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霖賦

《秋霖賦》是唐代文學家盧照鄰創作的一篇騷賦。此賦極力描摹風雲慘慘、遍地陰霾的雨景,然後構想孔子、屈原、蘇武、馬援不遇於時、流離顛沛之狀,又將儒生才客與貴胄雅人對舉,寫出面對惡劣自然的推殘愁苦無奈的境地。全賦語言無僵化凝固、呆板枯燥之弊,對仗工整,隔句押韻,不時換韻,具有詩歌和諧節奏鮮明的特點。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秋霖賦
  • 作者:盧照鄰
  • 創作年代初唐
  • 出處:《全唐文
  • 作品體裁:騷賦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秋霖賦
覽萬物兮,竊獨悲此秋霖。風橫天而瑟瑟,雲覆海而沉沉。居人對之憂不解,行客見之思已深。若乃千井埋煙,百廛涵潦。青苔被壁,綠萍生道。於是巷無馬跡,林無鳥聲。野陰霾而自晦,山幽暖而不明。長塗未半,茫茫漫漫。莫不埋輪據鞍,銜淒茹嘆。借如尼父去魯,圍陳畏匡,將飢不爨,欲濟無梁。問長沮與桀溺,逢漢陰與楚狂。長櫛風而沐雨,永棲棲以遑遑。及夫屈平既放,登高一望,湛湛江水,悠悠千里。泣故國之長楸,見元雲之四起。嗟乎!子卿北海,伏波南川;金河別雁,銅柱辭鳶;關山夭骨,霜露凋年。眺窮陰兮斷地,看積水兮連天。別有東國儒生,西都才客,屋滿鉛槧,家虛儋石,茅楝淋淋,蓬門寂寂。蕪碧草於園徑,聚綠塵於庖甓。玉為粒兮桂為薪,堂有琴兮室無人。抗高情以出俗,馳精義以入神。論有能鳴之雁,書成已泣之麟。睹皇天之淫溢,孰不隅坐而含顰?
已矣哉!若夫繡轂銀鞍,金杯玉盤,坐臥珠璧,左右羅紈,流酒為海,積肉為巒。視襄陵與昏墊,曾不輟乎此歡。豈知乎堯舜之臞瘠,而孔墨之艱難?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秋霖:秋季多雨,久下不止,叫作“秋霖”。
⑵瑟瑟:蕭條冷瑟之聲。
⑶埋輪據鞍:指道路泥濘難行。
⑷銜:含。茹:吞。
⑸“借如”六句:據《史記·孔子世家》,孔子於魯定公十四年,因執政大夫季桓子受齊國女樂,怠於政事,離開魯國。此後週遊衛國、宋國、鄭國、陳國蔡國等國。在陳國,孔子曾受包圍,不得行,糧盡。在衛之匡城,匡人誤以為孔子是暴虐匡人的魯大夫陽虎,把孔子拘留了五天。在離開葉國返回蔡國的途中,遇見隱者長沮、桀溺,孔子派子路向他們詢問津渡。在漢江邊,孔子又曾遇到過一個荷篠的江上丈人,那丈人還譏笑孔子“四體不勤,五穀不分。”接此節和下節,都是借孤孽臣子的去國懷鄉之情以渲染秋霖。
⑹屈平既放:屈平即楚國愛國詩人屈原。被上官靳尚所讒,被楚懷王流放於外其始在漢江流域。至頃襄王時,又為令尹子蘭所妒楚襄王遂遷屈原於江南,即沅湘流域。賦文合前後兩次流放而言。
⑺子卿:蘇武,字子卿。蘇武於漢武帝時出使匈奴被拘。匈奴數欲脅降蘇武始終不屈。單于王遂置蘇武北海上,使牧羊。“武既至海上,稟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杖漢節牧羊,臥起操持,節旄盡落。”
⑻伏波:馬援封伏波將軍。《後漢書·馬援傳》記馬援在光武時率軍南征,所經行皆荒僻不毛之地,備極辛苦。銅柱灘在今四川洛陵縣東,相傳馬援欲鑄銅柱於此。
⑼東國、西都:猶言東都、西都。這裡“東國”“西都”是沿用漢初辭賦家習慣用假設語詞。
⑽鉛槧(qiàn):指書籍。
⑾儋(dàn)石:指糧食。
⑿能鳴之雁:《詩經·小雅·鴻雁》:“鴻雁于飛,哀鳴嗷嗷,維此哲人,謂我劬勞。”舊注謂此章詩是比體說“鴻雁”比辛苦劬勞的饑民,“哲人”是指周宣王。全章詩意是歌頌宣王能安集饑民。此篇賦用“能鳴之雁”是說,窮困而守節的儒者能用議論來抒寫自己的辛苦。
⒀已泣之麟:《春秋公羊傳》:“(哀公)十有四年,春,西狩獲麟。有以告者,曰‘有鷹而角者’。孔子曰:‘孰為來哉!孰為來哉!’反袂拭面涕沾袍。顏淵死,子曰‘噫!天喪予’;子路死,子曰‘噫!天祝予’;西狩獲麟,孔子曰‘吾道窮矣!’”《春秋》紀事,終於魯哀公十四年,就是所謂“獲麟絕筆”。此篇賦用“已泣之麟”,是說窮困而守節的儒者,雖則“論有能鳴之雁”,但到頭來還是免不了“吾道窮矣”的涕泣。
⒁襄陵與昏墊:《尚書·益稷》:“禹曰:洪水滔天,浩浩懷山襄陵,下民昏墊。”襄陵,毀壞原田。昏墊,水災病害。
⒂臞(qú)瘠:枯槁消瘦。
⒃孔墨艱難:孔子和墨翟為弘揚自己學說主張的奔波和勞頓,就是所謂“孔席不暇暖,墨突不得黔”。

