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前身史略 1928年1月,中央研究院理化實業研究所物理組,經中央研究院籌備委員永員鍵會決定籌設。
1928年3月,物理組作為理化實業研究所的三個組之一,在上海霞飛路899號臨時所址正式成立,丁燮林被聘為物理組主任。
1928年6月9日,國立中央研究院正式成立。隨後,理化實業研究所分為物理、化學、工程3個研究所。國立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即宣告成立,並將6月9日定為所慶日,首任所長丁燮林。
1928到1949年的20年中,中研院物理所經歷兩任所長,碑鞏民三次改燥紙變內部組織,七易所址。其中抗戰期間顛沛流離,輾轉昆明、桂林及重慶北培,抗戰結束後東還上海,1948年4月遷往南京。
1929年9月9日,國立北平研究院正式成立。國立北平研究院設有理化部等二級機構,各部下設相應研究所。國立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作為理化部下設機構,與研究院同時成立,首任所長由北研院副院長李叔華兼任,所址位於北京東皇城根大取燈胡同9號。
1935年,撤銷各部,研究所直歸院屬。
抗戰爆發後,研究試驗設備隨人員內遷至昆明,1945年冬,遷回北平。
兩所合併及更名 1950年2月上旬,中國科學院決定將中研院物理所與北研院物理所接收合併,組建中國科學院套用物理研究所;5月19日,政務院任命嚴濟慈為中國科學院套用物理研究所第一任所長,陸學善為副所長;8月15日,中國科學院乃匪采婚套用物理研究所正式成立,所址設在北京城內東皇城根。由於當時人員、設備分散,加之交通運輸不便,搬遷工屑捆墓擔作直至1952年6月才基本完成。
1958年10月8日,經中國科學院院務會議批准,中國科學院套用物理研究所更名為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遷往中關村現址。
D 樓
科研條件 基本介紹 據2020年7月研究所官網顯示,物理所有3個國家重點實驗室設艱危,6個院重點實驗室,3個所級實驗室,8個研究中心;有2個一級學科博士研究生培養點,2個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培養點,2個一級學科博士後流動站;共有在學研究生982人,其中碩士生325人、博士生657人(含留學生8人),在站博士後155人。 截至2020年底,物理所共有職工920人。其中科研人員511人、技術支撐人員139人,
中國科學院院士 13人、
中國工程院院士 1人、
開發中國家科學院院士 9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45人。
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 獲得者: 王恩哥 、沈保根、李定、
薛其坤 、黃新明、呂力、李曉峰、靳常青、張澤、張傑、王玉鵬、聞海虎、陳小龍、汪衛華、王太宏、王鵬業、王楠林、饒光輝、高鴻鈞、成昭華、孫繼榮、魏志義、李建奇、白海洋、李明、韓秀峰、賈金鋒、向濤、方忠、盛政明、李志遠、孫慶豐、劉伍明、周興江、徐紅星、孟慶波、白雪冬、高世武、金奎娟、吳飆、夏鈳、顧長志、翁羽翔、李玉同、馬旭村、雒建林、戴希、郭建東、李泓、杜世萱、張廣宇、何珂、陳澍、李永慶、胡勇勝、王業亮、孫陽、吳克輝、柳延輝、翁紅明
科研機構 據2021年4月研究所官網數據顯示,物理所有3個國家重點實驗室,6個院重點實驗室,3個所級實驗室,8個研究中心。
國家重點實驗室: 超導、磁學、表面物理
院重點實驗室: 光物理、電子顯微鏡、納米物理與器件、極端條件物理、清潔能源前沿研究、凝聚態理論與計算
所級實驗室: 軟物質物理、固態量子信息與計算、微加工
研究中心: 國際量子結構中心、量子模擬科學中心、北京散裂中子源靶站譜儀工程中心、清潔能源中心、超導技術套用中心、功能晶體研究與套用中心、量子計算研究中心、套用物理中心
設施資源 據2020年7月研究所官網顯示,中科院物理所圖書館收藏科技圖書期刊約29萬冊。館藏以凝聚態物理、光學物理、原子分子物理、電漿物理、軟物質物理、凝聚態理論和計算物理為主,也適當收集了一些相關學科: 數學、化學、電子學、計算機等有關書刊。入藏最早的科技文獻可上溯到1824年。
花園一角
科研成就 科研成果 2019年,物理所共承擔在研項目675項(包括新增項目279項)。其中,主持國家重點研發計畫23項(新增6項),主持973項目(含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畫項目)3項;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25項(新增5項)、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7項(新增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畫7項(新增3項);主持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1項、項目4項;主持院重點部署項目1項;主持重大儀器研製項目12項(包括新增項目2項)連烏連。
