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江漁隱圖》是明代畫家姚綬創作的紙本淡設色畫,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此圖近岸畫坡石、水草、古木遠景畫沙清遠岫,層次向後伸展,顯得悠遠無盡。畫中部為大片的湖水,靜寂無波,近處湖中,有一人坐在舟頭凝神垂釣,神情怡然自樂。此圖師吳鎮而有所變化,山石皴染蒼老渾厚,墨色醇潤,點苔別草,皆用濃墨,瀟灑磊落,很見功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秋江漁隱圖
- 創作年代:明代
- 作者:姚綬
- 材質:紙本
- 畫作類型:淡設色畫
- 規格:縱128.4厘米,橫58.5厘米
- 現收藏地:北京故宮博物院
- 作品別名:溪山漁隱圖
畫作內容,創作背景,藝術鑑賞,意境,技法,名家點評,重要展覽,作者簡介,
畫作內容
此畫構圖採用遠景、中景、近景三段式。近景為河邊堤片畫有坡石、雜草,坡石上生有幾棵雜樹,有的樹幹挺拔,有的樹木向左傾斜,枝葉繁茂,只有其中一棵殘葉禿盡,古藤盤垂。遠景畫有兩座高低不一山石,漸漸向後伸展,顯得悠遠渺茫。在近景與遠景之間的中景,為大片湖水,湖面寬闊平靜如鏡,無波紋飄蕩。在空曠的湖面上有一葉扁舟,一位長者端坐船頭,身著袍服,頭戴烏紗,凝神持竿垂釣,姿態自然,怡然自樂。
圖左上方作者以書法的優厚條件,自題五言古詩一首,末識:“奉寄東海翁,作慶雲山莊清賞。成化丙中建子月四日,大雲姚綬書。”下鈴“雲東山館”、“紫霞碧月翁”印二方。
上詩塘明其昌跋:“姚雲東侍御與東海翁同時,此為慶雲山莊作,當時雲東過訪谷陽時呈。二公天下土墨流傳,皆足千古。子固寶藏,想見祖翁之友風流如昨,真文孫雅事。董其昌”。
創作背景
從題跋可知,此圖作於明成化丙申年(1476年),屬於姚緩繪畫技法較成熟時期的作品。他在題跋中寫道:“予晚年酷愛松雪趙承旨畫法,近得其《秋江漁隱圖》,朝夕玩繹,自謂頗有所向……”此圖是受趙孟頫的《秋江漁隱圖》的影響而作的,但在表現技法和意趣上,畫面中仍有吳鎮山水畫的痕跡。
藝術鑑賞
意境
整幅作品意境蕭然而靜穆充滿荒寒之感,雖有一漁舟在天地間,但卻帶有一種悲涼和感傷的情調。
技法
此圖作者塑造了一位荒寂古雅的世外桃源。所描繪景物雖少,但不覺疏散。從總體來看此圖師吳鎮畫派而又有變化,風格蒼秀清逸。山石皴染蒼老渾厚,墨色醇潤,點苔別草,均用濃墨,瀟灑磊落,很見功力。長者和舟輯皆以細筆勻勒,以與重筆、濕筆的樹石作對比。近處的幾棵雜樹,畫法各異,有介字點法,臥筆橫點法,夾葉雙勾法,鹿角勾勒法等。
山石的畫法近趙孟頫有所變化,在短披麻皴的基礎上大面積使用淡墨濕筆,皴染結合,墨彩華滋。樹木勾勒筆力沉穩,方法多變,層次豐富,盡顯其蒼勁紛披的意態。
名家點評
當代書畫家陳振濂:《溪山漁隱圖》即是典型的吳鎮風範,濕筆渲點,樹石坡水皆有飽滿之狀而無蕭條之容,山石最有特點,即所調染多於皴,以染拉出面積,以皴提出骨骼。這種方法,其他如黃公望、倪雲林是不太涉足的——文人畫山水大都以擦即為山形轉折,不用專門地染出淡墨來表示水天的空白與山坡的空白有差距,姚綬上承吳仲圭,是以山石之實對比出湖天之虛,具有鮮明的映襯效果。
重要展覽
2014年12月26日,南京博物院聯合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共同推出“藏天下:龐萊臣虛齋名畫合璧展”,展覽在南京博物院特展館舉辦,《秋江漁隱圖》在其中展出。
作者簡介
姚綬(1422—1495年),字公綬,號谷庵,別號丹丘子、雲東逸史,晚號仙痴,浙江嘉興人。明英宗天順八年(1464年)登進士,授監察御史,後謫江西永寧知縣,辭官歸隱,築室曰丹丘,人稱丹丘先生。乘“滄江虹月”之舟,泛遊吳越間。書法師魏晉,風格淡雅勁婉。繪畫善山水,好作沙坳水曲,重林遠汀,宗吳鎮、王蒙、趙孟頫諸家,水墨蒼潤,妙得神髓。間寫竹石,瀟灑可愛,酷似吳鎮。擅古文詩賦,有《谷庵集選》10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