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避難疁東柬智含是中國明末抗清民族英雄夏完淳的一首古詩詞。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秋日避難疁東柬智含
- 創作年代:明代
- 作品體裁:七言律詩
- 作者:夏完淳
原文,注釋,
原文
昨夜秋風起洞庭,三山落木曉風輕。親朋相態渾如夢,湖海生涯敢獨醒。
我已無家隨汗漫,知君愁坐獨俜伶。故人頻灑河橋淚,南國招魂感鶺鴒。
注釋
秋日
(1).秋天。 漢 劉楨《贈五官中郎將》詩之三:“秋日多悲懷,感慨以長嘆。” 晉潘岳《秋興賦》:“嗟秋日之可哀兮,諒無愁而不盡。” 唐王維《出塞作》詩:“暮雲空磧時驅馬,秋日平原好射鵰。”
(2).秋天的太陽。 南朝 宋 鮑照《園葵賦》:“春風夕來,秋日晨映,獨酌南軒,擁琴孤聽。” 南朝 梁江淹《望荊山》詩:“寒郊無留影,秋日懸清光。” 唐杜甫《雨》詩之一:“秋日新沾影,寒江舊落聲。”
(3).秋季的白晝。 唐韓愈《秋懷》詩之六:“秋夜不可晨,秋日苦易暗。”
避難
躲避災難或迫害。《韓非子·說林上》:“ 慶封 為亂於 齊 而欲走 越 ,其族人曰:‘ 晉 近,奚不之 晉 ?’ 慶封 曰:‘ 越 遠,利以避難。’”《三國志·魏志·袁渙傳》:“遭天下亂,避難 交州 。” 元 王曄《桃花女》第三折:“這的是我避難的機謀,趓災的見識。” 機靈《香雪海·感激與祝願》:“我正在 香港 政治避難,並參與籌備 香港《文匯報》的創刊。”
避開困難。《孔子家語·屈節》:“夫勇者不避難,仁者不窮約。” 唐韓愈《唐故贈絳州刺史馬府君行狀》:“其守官恭慎舉職,其朝獻奉父命不避難。”《元史·良吏傳一·卜天璋》:“ 天璋 曰:‘國步方艱,吾年八十,恆懼弗獲死所耳,敢避難乎?’” 戴裔煊《宋代鈔鹽制度研究》第二編第六章四:“客販鈔鹽,趨易而避難。”
昨夜
(1).昨天夜裡。 南朝 宋 鮑照《上潯陽還都道中》詩:“昨夜宿 南陵 ,今旦入 蘆洲 。” 前蜀毛文錫《醉花間》詞之一:“昨夜雨霏霏,臨明寒一陣。” 巴金《探索集·長崎的夢》:“昨夜,我夢見我在 長崎 。”
(2).日前。 金 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六:“夫人與 鄭恆 親。雖然昨夜見許,未足取信。”
秋風
(1).秋季的風。 漢武帝《秋風辭》:“秋風起兮白雲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 三國 魏曹丕《燕歌行》之一:“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 唐杜甫《奉和嚴鄭公軍城早秋》:“秋風嫋嫋動高旌,玉帳分弓射虜營。”
(2).指以各種藉口向別人索取財物等。 明 沈榜《宛署雜記·街道》:“每初僉及年終,置酒邀會,每家銀三五分,則曰打網,曰秋風。”《儒林外史》第三回:“會試舉人,變作秋風之客。”參見“ 打秋風 ”。
(3).蟋蟀的別名。 清 厲荃《事物異名錄·昆蟲·蟋蟀》:“《清異録》: 漢 龍驤子 名 卭 ,諱之,呼蛩曰秋風。”
洞庭
(1).廣闊的庭院。《莊子·天運》:“帝張《鹹池》之樂於洞庭之野。” 成玄英 疏:“洞庭之野,天池之間,非 太湖 之 洞庭 也。” 三國 魏曹植《七啟》:“爾乃御文軒,臨洞庭。” 宋蘇軾《坤成節集英殿教坊詞·教坊致語》:“洞庭九奏,始識《鹹池》之音;靈岳三呼,共獻後天之祝。”
(2).湖名。即 洞庭湖 。《韓非子·初見秦》:“ 秦 與 荊 人戰,大破 荊 ,襲 郢 ,取 洞庭 、 五渚 、 江 南。” 唐韓愈《岳陽樓別竇司直》詩:“ 洞庭 九州間,厥大誰與讓?” 清葉廷琯《鷗陂漁話·莪州公詩》:“ 洞庭 春水添新漲,好看雙飛返故林。”參見“ 洞庭湖 ”。
(3).湖名。 太湖 的別名。《文選·左思〈吳都賦〉》:“指 包山 而為期,集 洞庭 而淹留。” 劉逵 注引 王逸 曰:“ 太湖 在 秣陵 東,湖中有 包山 ,山中有如石室,俗謂 洞庭 。”參見“ 太湖 ”。
(4).山名。在 江蘇省 太湖 中。有東西二山,東山古名 莫厘山 、 胥母山 、 元 明 後與陸地相連成半島。西山即古 包山 。
三山
(1).傳說中的海上三神山。 晉王嘉《拾遺記·高辛》:“ 三壺 ,則海中三山也。一曰 方壺 ,則 方丈 也;二曰 蓬壺 ,則 蓬萊 也;三曰 瀛壺 ,則 瀛洲 也。” 唐駱賓王《代女道士王靈妃贈道士李榮》詩:“玄都五府風塵絕,碧海三山波浪深。” 宋蘇軾《奉和陳賢良》詩:“三山舊是神仙地,引手東來一釣鼇。” 清黃遵憲《和沈子培同年》詩:“縹緲三山信 徐巿 ,橫縱六里聽 張儀 。”
(2). 福州 的別稱。 福州 城中西有 閩山 ,東有 九仙山 ,北有 越王山 ,故 福州 又稱 三山 。見 宋曾鞏《道山亭記》。 元薩都剌《入閩過平望驛》詩:“ 廣陵 城裡別匆匆,一去 三山 隔萬重。”
(3).冠名。 唐李群玉《寄友人鹿胎冠子》詩:“數點疏星紫錦斑,仙家新樣剪三山。” 元郭珏《送友人從軍》詩:“七星戰袍襯金甲,三山尖帽飄猩紅。” 明 費信《星槎勝覽·占城國》:“其酋長頭戴三山金花冠,身披錦花手巾,臂腿四腕,俱以金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