2019年,物理所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原子級精準控制的石墨烯納米結構摺疊,為世界上最小尺寸的“石墨烯摺紙”。在國際上首次觀測到馬約拉納零能模近量子化的電導平台,給出了鐵基超導中存在馬約拉納零能模的關鍵性實驗證據。採用材料基因工程理念開發了獨特的高通量實驗方法,實現了非晶合金的快速篩選,研製出高溫高強塊體非晶合金新材料,突破了現有非晶合金的使役溫度極限。創建了一種高效且全自動的算法用於檢測非磁性材料中的非平庸拓撲,不僅提高了探索新拓撲材料效率,也為高通量計算打下了基礎。與合作者套用具有12個超導量子比特形成一維鏈結構的器件,實現了強關聯量子行走的模擬。與合作者利用全聯通的20超導量子比特器件,成功實現了20量子比特多組分薛丁格貓態製備。與合作者的冷凍電鏡靜態結構相結合,實現單分子動力學過程的精確測量,深度解析了染色質重塑因子調控DNA在核小體上滑移的分子機制。“基於材料基因工程研製出高溫塊體金屬玻璃”工作入選2019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最新研究表明自然界中約24%的材料可能具有拓撲結構”工作入選2019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首次完成強關聯糾纏體系的量子行走實驗”和“實現石墨烯納米結構原子級精準的可控摺疊”工作入選中科院2019年度科技創新亮點成果。
2019年度,物理所白海洋團隊研究成果“動力學新模式的發現及在塑性非晶合金材料研發中的套用” 獲得2019年度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物理所與人民大學、理論物理所共同完成的研究成果“鐵基超導電子結構與磁相互作用的理論研究”獲得2019年度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吳克輝團隊研究成果“矽烯的發現與物性研究”獲得2019年度北京市自然科學一等獎。高鴻鈞院士獲第八屆中國國際納米科學技術會議“ChinaNano Award”;黃學傑研究員獲 “新材料成果轉化獎”;魏志義研究員獲“中國雷射雜誌社成立十周年以來的‘高被引作者’稱號”;物理所獲第八屆中科院科技成果在京轉化先進團隊“科研團隊特等獎和工作組織一等獎”。
根據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關於中國科技論文統計結果,2018年度,物理所發表第一署名單位的SCI收錄論文數492篇,名列全國科研機構第9位。物理所近十年來(2009-2018)的國際論文截至2018年10月累計被引用篇數4410篇,被引用次數123125次,名列全國科研機構第4位。2019年度提交專利申請138項,獲得授權專利78項,其中國際專利授權6項。
據2020年7月研究所官網顯示,物理所有控股、參股公司13家,其中科技型企業共11家,股權總市值約8億。技術轉移與成果輻射的省、市地區集中在北京、江蘇。2019年,天科合達引入戰略投資者,融資金額約1.27億元,公司實現銷售額1.5億元,利潤總額約2500萬元;天目湖儲能院4月正式揭牌運營,服務企業包括CATL、中航鋰電、威馬汽車等,獲批江蘇省新型研發機構;溧陽天目先導完成A輪1.21億融資,完成15000m2廠區建設,建成年產800噸單品產線;北京衛藍獲國家高新技術企業、項目獲北京分院轉移轉化特等獎;中科海鈉完成PreA融資3000萬元,並推出全球首座100kWh鈉離子電池儲能電站。
學術期刊 《
物理學報 》是中國唯一被SCI收錄的中文物理類學術期刊,被SCI-CD,SCI-E,Scopus,CA,INSPEC,EI,JICST,AJ和MR等國際檢索系統收錄。先後獲得第一、二、三屆國家期刊獎;中國科學院特別獎、一等獎;中國科協優秀期刊一等獎等多項重要獎項。2001年入選《中國期刊方陣》“雙高”(高知名度、高學術水平)期刊。2009年獲得“新中國60年有影響力的期刊”榮譽稱號,2010年獲出版界國家最高獎——中國政府出版獎期刊獎,2013年獲得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評定的“全國百強科技期刊”。 2001年起每年獲得“百種傑出期刊”獎,2008年起一直被評為“中國精品科技期刊”,2012年起連年獲得“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學術期刊”榮譽稱號。
《
物理 》為國家科技部“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多次獲得新聞出版署、中國科協、中國科學院等評定的優秀期刊稱號;多年來持續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數理學部、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的經費資助;並連續獲得中國科協精品科技期刊工程資助。被英國科學文摘(SA/INSPEC),美國化學文摘(CA),俄羅斯文摘雜誌(AJ),日本《科技文獻速報》(JICST),能源科學與技術(Energy Science and Technology),《中國科技論文與引文分析資料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中國物理學文獻資料庫》,《中國核心期刊(遴選)資料庫》,《中國期刊網》(全文資料庫),《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中文科技期刊資料庫》,《中國學術期刊文摘》等中國國內外核心資料庫收錄。
人才培養 學科建設 據2020年7月研究所官網顯示,物理所有2個一級學科博士研究生培養點,2個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培養點,2個一級學科博士後流動站。
一級學科博士後流動站: 物理學、材料科學與工程
