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科學技術史》是一本寫了十一年、面世後又雕琢修補十三年的科技通史。《科學技術史》掃描了從石器到宇宙飛船的技術發展全景。高深的科技思想在書中表達得十分通俗,清晰的敘述脈絡蘊含豐富的人文關懷。在知識如海、書籍成山的時代,面對圖畫和影像對理論的衝擊,《科學技術史》希望藉助錘鍊過的語言和樸素的文字,讓人類最重要的科技成果得到細心的關注,也讓《科學技術史》成為讀者經常翻閱對話的無言朋友。
作者簡介
王鴻生,先踐理工科邊界,再踏人文社會科學領域,視科學技術史為通天曉地之學,可增知人識事之功。現為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北京自然辯證法研究會理事長,講授“
世界科學技術史”、“科學方法與學術創新”等課多年。主要著作:《
世界科學技術史》、《中國歷史中的技術與科學》、《歷史的瀑布與峽谷——中華文明的文化結構和現代轉型》。
圖書目錄
導言
第一篇 古代的科學技術
第一章 生存的技術和文明的起點
內容提要
直立行走的猿
天然石塊和木棒
打制石器
用火和取火
捕魚和狩獵
弓箭的發明
農業和畜牧業
陶器和銅器
產業的發展
社會組織的變革
語言、圖畫和文字
知識的起源
本章小結
思考題
延伸閱讀
第二章 尼羅河畔的永恆
內容提要
解剖和醫學
尼羅河的贈禮
技術的奇蹟和停滯
衰亡與不朽
本章小結
思考題
延伸閱讀
第三章 兩河流域的遺產
內容提要
多變的歷史風雲
蘇美爾人的最初創造
金戈鐵馬的亞述
新巴比倫的建築和天文學
西方文字的淵源
本章小結
思考題
延伸閱讀
內容提要
希臘和希臘人
技術和海外活動
萬物的本原和運動的原因
理性的科學
對人的思考
文章節選
分子是物質存在的一個基本單位,而流體(液體和氣體)的分子,更有其特殊的存在狀態和運動規律。早在1826年,英國植物學家布朗在用顯微鏡觀察水中懸浮的植物(藤黃)花粉時,發現花粉粒子在無規則地不停運動,這便是所謂布朗運動。開始,他認為這是花粉粒子生命活動能力引起的運動,但當他發現無機微粒在液體或氣體中都有相似的運動時,才認識到這是由液體或氣體粒子內部不平衡的運動撞擊引起的。這是從結果找到原因,從現象找到本質的一個例子。
當阿伏伽德羅的分子概念在19世紀後半葉被人們普遍接受後,克勞修斯對巨觀的熱力學現象作了微觀的動力學解釋:氣體是由大量運動著的彈性質點——分子組成的,氣體分子運動時,通過在各個方向上的不規則的相互碰撞,交換動量和動能。氣體的壓力便是氣體分子對器壁碰撞的總效應。運動的速率①隨氣體的溫度升高而增加,氣體的熱能就是分子運動的平均動能。這樣,他就對氣體的壓力和溫度作出了微觀解釋。克勞修斯還從若干參數出發,導出了氣體溫度、壓力與分子平均平動動能之間關係的數學表達式。
1860年,英國人麥克斯韋(1831-1879)用機率統計的方法發現,氣體處於熱平衡時,儘管個別分子運動的速率大小是偶然的,但從整體來說,大量氣體分子的速率分布卻遵從一定規律,在一定速率區間運動的分子數目是相對確定的。這便是氣體分子速率分布規律,它是氣體分子運動論的基本規律之一。
由於熱力學第二定律斷言孤立的熱力學系統的熵趨於增加,麥克斯韋曾構想在這個孤立系統記憶體在著一個小巧機靈的“妖”,它可在微觀尺度上鑑別分子運動的速度,從而把快慢不同的分子分別聚集到兩個相互隔離的空間,造成溫度差,減少系統的熵,以至於粉碎熱力學第二定律。但根據布里淵在1951年提出的論據,麥克斯韋“妖”本身的活動也要消耗有效能量,它的活動增加的熵比其所能減少的熵還要大,因而有它存在的孤立系統仍然服從熱力學第二定律。這個結論似乎表明,一切創造和維持有序的活動過程,都會造成周圍環境的更大混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