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秋晚登古城
日落征途遠⑴,悵然臨古城。
頹墉寒雀集⑵,荒堞晚烏驚⑶。
蕭森灌木上,迢遞孤煙生⑷。
霞景煥余照⑸,露氣澄晚清。
秋風轉搖落,此志安可平⑹!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征途:遠行的路途。
⑵頹墉(yōng):崩塌的城牆。
⑶堞(dié):城牆上的矮牆。
⑷迢遞:形容遙遠。
⑸霞景:指透過雲霞的日光。
⑹安:怎么,哪裡。
白話譯文
日落時遠望,路途還很遙遠,悵然之間,登臨蒼涼的古城。
衰敗的城牆頭,晚歸的鳥雀烏鴉聚集在一起悲鳴著,不時又陣陣驚起。
城下連片灌木叢的上空,升起裊裊的炊煙。
遠處高空的彩霞折射出夕陽的余照,原野的露氣洗淨了傍晚的昏暝。
肅殺的秋風固然可以使萬物凋敗,而我的心志豈能就此消失!
創作背景
根據詩中具體內容並結合李百藥生平行蹤探索,此詩當創作於作者某次外放途次。在秋天傍晚時分作者在征途中到了一個古城,有感而作此詩。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這是一首登臨懷古之作。題目“秋晚登古城”說明了這是一首古蹟主題的詩,很容易引起感傷和懷古的情緒,這是傳統的一種手法。
首聯“日落征途遠,悵然臨古城”,緊扣題目,直抒胸臆。寫蒼茫落日,迢遙旅程,荒涼古城,惆悵心境,都是眼前景,尋常事,般情,信手拈來,熔裁入詩,倍感淒楚動人,含味雋永,唱嘆有致。這也是李百藥詩“樵童牧豎,並皆吟諷”(《舊唐書·李百藥傳》)的原因所在。他同類題材創作,如《郢城懷古》(“客心悲暮序,登墉瞰平陸”)、《登葉縣故城謁沈諸梁廟》(“總轡臨秋原,登城望寒日”),無論取材剪裁立意構思和表現手法方面,都具有上述特點。
中間三聯由首聯生髮,寫景抒情,寓情於景,情景交融,渾然一體。次聯“頹墉寒雀集,荒堞晚鳥驚”,攝取首先映入眼帘的城頭景物:頹墉、荒蝶、寒雀、晩烏,上句一個“集”字,下句一個“驚”字,意似矛盾,實則相輔相成,目的無非都在突出古城的荒涼。第三聯“蕭森灌木上,迢遞孤煙生”。詩人的視野逐步轉移,看到的又是另一種景象。這灌木、孤煙和頹墉、荒堞一樣,同樣突出古城的荒涼,同樣烘托詩人內心的落寞。第四聯“霞景煥余照,露氣澄晚清”與前兩聯又不同,隨著視野的延伸、拓寬、擴大,景物也有所變化,寫彩霞折射出夕陽的余照,露氣淨化了傍晚的清景,顯得明媚一些。而且情隨景遷,詩人內心的幽郁,似乎也得到某種程度的緩解,變得開朗一些。但一個“余”字,一個“晩”字,仍然制約著寫景抒情的基調:“霞景”雖迷人,但畢竟是“余照”;“露氣”雖怡神,但畢竟是“晚清”。此景此情,與兩百餘年後晚唐詩人李商隱的名句“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有異曲同工之妙。
由於中間三聯寫景抒情手法的巧妙鋪墊,詩就水到渠成地過渡到尾聯的強烈抒情:“秋風轉搖落,此志安可平。”結得極妙,呼應首聯,但感情有起伏,可以發現逐漸加強的跡象。如果說開始的“悵然臨古城”,只是詩人淡淡的自我喟嘆,抒發內心的惆悵落寞,那結束的“此志安可平”卻是詩人對現實的強烈抗議,攄寫孤憤,揮斥幽郁。在秋日傍晚登臨古城這種悲觀而衰頹的景象中發出這樣的感嘆,格調是統一而和諧的,這樣的主題用來表達賢人失志的不平與壓抑也是非常恰當的。
名家點評
耶魯大學教授、漢學家宇文所安《初唐詩》:這是一首更個性化、一般化地處理古蹟主題的詩,滲透全詩的感傷情緒後來成為唐代懷古詩的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