一級學科博士研究生培養點: 物理學、材料科學與工程
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培養點: 電子信息、材料與化工
教學建設 據2020年7月研究所官網顯示,物理所共有在學研究生982人,其中碩士生325人、博士生657人(含留學生8人);在站博士後155人。
截至2015年12月,物理所恢復招收研究生以來,共授予博士學位958人,碩士學位405人,出站博士後261人;獲得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6篇。
文化傳統 所徽整個徽標呈正圓形。圓的外層上半部為中文“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對應的下半部為英文“Institute of Physics CAS”。圖案中心以物理學(Physics)的英文首字母“P”為核心,同時也象徵該所是在中國科學院領導下的組織,圖案中心右下方為該所建立時間。
研究所所徽
窮理有容、惟才同德
現任領導 所獲榮譽 2022年3月,入選2021-2025年第一批全國科普教育基地。
2022年5月,入選2022年度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認定名單。
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 獲得者: 王恩哥 、沈保根、李定、
薛其坤 、黃新明、呂力、李曉峰、靳常青、張澤、張傑、王玉鵬、聞海虎、陳小龍、汪衛華、王太宏、王鵬業、王楠林、饒光輝、高鴻鈞、成昭華、孫繼榮、魏志義、李建奇、白海洋、李明、韓秀峰、賈金鋒、向濤、方忠、盛政明、李志遠、孫慶豐、劉伍明、周興江、徐紅星、孟慶波、白雪冬、高世武、金奎娟、吳飆、夏鈳、顧長志、翁羽翔、李玉同、馬旭村、雒建林、戴希、郭建東、李泓、杜世萱、張廣宇、何珂、陳澍、李永慶、胡勇勝、王業亮、孫陽、吳克輝、柳延輝、翁紅明
科研機構 據2021年4月研究所官網數據顯示,物理所有3個國家重點實驗室,6個院重點實驗室,3個所級實驗室,8個研究中心。
國家重點實驗室: 超導、磁學、表面物理
院重點實驗室: 光物理、電子顯微鏡、納米物理與器件、極端條件物理、清潔能源前沿研究、凝聚態理論與計算
所級實驗室: 軟物質物理、固態量子信息與計算、微加工
研究中心: 國際量子結構中心、量子模擬科學中心、北京散裂中子源靶站譜儀工程中心、清潔能源中心、超導技術套用中心、功能晶體研究與套用中心、量子計算研究中心、套用物理中心
設施資源 據2020年7月研究所官網顯示,中科院物理所圖書館收藏科技圖書期刊約29萬冊。館藏以凝聚態物理、光學物理、原子分子物理、電漿物理、軟物質物理、凝聚態理論和計算物理為主,也適當收集了一些相關學科: 數學、化學、電子學、計算機等有關書刊。入藏最早的科技文獻可上溯到1824年。
花園一角
科研成就 科研成果 2019年,物理所共承擔在研項目675項(包括新增項目279項)。其中,主持國家重點研發計畫23項(新增6項),主持973項目(含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畫項目)3項;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25項(新增5項)、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7項(新增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畫7項(新增3項);主持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1項、項目4項;主持院重點部署項目1項;主持重大儀器研製項目12項(包括新增項目2項)。
2019年,物理所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原子級精準控制的石墨烯納米結構摺疊,為世界上最小尺寸的“石墨烯摺紙”。在國際上首次觀測到馬約拉納零能模近量子化的電導平台,給出了鐵基超導中存在馬約拉納零能模的關鍵性實驗證據。採用材料基因工程理念開發了獨特的高通量實驗方法,實現了非晶合金的快速篩選,研製出高溫高強塊體非晶合金新材料,突破了現有非晶合金的使役溫度極限。創建了一種高效且全自動的算法用於檢測非磁性材料中的非平庸拓撲,不僅提高了探索新拓撲材料效率,也為高通量計算打下了基礎。與合作者套用具有12個超導量子比特形成一維鏈結構的器件,實現了強關聯量子行走的模擬。與合作者利用全聯通的20超導量子比特器件,成功實現了20量子比特多組分薛丁格貓態製備。與合作者的冷凍電鏡靜態結構相結合,實現單分子動力學過程的精確測量,深度解析了染色質重塑因子調控DNA在核小體上滑移的分子機制。“基於材料基因工程研製出高溫塊體金屬玻璃”工作入選2019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最新研究表明自然界中約24%的材料可能具有拓撲結構”工作入選2019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首次完成強關聯糾纏體系的量子行走實驗”和“實現石墨烯納米結構原子級精準的可控摺疊”工作入選中科院2019年度科技創新亮點成果。