白話譯文
逐句全譯

我觀覽一切自然現象,私下裡單單悲傷這秋季的霖雨。涼風滿天,瑟瑟作響;雲覆江河,陰陰沉沉。家居的人看了憂悶不已,遊行在外的人遇上,更不能忍受。那種情景必然是:千家萬戶都隱沒在煙雨之中,千市百行也都被雨澇包圍青苔長滿牆壁,綠萍生於路中。巷裡中沒有車馬跡,林藪間聽不見鳥鳴聲。郊野一片陰晦,山巒隱翳不明。漫長的旅途還未走到一半,就碰上秋雨連綿,車輪無不被泥濘陷沒,只能依靠馬鞍行進。行人遊子對此,沒有不含悲哀嘆的。再如孔子當年離開魯國的情景:遭圍困於陳國,畏縮於匡邑,斷炊於陳蔡,欲渡河而無橋;問津渡於長沮桀溺,遭譏諷於江陰丈人和楚狂接輿。常在風雨中奔走顛頓,沒有一刻兒安寧。再如楚大夫屈原當年被放逐,或許更為難堪,登高而望,但見那湛湛的江水,悠悠流泄千里。哀泣故國的長楸,悲看黑雲之四起。更可嘆的是那些杖節執戈的使臣和將軍。像蘇子卿的北海牧羊,像馬伏波的南征行軍,遠看大雁飛離朔方金河,蒼鷹辭卻交趾銅柱,關山川隘摧折身體,霜露草木凋殘年壽。眺望天邊的陰雲截斷大地,看秋天的積水浩森連天。至於百無聊賴的窮書生,那情形就更為悽慘。他們雖家藏萬卷,但卻無隔宿之糧。茅屋破漏,絕不會有誰來看訪;灶無煙火,琴書卻絕不能飽腹。雖然他們能守志不移、專心經史,雖然他們能論說詩書精義,甚至能像他們的祖師孔子一樣修成一部《春秋》,而此時此刻,面對淫溢的秋霖,飢腸轆轆,屬坐蹙眉,儒者的斯文高雅一點也沒有了。
還是不說了吧!至於那些達官貴人,他們擁有五彩之車、銀飾之馬;飲食用的是金杯玉盤,坐椅臥榻鑲的是珠寶璧玉,左右侍從皆著綾羅綢緞;他們的酒匯集如海,肉堆積如山,眼看著洪水滔天,人民處在水深火熱之中,他們也不會停止豪飲追歡。人們常說:堯肌如臘,禹足胼胝。現在,既然那些達官貴人一概地毫無心腸,也就難怪讀書人要艱難狼狽了。

