金考古、陶瓷考古、古環境復原以及農業和畜牧業的起源等考古學內容為脈絡體系,論述自然科學的思想和方法在考古學的學科研究與發展中的作用。這種論述體系有助於考古人員的把握。而對科技內容則著重於規範、通俗地介紹其基本原理,以利於文科讀者的理解,並通過綜述、比較和前後引證,使分散在各章節中相互關聯的科技內容儘量地整體化。寫作特點在於辨證分析各種科技測量技術的優點和缺點、成果前景和局限性,著重介紹學界正在探討的熱點課題和有爭議的觀點,以期引起讀者的興趣和思考。

圖書目錄

**章緒論
1.1科技考古學的學科歸屬、發展簡史和研究對象
1.2學科的知識體系和科技考古工作者的知識結構
1.3學科的理論基礎
1.4學科方法論的一些特點
1.4.1科技考古學是實證性的學科
1.4.2科技考古學體現多學科的綜合研究
1.4.3科技考古學屬定量研究的學科
1.4.4科技考古學遵循統計推斷的邏輯
1.5科技考古學與相關學科的關係
1.5.1科技考古學與科學技術史的關係
1.5.2科技考古學與文物保護科學的關係
1.5.3科技考古學學科內部各分支間的關係
1.6科技考古研究人員的培養問題
第二章考古遺存的科技勘探方法
2.1遙感考古勘探
2.1.1遙感考古勘探的原理、基本設備和發展概況
2.1.2航空照片的解譯
2.1.3專業的航空考古勘探
2.2地面的地球物理勘探
2.2.1磁法勘探
2.2.2電阻率勘探方法
2.2.3探達勘探
2.3全球定位系統和考古地理信息系統
2.3.1全球定位系統和電子全站儀
2.3.2考古地理信息系統
第三章研究人類誕生和進化的時間標尺——上新世和更新世的測年
3.1人科早期成員在非洲的進化及其時間標尺
3.2鉀氬測年和氬一氬測年方法
3.2.1鉀氬法測年的基本原理和年齡計算公式
3.2.2Ar-Ar測年技術
3.2.3含鉀單礦物的雷射熔融AAr測年
3.2.4鉀氬法測年的套用實例和測年誤差
3.3裂變徑跡測年方法
3.3.1原理與技術
3.3.2測量誤差與套用
3.3.3a徑跡測年方法
3.4古地磁測年方法
3.4.1地磁場的反轉和地磁極性年表
3.4.2岩石和沉積物的剩餘磁性
3.4.3地磁極性年表的時間刻度
3.4.4肯亞庫彼福拉遺址和我國巫山龍骨坡遺址的古地磁測年
3.4.5古地磁測年的一些問題
3.4.6古地磁測年和考古地磁測年的區別
3.5中更新世時段的人類進化和研究現代人起源的時間標尺
3.5.1中更新世各大洲的直立人和早期智人
3.5.2解剖學現代人的出現
3.5.3關於尼安德特人
3.6不平衡鈾系測年方法
3.6.1自然界的3個放射性衰變系
3.6.2鈾系法測年的基本原理和前提條件
3.6.3鈾系法測年前提條件的檢驗一
3.6.4鈾系測年法的三種技術
3.6.5鈾系法在建立中更新世古人類進化年表中的套用
3.7釋光測年方法
3.7.1熱釋光(TL)測年的原理和熱釋光的測量
3.7.2累積劑量和年劑量率的測量
3.7.3熱釋光測年套用於古人類研究實例
3.7.4光釋光(OSL)測年方法的原理和套用於沉積物測年的優越性
3.7.5光釋光技術套用於古人類與考古遺址堆積物測年的實例
3.8電子自旋共振測年方法
3.8.1電子自旋共振現象和測年的原理
3.8.2電子自旋共振方法套用於古人類遺址測年實例
3.9基於第四紀全球氣候變化的時間標尺和天文學時間標尺
3.9.1深海沉積物的氧同位素時標
3.9.2黃土地層剖面中古氣候代指標記錄的冰期與間冰期交替
3.9.3第四紀全球氣候變化與地球軌道參數周期變化間的關係——天文學的時間標尺
3.10研究人類進化的分子生物學時間標尺
3.10.1估測人猿分離時問的血紅蛋白分子鐘
3.10.2估測現代人*早共同祖先年代的核苷酸分子鐘
3.11Be和Al等宇宙成因核素套用於上新世和早、中更新世測年的前景
