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月照茅亭

秋月照茅亭

《秋月照茅亭》為東漢蔡邕所作名曲。此曲最早見於《神奇秘譜》,後收錄於《浙音釋字琴譜》、《風宣玄品》、《重修真傳琴譜》、《琴苑心傳全編》等琴著譜集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秋月照茅亭
  • 作者蔡邕
  • 年代:東漢
  • 曲中真意:此曲寫月夜秋寂
  • 類別:七聲雅樂音階
琴譜來歷,琴譜作者,曲中真意,曲意/解題,段標題,歌詞,創作背景,歷史背景,

琴譜來歷

《秋月照茅亭》之題解曰:“東漢蔡邕所作。其曲之取意者,天宇之一碧,萬籟之鹹寂,有孤月之明秋,影涵萬象。當斯之時,良夜寂寥,迢迢未央,孤坐茅亭,抱琴於膝,鼓弦而歌,以訴心中之志。但見明月窺人,入於茅亭之內,使心與道融,意與弦合,不知琴之於手,手之於琴。皆神會也。”

琴譜作者

蔡邕(公元133年-公元192年),字伯喈,陳留圉(今河南省開封市陳留鎮)人,東漢文學家、書法家。權臣董卓當政時拜左中郎將,故後人也稱他“蔡中郎”。後漢三國時期著名才女·蔡琰(蔡文姬)之父。
蔡邕是漢代最後一位辭賦大家。其所作賦絕大多數為小賦,取材多樣,切近生活,語言清新,往往直抒胸臆,富於世態人情,很有藝術的感染力。
其中代表作品為《述行賦》。
據蔡邕自序,《述行賦》作於桓帝延熹二年(159年)秋。當時宦官擅權,朝政腐敗, 人徒凍餓,不得其命者甚眾.而昏庸的桓帝聽中常侍徐璜說蔡邕善鼓琴,於是敕陳留太守將其送到京城。蔡邕行至洛陽附近的偃師縣,即稱病不前。因 心憤此事,遂托所過,述而成賦.此賦一開始即以上路時的秋雨連綿、積滯成災,即景生情,抒發 鬱抑而憤思 的內心情感。

曲中真意

此曲寫月夜秋寂,人與自然相融,物我兩忘之味。自東漢歷經數代相傳,體其味,音調高古,意趣深遠。靜靜聽之,似聞古人之音。
與之天地寰宇,過去、現在、未來,轉瞬之間。所謂,得之淡然,失之泰然,其心在道,化用自然。

曲意/解題

《西麓堂琴統》:臞仙曰,是曲者,或謂蔡邕所作,或曰左思。蓋曲之趣也,寫天宇之一碧,萬籟之鹹寂有孤月之明秋,影涵萬象。當斯之時,良夜寂寥,迢迢未央,孤坐茅亭,抱琴於膝,鼓弦而歌,以訴心中之志。但見明月窺人,入於茅亭之內,使心與道融,意與玅合,不知琴之於手,手之於琴,皆神會也。其趣也如此。
《琴苑心傳全編》:是曲晉左思太沖所作也。蓋當天宇一碧,萬籟鹹寂,孤月明秋,影涵萬象,良夜寂寥,迢迢未央,孤坐茅亭,鼓弦而歌。但見明月窺人,使心與道融,意與神合,其趣如此。

段標題

《重修真傳琴譜》:一、天碧;二、夜寂;三、亭坐;四、訴心;五、琴調。
《思齊堂琴譜》:一 、吟詩度曲;二、杯酒情話;三、漁郎㺯笛;四、征婦搗衣;五、風清漏下;六、敲竹烹茶;七、鳫過平林;八、猿嘯山谷;九、處士聽鶴;十、飛瓊步虗;十一、對月高歌;十二、撫掌大笑。

歌詞

《浙音釋字琴譜》
一 天碧
天蕩蕩,月殊光,影涵那萬象,照徹茅亭上。有山客開窓,憶今那追往成長想。
二 夜寂
茅亭夜寂,好懷無極天靑碧。
三 亭坐
茅亭坐,夜如何。窺人那明月,問我何不可。我無他,合太和,致中和,幽人興趣多。
四 訴心
月下茅亭客,天涯萬里心。謾沉吟,寥寥懐抱古尤今。涼露夜駸駸,楚雲深。西風何處謾敲砧,羈情旅思最難禁。更憐更漏沉沉,無可意,少知音。兔魄光千里,梅人影一林,高人良夜幽尋。一樂堪任,弄晴陰,秋光暗碧岑。憶登臨,優遊緩步,消條煩襟。晚雲落葉氣蕭森,商音呵細聽,美酒呵頻斟。
五 琴調
怡情雅調輕淸,楚意商聲,皓月明明。倚誰聽,道人酒醉初醒,秋月茅亭。

創作背景

《蔡氏五弄》包括五首作品,即《遊春》、《淥水》、《幽居》、《坐愁》、《秋思》。據說這五首琴曲是他去山中訪問鬼谷先生後,用了三年時間寫成的。這五首作品在當時就受到人們的重視,歷經各代,一直到唐代都享有盛名。嵇康在《琴賦》中,把它列為當時流行的“謠俗”作品一類,隋代的《琴歷》,唐代的文字譜《幽蘭》卷中,都列有這五首曲目。隋文帝廢除門閥世第選官的“九品中正法”,開創有學問就可參加平等考試的科舉制度,就規定彈奏“蔡氏五弄”為必考課目。大詩人李白,李賀王維等都曾借《蔡氏五弄》題目吟詩。宋人朱長文說:“伯喈所以寓其哀思者,蓋在此五曲,特假物以名之耳。”認為是借寫景來寄託他的哀思,這是很有道理的。現存明代琴譜中的《蔡氏五弄》,並非當時的原作,其歌詞都是出自《樂府詩集》,曲調也平庸,是後人的擬作,沒有什麼研究價值。除《蔡氏五弄》外,明人朱權編《神奇秘譜》中《秋月照茅亭》、《山中思友人》兩首琴曲據題解稱也是蔡邕的作品。

歷史背景

東漢末年,在農民起義的打擊下,統治階層內部的矛盾更趨尖銳。著名的文人琴家蔡邕,就是生活在這樣的政治環境中。蔡邕(公元133—192年),字伯喈,陳留圉(今河南祀縣)人,年輕時就以善彈琴而知名。朝中權貴向桓帝推薦他出來做官,並通過陳留太守把他調赴京都洛陽。但蔡邕不滿宦官專權,從家鄉出發,走到半路就稱病返回故鄉。回來時,寫了一首《述行賦》,通過沿途所見,諷刺當局的荒淫奢侈。通過對於“人徒凍餓,不得其命者甚眾”的淒涼景象的描寫,表達他“心憤此事”的感情。以後,他雖做了中郎、議郎一類官,也因為彈劫宦官權貴,被流放到朔方。遇赦歸來時,又對當地宦官勢力五原太守很不客氣,因而再度受到迫害。為了躲避那班有權勢的惡人們的謀害,他“亡命江海,遠跡吳會”,流亡避禍達12年之久,帶著一家老小在外奔波,過著流亡的生活。在此期間,他創作了著名琴曲《蔡氏五弄》。
蔡邕蔡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