2019年度,物理所白海洋團隊研究成果“動力學新模式的發現及在塑性非晶合金材料研發中的套用” 獲得2019年度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物理所與人民大學、理論物理所共同完成的研究成果“鐵基超導電子結構與磁相互作用的理論研究”獲得2019年度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吳克輝團隊研究成果“矽烯的發現與物性研究”獲得2019年度北京市自然科學一等獎。高鴻鈞院士獲第八屆中國國際納米科學技術會議“ChinaNano Award”;黃學傑研究員獲 “新材料成果轉化獎”;魏志義研究員獲“中國雷射雜誌社成立十周年以來的‘高被引作者’稱號”;物理所獲第八屆中科院科技成果在京轉化先進團隊“科研團隊特等獎和工作組織一等獎”。
根據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關於中國科技論文統計結果,2018年度,物理所發表第一署名單位的SCI收錄論文數492篇,名列全國科研機構第9位。物理所近十年來(2009-2018)的國際論文截至2018年10月累計被引用篇數4410篇,被引用次數123125次,名列全國科研機構第4位。2019年度提交專利申請138項,獲得授權專利78項,其中國際專利授權6項。
據2020年7月研究所官網顯示,物理所有控股、參股公司13家,其中科技型企業共11家,股權總市值約8億。技術轉移與成果輻射的省、市地區集中在北京、江蘇。2019年,天科合達引入戰略投資者,融資金額約1.27億元,公司實現銷售額1.5億元,利潤總額約2500萬元;天目湖儲能院4月正式揭牌運營,服務企業包括CATL、中航鋰電、威馬汽車等,獲批江蘇省新型研發機構;溧陽天目先導完成A輪1.21億融資,完成15000m2廠區建設,建成年產800噸單品產線;北京衛藍獲國家高新技術企業、項目獲北京分院轉移轉化特等獎;中科海鈉完成PreA融資3000萬元,並推出全球首座100kWh鈉離子電池儲能電站。
學術期刊 《
物理學報 》是中國唯一被SCI收錄的中文物理類學術期刊,被SCI-CD,SCI-E,Scopus,CA,INSPEC,EI,JICST,AJ和MR等國際檢索系統收錄。先後獲得第一、二、三屆國家期刊獎;中國科學院特別獎、一等獎;中國科協優秀期刊一等獎等多項重要獎項。2001年入選《中國期刊方陣》“雙高”(高知名度、高學術水平)期刊。2009年獲得“新中國60年有影響力的期刊”榮譽稱號,2010年獲出版界國家最高獎——中國政府出版獎期刊獎,2013年獲得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評定的“全國百強科技期刊”。 2001年起每年獲得“百種傑出期刊”獎,2008年起一直被評為“中國精品科技期刊”,2012年起連年獲得“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學術期刊”榮譽稱號。
《
物理 》為國家科技部“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多次獲得新聞出版署、中國科協、中國科學院等評定的優秀期刊稱號;多年來持續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數理學部、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的經費資助;並連續獲得中國科協精品科技期刊工程資助。被英國科學文摘(SA/INSPEC),美國化學文摘(CA),俄羅斯文摘雜誌(AJ),日本《科技文獻速報》(JICST),能源科學與技術(Energy Science and Technology),《中國科技論文與引文分析資料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中國物理學文獻資料庫》,《中國核心期刊(遴選)資料庫》,《中國期刊網》(全文資料庫),《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中文科技期刊資料庫》,《中國學術期刊文摘》等中國國內外核心資料庫收錄。
人才培養 學科建設 據2020年7月研究所官網顯示,物理所有2個一級學科博士研究生培養點,2個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培養點,2個一級學科博士後流動站。
一級學科博士後流動站: 物理學、材料科學與工程
一級學科博士研究生培養點: 物理學、材料科學與工程
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培養點: 電子信息、材料與化工
教學建設 據2020年7月研究所官網顯示,物理所共有在學研究生982人,其中碩士生325人、博士生657人(含留學生8人);在站博士後155人。
截至2015年12月,物理所恢復招收研究生以來,共授予博士學位958人,碩士學位405人,出站博士後261人;獲得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6篇。
文化傳統 所徽整個徽標呈正圓形。圓的外層上半部為中文“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對應的下半部為英文“Institute of Physics CAS”。圖案中心以物理學(Physics)的英文首字母“P”為核心,同時也象徵該所是在中國科學院領導下的組織,圖案中心右下方為該所建立時間。
研究所所徽
窮理有容、惟才同德
現任領導 所獲榮譽 2022年3月,入選2021-2025年第一批全國科普教育基地。
2022年5月,入選2022年度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認定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