3.11.1連續堆積地層的Be時間標誌
3.11.2宇宙成因核素測量岩石的暴露年齡
3.11.3宇宙成因核素測量石英砂的埋藏年齡
3.12我國境內人類進化的年代學問題
3.12.1我國早更新世的人化石及石器文化
3.12.2我國中更新世古人類遺址測年中的一些問題
3.12.3中國境內現代人的起源問題
第四章全新世新石器文化和歷史時期考古遺存的測年
4.1鉀氬法測年等更新世測年方法套用於全新世考古測年的探討
4.2基於地球公轉周期的高精確度測年
4.2.1樹木年輪測年
4.2.2紋泥測年
4.2.3冰芯測年
4.3c測年概述、基本原理和假設前提
4.3.1碳元素的全球循環和“C同位素的產生
4.3.2“C測年的4個基本假設前提
4.3.3關於c同位素的半衰期
4.3.4C測年的測量對象
4.4C測年的技術實施
4.4.1現代碳標準物質和c測年的計時起點
4.4.2C測年的常規技術和加速器質譜技術
4.4.3c測年加速器質譜技術的優點
4.5C測年數據的誤差分析和誤差校正
4.5.1C測年的隨機統計誤差
4.5.2碳同位素分餾所導致的誤差
4.5.3貯存庫效應所導致的誤差
4.5.4大氣“C比活度的變化和c年齡系統誤差的樹木年輪校正
4.6C測年結果的代表性問題
4.7時序系列樣品的樹輪年齡校正和高精確度C測年
4.8我國C測年技術的發展概況及其對史前考古年代學的貢獻
4.9C測年與夏商周斷代工程
4.9.1武王克商年代的範圍
4.9.2“夏商交替年代”的框定
4.9.3二里頭遺址的起始和分期年代
4.10加速器質譜C測年技術對有機文物真偽的“準無損”鑑定
第五章冶金考古概述
5.1銅和青銅的物理性質
5.2我國青銅冶煉技術的起源及其早期發展
5.2.1甘青地區
5.2.2中原地區
5.3青銅製品化學組成的測量及其考古學意義
5.3.1分析青銅製品化學組成的考古學意義——“六齊”說的檢驗
5.3.2青銅製品化學組成的測量方法
5.3.3原子發射光譜儀(AES)
5.3.4原子吸收光譜儀(AAS)
5.3.5X螢光光譜儀(XRF)
5.3.6電子探針(EPMA)
5.3.7電感耦合等離子質譜(ICP-MS)和中子活化分析(INAA)
5.4青銅製品的顯微結構研究
5.4.1實體顯微鏡
5.4.2光學金相顯微鏡
5.4.3青銅的顯微結構和金相圖譜
5.4.4電子顯微技術的基本原理及其在冶金考古中的套用
5.5青銅製品鏽蝕產物的礦相分析
5.5.1X射線衍射譜儀(XRD)
5.5.2紅外吸收光譜儀(IRAS)和傅立葉變換紅外光譜儀(FT-IR)
5.5.3雷射拉曼光譜儀
5.6古代青銅製品測年的可能性探討
5.7古代青銅原料的產地溯源和鉛同位素分析
5.7.2青銅製品鉛同位素溯源的假設前提和一個實例
5.7.3青銅冶鑄過程中鉛同位素的微弱分餾
5.7.4青銅製品使用兩個或多個礦源以及青銅製品重熔重鑄可能性的探討
5.7.5低鉛青銅製品的鉛同位素指征問題
5.7.6我國的鉛同位素考古概況和關於高放射成因鉛的問題
5.7.7質譜儀簡介和鉛同位素比值的測量
5.7.8錫和銅同位素示蹤古代青銅製品銅錫礦源的困難
5.7.9微量元素組成示蹤青銅製品銅礦料來源的可能性和困難
5.8我國鋼鐵技術的早期發展——隕鐵的利用和早期的人工冶鐵
5.9塊煉鐵和塊煉滲碳鋼
5.10鑄鐵冶煉和鑄鐵的韌化技術
5.10.1鑄鐵冶煉與白口鐵
5.10.2白口鑄鐵的退火脫碳和含石墨的鑄鐵
第六章古陶瓷的科技研究
第七章古代人類生活環境的復原
第八章農業起源和古人食物結構研究中的科技方法
第九章分子生物學技術在考古研究中的套用
第十章有關的理化基礎知識簡介
索引

作者簡介

陳鐵梅,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