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為藝術家張俊民的布面油畫作品,作者用艾條當筆進行創作,形成抽象的效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秋收
- 外文名:Convergence in Autumn
- 作者:張俊民
- 創作年代:2018年
- 藝術風格:當代藝術
- 材料:綜合材料 ,油畫布,艾火,布面丙烯
- 尺寸:140cmX180cm
《秋收》為藝術家張俊民的布面油畫作品,作者用艾條當筆進行創作,形成抽象的效果。
秋收,漢語詞語,意為秋季收穫農作物。也指秋天所收穫的農作物。解釋秋季收穫農作物。也指秋天所收穫的農作物秋收大忙季節1出處《荀子·王制》:“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時。”唐 皮日休 《苦雨中又作四聲詩寄魯望·平聲》:“...
《秋收》是詩人劉摯創作的一首詩。作品原文 農家之富秋始見,十色田利皆豐登。擔贏車載上場圃,環舍隱積如高陵。園蔬林果不足數,山雉野兔霜未增。連村簫鼓謝神貺,谷黍換酒無斗升。田家之樂豈不好,胡為不歸邀我朋。榜舟梁澤家汶北,咄哉反此如韝鷹。作者簡介 劉摯,字萃老,東光人。家於東平。登嘉...
《秋收》是2008年4月江蘇文藝出版社出版圖書,作者是茅盾,《秋收》《殘冬》和《春蠶》合稱農村三部曲。作品簡介 之所以能稱得上“三部曲”,原因是茅盾筆下的這三篇小說,都是以故鄉桐鄉烏鎮一帶農村為背景來創作的,都是以三十年代烏鎮農村的生活情狀為題材的,而且在故事情節上有一定的連貫性。因而,讀者和評論界...
《秋收》為藝術家張俊民的布面油畫作品,作者用艾條當筆進行創作,形成抽象的效果。藝術欣賞 用點燃的艾條在畫面上熏,形成深淺、大小不一的顏色。創作時,有時候溫度很高,作者在反面潑水,水汽從畫布的反面滲透出來,近看的時候會有水墨的效果。另外這個系列的作品,因為長時間熏的關係,畫布上會留下艾油,也會產生...
《浣溪沙·秋收》是吳未淳創作的一首詞。作品原文 村北村南脫谷聲,收來新粒幾倉盈。日斜人語雜雞鳴。婦孺挽筐猶拾穗,牛羊返圈自芻青。此間處處見昇平。作者簡介 吳未淳(1920—?)又作味蓴,一名天樹。其自幼隨父學習書法,從顏、褚楷書人手,兼習魏碑,繼研小楷。二十歲後轉攻行、草,兼習篆隸。其四...
秋收 《秋收》是江蘇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茅盾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在湖南、江西兩省邊界地區領導農民自衛軍、工人糾察隊和革命士兵舉行的武裝起義。湘贛邊界秋收起義,第一次在武裝鬥爭中公開打出中國共產黨的旗幟,進一步在全國人民面前表明了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革命戰爭的決心。在起義受挫後,毛澤東從實際情況出發,毅然改變了原定的進攻並奪取省城長沙的計畫...
《清平樂·秋收》是1961年秋葉義基創作的詞。作者介紹 作者:葉義基 現任東莞市光明中學校長 背景介紹 1961年秋,時年17歲,於東莞師範中二級念書,適逢學校組織同學下鄉支援秋收,有感而作。內容 秋風裊裊,谷稻折嬌腰。儲筆從戎威風凜,手揮鐮刀逍遙。東坡只識擺腦,雲長獨曉搖刀。今朝秋收稱將,翌日再務風騷...
《秋收》是譚維維於2016年10月25日發行的專輯,收錄了《飛》、《三厘米》、《取墨》三首歌曲。創作背景 2014到2016,以開放式創作在北京S.A.G.聲音藝術工作組錄音棚和迦寧工作室錄音棚完成了初具雛形的二十首音樂作品小樣,譚維維和北京客,在英國鄉間的住宿式錄音棚Angelic Studio和製作人Julian Emery會合,進入...
農民最艱苦,最緊張,最集中的勞動莫過於戰“雙夏”,即在天氣最熱,颱風最多的大暑至立秋的半個月內要全面完成夏收、夏種農事,所以“雙夏”也叫“雙搶”。而秋收是指秋季收穫農作物。秋收作物是當年春夏和夏秋播種當年秋季收穫的作物,主要是稻穀、 玉米、棉花、菸葉、芝麻等。秋收時節一般在農曆秋分前後。夏收...
