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登越王台

《秋登越王台》是清代詩人康有為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詩中描寫登臨越王台所見風雲變幻,並由此聯想到歷經浩劫的國運時局,呼喚當今之世也能出現雄才大略的英雄人物,手握長劍,力挽狂瀾。詩作氣勢磅礴、風格雄健,體現了康有為獨特的藝術個性。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秋登越王台
  • 創作年代:清代
  • 作品體裁:七言律詩
  • 作者:康有為
  • 作品出處:《南海先生詩集》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秋登越王台
秋風立馬越王台,混混蛇龍最可哀
十七史從何說起,三千劫幾歷輪迴
腐儒心事呼天問,大地山河跨海來。
臨睨飛雲橫八表,豈無倚劍嘆雄才!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①越王台:一名粵王台,在廣州市北越秀山上,相傳是西漢時南越王趙佗治事處的遺蹟。
②混混蛇龍:意謂龍蛇混雜,賢人和小人混在一起,難以區分。
③十七史:宋時有《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晉書》、《宋書》、《南齊書》、《粱書》、《陳書》、《後魏書》、《北齊書》、《周書》、《隋書》、《南史》、《北史》、《唐書》、《五代史》,合稱十七史。
④劫:佛教名詞,劫難。輪迴:佛教語,意為流轉。佛教沿用羅門教的說法而加以發揚,認為眾生一直在六道(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中生死相續升沉不定,有如車輪的旋轉不停,故稱輪迴。
⑤天問:《楚辭》有《天問》,為屈原心懷憤懣向天發問所作,提出宇宙問題、歷史問題、人生問題等。
⑥臨睨(nì):從高處向遠方眺望。

白話譯文

秋風立馬登上越王台,想起歷史上的人物,龍蛇混雜,真是悲哀。
一部十七史從何說起,在這無窮無盡的時間裡,人間經歷了多少歡欣和苦難的輪迴。
腐儒滿腹憤藏的心事欲呼天發問,壯麗的大地河山跨海迎面撲來。
登高眺望天外的飛雲,難道當今之世就沒有倚劍長嘯的英雄人才!

創作背景

清光緒五年(1879年),其時國勢風雨飄搖,兩次鴉片戰爭失敗之後,列強打開了古老中國的大門,廣東又是最早門戶開放、得風氣之先的地區。是年,康有為二十二歲,初次受到西方資本主義文明的薰陶,涉獵一些歐美典籍,並曾遊歷香港,從此開始了向西方尋求真理的過程。這首詩就是青年時代的康有為在廣州市北越秀山上的越王台迎著歐風美雨,立馬高山之巔,渴望一展雄才、搏擊長空的詠懷之作。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詩首聯凸現了一個憂時傷世的青年志士的形象,秋風獵獵,立馬高岡,目接混茫,心潮澎湃。詩中“混混蛇龍”,亦寓有嗟嘆世道陵夷,混濁紛亂,英雄埋沒草莽之意。
頷聯反思民族災難深重的歷史,大氣包舉,涵融古今。王朝的盛衰興亡從何說起,大千世界,不知經歷了幾多浩劫。“十七史”是泛言,實則著眼的是有清一代的盛衰,“從何說起”,言外有不堪聞問之意。自康乾盛世、道成以降迄於光緒季世,國運始如日麗中天,垣赫鼎盛,終至白日西傾,滄海橫流。“三千劫”,將佛教語的一個綿亘久遠的時空觀念濃縮到一個短暫的歷史瞬間——特指鴉片戰爭以來民族蒙恥的歷史。災難如此頻繁,浩劫如此慘重,竟然使人感到仿佛經歷了三千次劫火的焚燒,墮入酷烈的生死輪迴。
頸聯慷慨悲歌,直抒孤憤。大地山河,瘡痍滿目,古老的天朝上國即將被現代文明所吞沒,不禁仰首蒼穹,撫膺浩嘆。“腐儒”,詩人自指。康有為詩學杜甫、龔自珍。杜甫即常以“腐儒”自稱,以表白自己特立獨行、不徇世媚俗的個性,“大地山河”,嘆息祖國錦繡江山,本自龍蟠虎踞,雄睨一世;惜哉金甌已缺,列強覬覦,堅艦利炮連同現代文明跨海而來,頓時驚破天朝殘夢。
尾聯表現了詩人力挽狂瀾的愛國情懷,而尤為可貴的是詩人的時代敏感,表現出了一位先覺者走向世界的開放意識。臨睨八荒,青天浩蕩,雲海蒼茫,無涯無際,橫跨重洋,令人與飛雲俱遠。不可能坐並觀天,老死戶牖,而不思雄飛寰宇。末句交織著鬱勃和激越的情懷,慨嘆堂堂中華舊邦,竟無破壁而出,放眼世界,吮吸現代文明之雨露,堪為民族脊樑的雄才。
此詩以悲壯昂揚的基調,透露出砰訇的新潮音,表現了詩人願為時代弄潮兒的神聖使命感。

名家點評

中國屈原學會會長褚斌傑:全詩感情飽滿,氣勢豪邁,語言酣暢,不受拘束。如頷聯,突破常規的“四三”式結構,而變為“三四”式結構,與年青人活潑自由的性格相吻合,也與詩歌奔放感情的表達相吻合。(《中國歷代詩詞精品鑑賞(下冊)》)

作者簡介

康有為(1858—1927年),字廣夏,號長素,廣東南海(今廣州)。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進士官工部主事。光緒十四年(1888年)他上書皇帝,建議變法。後發起“公車上書”,在京建立強學會。戊戌變法失敗後,流亡國外。康氏的詩多感時傷世、抒發鬱憤之作,能反映重大的政治事件和世界上的新事物。藝術上不受傳統約束,想像奇特,語言瑰麗,形成了自已的風格。有《南海先生詩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