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浦歌·淥水淨素月

秋浦歌·淥水淨素月》是唐代大詩人李白創作的組詩秋浦歌十七首》的第十三首。此詩寫江南水鄉之景和民間采菱男女之情。全詩先寫景,後寫情,而景和情又是相互關聯、滲透交融的,充滿了鄉土氣息和生活氣息,語近情逸,令人神遠。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秋浦歌·淥水淨素月
  • 作品別名: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三
  • 創作年代盛唐
  • 作品出處:《全唐詩
  • 文學體裁五言詩
  • 作者:李白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秋浦歌
淥水淨素月⑵,月明白鷺飛。
郎聽采菱女,一道夜歌歸⑶。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秋浦:縣名,唐時先屬宣州,後屬池州,在今安徽省貴池縣西。秋浦因流經縣城之西的秋浦河得名。
⑵淥水:清澈透明的水。素月:素淨白色的月亮。
⑶一道:猶一併,一起。

白話譯文

透明的綠水中映著一輪素淨的明月,一行白鷺在日光下飛行。種田郎荷鋤聽采菱女唱歌,並一道唱和著山歌踏月而歸。

創作背景

明嘉靖、萬曆等《池州府志》、《貴池縣誌》記載了李白游秋浦的過程和他的名作《秋浦歌十七首》。貴池縣(今池州市貴池區),唐時名秋浦縣,因境內秋浦河而得名。李白一生,酷愛名山秀川,曾於天寶、上元年間,先後五次到秋浦,足跡踏遍九華山和秋浦河、清溪河兩岸,留下了幾十首詩篇,其中名篇頗多。《秋浦歌十七首》是李白游秋浦時寫下的代表作,組詩的寫作時間約在唐天寶八年至十四年(749~755)李白三次游秋浦期間。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從李白這組詩可見,秋浦是個風景優美的地方。其六云:“山川如剡縣,風日似長沙。”據史書記載,秋浦在池州府城西南八十里,長八十餘里,闊三十里。四時風景,宛如瀟湘洞庭。組詩幾乎首首都涉及秋浦風物,或寓情於景,或借景抒情,特色頗為明顯。而這一首的情調在組詩中尤為明快輕鬆。
全詩短短二十字,刻畫出一幅生動的月夜采菱圖。
秋浦的水,碧綠碧綠,在遠離喧囂都市的這塊荒遠之地,水是晶瑩澄澈的,沒有半點雜質。圓圓的月亮映在水中,水因月而更加澄明,月因水而更加皎潔。剛才,在這靜靜的山谷里,夕陽西沉,百鳥歸飛,傾刻萬籟俱寂。可月亮的升起使山谷重現光明,也出現了新的景象。正如王維詩中描繪的那樣:“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白鷺因月明如晝而驚飛,它們掠過湖面,向著山陰處飛去,尋找新的棲處。而在這時,湖面深處,傳來一聲聲采菱姑娘的山歌,從那喜悅的歌聲里,可以猜想她們今日一定是滿載而歸了。姑娘們的歌聲剛歇下,一陣粗獷的男聲又接上,原來一個小伙子早就等著她的歸來。姑娘的歌聲使他滿懷的激情噴發而出,一邊唱著山歌一邊搖著小船迎了上去。只聽男聲女聲漸漸接近,對唱著,合唱著,歌聲笑聲船槳擊水聲,漸漸地漸漸地一同遠去了。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本是農人的生活規律。在勞動中唱唱山歌更是農人的習性。山歌是農工抒情的最方便的形式,或協合勞動節奏,或解除勞頓疲乏,或喜慶豐收,或傾訴愛情。山歌與村姑,尤其是與漁家姑娘、採蓮女,更是有著不解之緣。遠在《詩經》時代,婦女們就一邊采著車前子,一邊唱著“采采芣苡,薄言采之,采采芣苡,薄言有之……”加快勞動節奏,抒寫內心喜悅。《樂府·江南》記敘江南採蓮女子,在採蓮時唱著“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把她們在勞動生活中情態刻劃得彬彬如生。以上詩歌著重反映的是婦女們歌唱的內容。而更多的作品在描寫這類題材時,並不著意反映她們唱了什麼,而是寫她們在唱,以及唱的情態,從而給讀者留下豐富聯想的空間。王昌齡的《採蓮曲》便是一例:“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王維山居秋瞑》中的“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也是一例,一個“喧”字,包含了豐富的內容,在嘻戲追逐之中,必有山歌在飛揚的。李白此詩,同樣不是記敘采菱女歌唱的內容,而是刻劃月夜采菱歸來的場景。人是勤勞的人,心是善良的心,歌聲便是這種人生的寫照:健康、明朗、質樸、真情。“郎聽采菱女,一道夜歌歸”,更是寫出了山地男女青年的一曲純情的戀歌。風景如畫,人與景偕,情景交融,何等的詩情畫意!而對這樣的情景,不能不讓人產生許多美麗的遐想和美好的祝願。

名家點評

《唐詩歸》:鐘(惺)云:口齒瞭然。
《李太白詩醇》:王琢崖曰:《爾雅翼》:吳楚之風俗,當菱熟時,士女相與采之,故有《采菱》之歌以相和,為繁華流蕩之極。

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自稱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靜寧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西域碎葉(唐時屬安西都護府,在今吉爾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馬克附近)。幼時隨父遷居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蓮鄉。少年即顯露才華,吟詩作賦,博學廣覽,並好行俠。從25歲起離川,長期在各地漫遊,對社會生活多所體驗。天寶元年(742年)被召至長安,供奉翰林。文章風采,名動一時,頗為唐玄宗所賞識,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視,又遭權貴讒毀,僅一年余即離開長安。天寶三載(744年),在洛陽與杜甫結交。安史之亂爆發後,他懷著平亂的志願,於天寶十五載(756年)參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因受永王爭奪帝位失敗牽累,流放夜郎(今貴州境內),中途遇赦東還。晚年漂泊東南一帶,卒於當塗(今屬安徽)。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出蔑視權貴的傲岸精神,對人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於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詩風雄奇豪放,想像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善於從民間文藝和神話傳說中吸取營養和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的色彩。李白是屈原之後最具個性特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達到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峰。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並稱“李杜”。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30卷。
李白畫像李白畫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