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詞目:秋風
拼音:qiū fēng
解釋:晉人張翰典故(晉人
張翰,在洛陽做官,見秋風起,因思故鄉,辭官回家)
詳細釋義
典源
《世說新語箋疏》中卷上〈識鑒〉
張季鷹辟齊王東曹掾,在洛見秋風起,因思吳中菰菜羹、鱸魚膾,曰:「人生貴得適意爾,何能羈宦數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駕便歸。俄而齊王敗,時人皆謂為見機。
《晉書》卷九十二〈文苑列傳·張翰〉
張翰字季鷹,吳郡吳人也。父儼,吳大鴻臚。翰有清才,善屬文,而縱任不拘,時人號為「江東步兵」。會稽賀循赴命入洛,經吳閶門,於船中彈琴。翰初不相識,乃就循言譚,便大相欽悅。問循,知其入洛,翰曰:「吾亦有事北京。」便同載即去,而不告家人。齊王冏闢為大司馬東曹掾。冏時執權,翰謂同郡顧榮曰:「天下紛紛,禍難未已。夫有四海之名者,求退良難。吾本山林間人,無望於時。子善以明防前,以智慮後。」榮執其手,愴然曰:「吾亦與子采南山蕨,飲三江水耳。」翰因見秋風起,乃思吳中菰菜、蓴羹、鱸魚膾,曰:「人生貴得適志,何能羈宦數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駕而歸。著首丘賦,文多不載。俄而冏敗,人皆謂之見機。然府以其輒去,除吏名。
典源譯文
張翰,字季鷹。他曾多年在洛陽任齊王司馬炯的屬官,官職不高,難以施展抱負。又因官府諸事繁雜,頗多不順心之處。加之他預見到司馬炯將要垮台,恐累及自己,便想避禍退隱。他曾對同郡人顧榮說:“現在天下戰亂紛紛,戰禍不斷。凡有名氣的人都想退隱。我本人是山林中人,對官場難以適應,對時局又很絕望。看來,也該防患於未然,考慮一下以後的事了。”然而要斷然放棄眼前的功名利祿也不是很容易的事,他遲遲未作出最後的決定。 一年秋天,季鷹在洛陽感受秋風陣陣,似乎帶來了泥土的芬芳,他突然產生了強烈的思鄉之緒。接著,他又回憶起家鄉吳地蓴菜羹和鱸魚膾等佳肴美味,更覺得鄉情無法排遣。於是,他自然自語地說:“人生一世應當縱情適意。既然故鄉如此值得留戀,我又何必定要跑到幾千里之外,做這一個受拘束的官兒,去博取什麼名位呢?”接著他毫不猶豫地到齊王那裡辭了官,千里驅車,回到了自己的故鄉。 就在季鷹辭官回鄉不久,齊王司馬炯謀反被殺,他手下的人紛紛受到牽連,有好些人還丟掉了性命。只有張季鷹倖免遇難,人們都稱讚他有先見之明。因為擅自離開,被除官名。但張翰自得其樂,並沒有想著在仕途聞達。有人對他說,您縱情一時,難道不為身後留名嗎?張翰回答,與其身後留名,不如當下飲酒盡歡。當時的人因其曠達而看重他。張翰非常孝順,其母過世,過分悲傷以至於超出常禮,五十七歲去世。有數十篇作品聞名於世。
釋義
“張季鷹 (張翰)辟齊王東掾,在洛,見秋風起,因思吳中菰菜羹、鱸魚膾,曰:‘人生貴得適意爾,何能羈宦數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駕便歸。”後因以“秋風”喻思鄉歸隱。 亦作“ 思鱸”、“思蒓鱸”等。
張翰思
同源典故
歸 張翰悲秋 張翰憶江東 張翰歸 張翰浮誇 張翰知機 張翰知終 張翰辭東府 張翰鱠 思歸張翰 思歸待秋風 思菰米 思鱸 憶膾 憶鱠 憶鱸魚 戀鱸魚 扁舟為鱸魚 故鄉魚美 故鄉鱸鱠
詩句賞析
相關詩詞
唐
鄭谷《舟行》詩:“ 季鷹 可是思鱸膾,引退知時自古難。”
宋 陸游 《枕上作》詩:“采若未能浮楚澤,思鱸猶欲釣吳松 。”
宋
陸游 《自小雲頂上雲頂寺》詩:“故鄉歸去來,歲晚思鱸蒓。”
宋 辛棄疾 《水龍吟 登建康賞心亭》詞曰:“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
季鷹歸未?求田問舍,怕應
羞見,劉郎才氣。”
清
李漁《比目魚·肥遁》:“昔人思蒓鱸而歸隱,鱸魚乃隱逸之兆,這等看來,我和你一世安閒了。”
當代
楊若鵬 《秋風》 你推送著鐘聲,敲響/石碣上落葉的軀體/越響,就越疼 //落葉耗盡一生的綠/將孤寂託付於你/只想完全地打開自己 //你背對著世界,轉身/赴一場金黃的洗禮/而落葉已安睡在你的懷裡
其他詩句
1.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劉禹錫:《秋詞》)
2.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李嶠:《風》)
3.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李紳:《憫農》)
4.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劉禹錫:《望洞庭》)
5.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曹操:《觀滄海》)
6.常恐秋節至,焜黃華葉衰。描寫秋風的詩句 (《漢樂府?長歌行》)
7.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蘇軾:《贈劉景文》)
8.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李煜《相見歡》)
9.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王維的:《山居秋暝》)
10.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經典詩句 (辛棄疾:《醜奴兒·書博山道中》)
11.秋叢饒舍似陶家,遍饒籬邊日漸斜.(元稹<菊花>)
10.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杜牧:《秋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