創作背景

盧照鄰不僅是一個廢疾詩人,而且是一個窮困的文士。傳記稱“家貧苦,貴宦時時供衣藥。(《唐才子傳》)可見他一生都在和貧病苦鬥。他對文儒之士的困頓愁苦,往往形之賦詠之筆,不一而足。文有《五悲文》《釋疾文》,詩有《長安古意》,賦則有《秋霖賦》。《秋霖賦》大約作於盧照鄰任鄧王府典簽時期。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秋霖賦》是一篇騷賦,為承前人愁霖、苦雨之作,明確提出“覽萬物兮,竊獨悲此秋霖”,其中寄託著沉痛的命運感慨。作者極力描摹風雲慘慘、遍地陰霾的雨景,然後構想孔子、屈原、蘇武、馬援不遇於時、流離顛沛之狀,又將儒生オ客與貴胄雅人對舉,寫出面對惡劣自然的推殘愁苦無奈的境地。它與七古長篇《長安古意》同一旨趣,即暴露上層社會的驕奢淫逸,吐訴文人學士的清苦艱危。《長安古意》寫得較早,故詩作的卒章還能以揚雄的窮居著書而自釋,說:“寂寂寥寥揚子居,年年歲歲一床書。獨有南山桂花發,飛來飛去襲人裾。”似乎還抱著流芳後世的期望。《秋霖賦》寫得較晩,已經沒有桂香襲人的那種感情,而是變得郁怒和怨憤了。此賦有兩點頗可玩味。一是富貴之家金杯玉盤、流酒為海的描寫,二是古人皆志士仁人,透著高遠自勵、渴慕事功的人格理想。從形式上看,謀篇布局,分明依傍《別賦》,駢語雜言,正是南朝風格。時代精神與文學承傳都得到了體現。
此賦語言平淡,對仗工整,聲韻上隔句押韻,不時換韻,具有詩歌和諧節奏鮮明的特點。如第一二段首先以含濃郁悲情的散句點題,接著依次為六六對七七對四四對,四四對四四對和六六對。“瑟瑟”和“沉沉”構成疊字對,狀物摹景渲染悲涼沉悶氣;以單句對為主,夾以當句對;在連續的四四對中綴以“若乃”“於是”等領字,舒緩語氣,疏盪文氣,由於典事完全融化在悲情中,以至很難察覺到它的存在,也絲毫不影響文意的表達。語言全無僵化凝固、呆板枯燥之弊,讀來一往而有深情。
此賦修辭很有特色。如第六節,意思一貫,而修辭卻始終是一正一反,一進退,非常整飭,而怨忿之情也表現得恰到好處。“屋滿鉛槧,家虛儋石。”一“滿”一“虛”,說明了文儒事業的艱巨與物質生活的貧乏。“玉為粒兮桂為薪,堂有琴兮室無人。”一“有”一“無”,表明儒者志趣的高雅與感情生活的缺憾。“抗高情以出俗,馳精義以入神。”一“出俗”一“入神”,描摹了高情學者遺世獨立的精神與專注鑽研的意志。“論有能鳴之雁,書成已泣之麟。”一“能鳴”一“已泣”,表白了學者的學行成就與最終的悲慘結果。舉凡這些地方都是因為意義與修辭配合得好,所以才有感人肺腑的筆力。

名家點評

現代作家、評論家尹賽夫《中國歷代賦選》:這篇小賦大約作於盧照鄰任鄧王府典簽時期。作者從眼前秋雨連綿、陰晦的景象和內心的憂思,聯想到古代的孔子、屈原、蘇武、馬援、揚雄等傑出歷史人物的奔波、放逐、出使、遠征以及貧困交加、精研學術、不屈不撓的高尚情操,最後對於當時繡毅銀鞍、坐臥珠璧、醉生夢死的官僚紈絝們發出了輕蔑的嘲諷。這篇賦結構謹嚴,寫景、懷舌、諷今層次清晰;作者以古人的操守自況,以古人的行事諷今,用典還是準確自然的。

作者簡介

盧照鄰(約632—695),唐代詩人。字升之,自號幽憂子,漢族,幽州范陽(今河北省涿州市)人。他與王勃、楊炯、駱賓王以文詞齊名,世稱“王楊盧駱”,號為“初唐四傑”。盧照鄰工詩,尤其擅長七言歌行,對推動七古的發展有貢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