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該書主要總結了近幾個世紀來科學研究成果及其對近代世界哲學的重大影響。認為“科學方面所產生的宇宙觀壓倒了其他方面所形成的舊觀點而獨步一時”,同時現代科學只有放棄唯物主義觀點,接受機體哲學和過程哲學的觀點才能解釋新發展中的新事實和新問題。
作品目錄
創作背景
懷特海是20世紀上半葉一位個性獨特的哲學家,過程哲學的創造人。由於他所處的時代環境及本人的學術經歷,他的興趣、主題和觀點發生了幾次深刻的變化。懷特海早期主要研究數學、物理學、數理哲學和科學哲學。1924年,懷特海應邀赴美,任哈佛大學教授,從此開始了他的專業哲學家的生涯,也開始了他在哲學與科學哲學轉向後期宇宙形上學時期,《科學與近代世界》就是懷特海哲學思想轉折時期的一部重要著作。1924年成為哈佛大學哲學教授不久,除了秋季學期的日常授課以外,他還承擔了每周一次在培斯的羅威爾講座,將其講演內容原樣收進《科學與近代世界》中。《科學與近代世界》發表於1925年。主要收集了懷特海在1925年2月間所發表的8篇羅威爾講演,出版時經他本人擴充。
這些講演的主題如書中序言裡所說,是“嘗試研究過去的三個世紀中,西歐文化的諸形態受科學發展影響的範圍”,後來以獨立著作出版時,增加了《自然知識原理》序言中預告的形上學的考察在內的第十章“抽象”和第十一章“上帝”,再加上第十二章“宗教與科學”和第十三章“對社會進步的要求”,以哲學的和文明論的考察結束全書。
作品思想
在自然科學內部,懷特海從某種泛物理學觀走向了泛生物學觀,從而開始了向機體論的過渡;在哲學領域裡,他從某種數學式的自然哲學走向廣闊的文化哲學;在哲學觀點上,他從早期的新實在主義走向了以價值論為軸心的客觀唯心主義。這一時期提供的基本上是形上學體系的輪廓,它把早期孤立研究的科學哲學放到體系中適當的地位上,探討了精神與自然的同化,在更為廣闊的範圍中對認識論、本體論、宗教論、價值論均有論及,但它們相互之間僅有鬆散的聯繫,這一時期展示了將要降臨的成熟時期過程哲學的基本框架。因此,有學者稱《科學與近代世界》是成熟階級的體系式巨著《過程與實在》的浪漫主義縮寫本。
懷特海認為,每一個時代都有一種占支配地位的專門活動,時代思潮就是由這一領域的有教養階層中實際占統治地位的宇宙觀所決定的。在他看來,近代三個世紀科學方面所產生的宇宙觀就壓倒了其他方面所形成的舊觀點而成了時代思潮的決定性力量。他說;“所謂現代思想的新面貌,就是對於一般原則與無情而不以人意為轉移的事實之間的關係發生了強烈的興趣。”但是,在他看來,承繼古代希臘理性哲學與中世紀經院神學的這種現代科學思想卻潛藏著一個本能的信念,即。它認為每一細微的事物都可以用完全肯定的方式和它的前提聯繫起來,並且聯繫的方式也體現了一般原則。而且,正是在這種追究自然秩序的本能信念的支配下,近代科學形成了視自然界各部分為機械聯繫的機械唯物主義自然觀。這種傳統的宇宙觀事先就假定有——種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和不能為人所知的物質存在,這種物質也可以說是一種外形的流變下充滿空間的質料。這些質料粒子都有自己的形狀、體積、運動等,但卻沒有知覺、價值或目的,它僅根據外界關係強加給它的,與其本身性質無關的固定規則來運動。光和聲的傳播原理、相對論,量子論、能的觀念等都已證明實物像能一樣是一種純粹的活動,任何局部的活動都反映著影響著整個宇宙,因而事物是相互關聯的機體活動,而不是局部的,獨立存在的東西。據此,他認為,由於近代科學圍繞著上帝,精神、物質以及用簡單位置表示物質而產生的時空等觀念發展,把哲學研究卻擠壓在僅僅的精神領域,使之與科學嚴重脫節,完全喪失了批判宇宙觀的功用。因而,懷特海主張應復興哲學,重建一種新的科學哲學。
他認為,自然界並不存在所謂客觀的物質實體,而只存在著在一定的條件限制下由性質和關係所構成的機體。機體的根本特徵就在於活動,並表現為一種過程,即機體各要素之間內在的創造性的持續活動。由於機體之間的相互轉化,世界就事實上成為事件之流,並表現為持續的活動過程。在懷特海看來,每一事物本身就是一個包容體,它與其他事物(即其他包容體)相互包容,每一個包容體都是其所包容的一切事物關係的綜合體。他說:“在某種意義上講來,每一件事物在全部時間內都存在於所有的地方。因為每一個位置在所有其他位置中都有自己的位態。因此,每一個時——空的基點都反映了整個世界。”因而,事物之間的關係就是一種包容關係,自然界由於包容體之間的這種過渡與聯繫就事實上成為包容統一體的綜合。但由於包容體這一概念是用來說明事件是一個實有而不單是各部分的集合,即用來說明事件本質上的統一體,因而,懷特海進一步主張用。事件。來代替包容體概念。這樣,一個事件就可以具有跟它同時發生的其他事件,也即。一個事件把跟它同時發生的樣態作為現時達成態的展示而反映在本身之中。”世界就成為了一個互動作用著的事件之流。同時這整體也是一種流變,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改變,因而世界就表現為持續的活動過程。另外,懷特海還主張,事件本身由於對調和各種不同意見的限制還具備了價值形態,使機體成為一定形態的價值的體現,但這一切卻都離不開持續性。持續物就是自身固有模式的同一,因而持續就是在時間過程中保持價值的達成態。在懷特海看來,“整個科學的問題就是環繞著持續機體的問題。”
作品影響
這是懷特海晚期專門從事哲學研究後所發表的第一部重要的哲學著作。這部著作中提出的實在是一個過程的思想,勾勒出後來思想發展的基本輪廓。
在《科學與近代世界》一書中,懷特海從近代科學的成就出發批判了傳統科學唯物冶,提出了其機體哲學理論,對宇宙觀等問題作了許多有益的探索,對西方現代哲學產生了一定的影響。該書已成為一個完整的思想體系,系統闡明了在17至19三個世紀中,西方文明在科學發展的決定性影響下的發展狀態。
這部著作的譯文很多,1930年譯成法語、1945年譯成義大利語、1949年從義大利語譯成西班牙語、1959年譯成荷蘭語。在日本田邊元最早看到了這部著作的重要性,他的學生上田泰治和英語學家村上至孝合作,於1954年出版了日文譯本。
作者簡介
阿爾弗雷德·諾斯·懷特海(Alfred North Whitehead,1861—1947)出生於英國的肯特郡,是過程哲學的創始人。1885-1911年,懷特海任教於劍橋大學,在此期間他的主要興趣在數學、邏輯學和物理學,他與他的學生羅素合著的《數學原理》標誌著人類邏輯思維的進步;接下來懷特海在肯欣頓皇家科技學院擔任套用數學教授,期間在柏格森和愛因斯坦思想的影響下興趣轉向科學哲學,最終導向形上學;1924—1937年,他應聘到哈佛大學擔任哲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