廣義上的秋收起義按時間先後順序包括鄂南起義、湘贛邊界秋收起義、江西蓮花起義、海陸豐起義、瓊崖起義、黃麻起義及其他一系列工農起義。狹義上的秋收起義特指湘贛邊界秋收起義。歷史背景 Autumn Harvest Uprising秋收起義的別稱。從8月3日以後至12月11日之前,湘鄂贛粵境內由各省省委和各地特委、縣委領導的有一定規模和...
秋收起義紀念館是紀念秋收起義的專題性紀念館,分為秋收起義修水紀念館、秋收起義銅鼓紀念館和萍鄉秋收起義廣場。修水紀念館坐落於江西省九江市修水縣城鳳凰山路136號,始建於1977年,紀念館陳列重點反映湘贛邊界秋收起義爆發的背景,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的組建,中國共產黨的第一面軍旗在修水設計、製作、升起等史實...
《秋收起義》是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藏的一幅油畫,創作於1973年。歷史背景 1927年8月7日召開的八七會議後,中共中央派臨時政治局候補委員毛澤東、彭公達前往湖南省,傳達八七會議精神,改組湖南省委,發動秋收起義,並指定毛澤東為中央特派員,彭公達為省委書記。改組後的湖南省委決定成立以毛澤東為書記的前敵委員會,...
秋收冬藏,漢語成語,拼音:qiū shōu dōng cáng,意思是秋天收割穀物,冬天貯藏糧食,後被喻為一年的農事。成語出自《史記·太史公自序》。釋義 秋季為農作物收穫季節,冬季則貯藏果實以待一年之需要。比喻一年的農事。出處 西漢·司馬遷《史記·太史公自序》:“夫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經也。”例句 ...
秋收作物 秋收作物(autumn harvesting crop)是1993年公布的農學名詞。公布時間 1993年,經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發布。出處 《農學名詞》第一版。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是漢語辭彙,解釋為春天萌生,夏天滋長,秋天收穫,冬天儲藏。指農業生產的一般過程。亦比喻事物的發生、發展過程。解釋 春天萌生,夏天滋長,秋天收穫,冬天儲藏。指農業生產的一般過程。亦比喻事物的發生、發展過程。出處 《鬼谷子·持樞·全篇》:“持樞,謂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天之正也,不...
八七會議前,中共中央臨時政治局常委會在決定舉行南昌起義的同時,還決定在工農運動基礎較好的湘、鄂、粵、贛四省發動秋收起義。八七會議結束後,1927年8月9日,中央決定派毛澤東為特派員,與彭公達一起到湖南,改組省委,領導秋收起義。8月18日和30日,改組後的湖南省委先後召開會議,根據八七會議精神討論和制定秋收...
土家保護秋收是貴州省銅仁市烏江山城思南縣的土家族民間老百姓們的一種鄉規民規。土家族人為保護勞動果實,經過集會商議,訂出護秋條款,寫在禁牌上,昭告大家遵循,並公推護秋人數名,巡邏護守秋糧。民俗詳細 為了不使牲畜糟蹋糧食,規定不準隨便放牧,牲豬必須歸欄,雞鴨不準敞放。如發現牛羊雞豬糟蹋糧食時,...
《西江月·秋收起義》是毛澤東於1927年9月秋收起義後創作的一首詞。《西江月·秋收起義》採用賦的藝術表現手法,具有鮮明的紀實特色,堪稱為史詩,詠頌了革命初期的工農革命武裝暴動的壯舉。其語言通俗,節奏緊湊,氣勢磅礴,剛健有力,比喻形象,富有文采。作品全文 西江月·秋收起義 軍叫工農革命,旗號鐮刀斧頭。匡廬一...
《秋收起義》是周康渝執導,周康渝、駱炬、黃德明編劇,劉法魯、李永田、王茜、王霙等主演的電影,於1993年1月1日在中國上映。《秋收起義》根據秋收起義的史實創作。《秋收起義》獲1993年度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第二屆湖南省文學藝術節優秀成果特別獎等獎項。劇情簡介 1927年,蔣介石背叛革命,一片白色恐怖瀰漫在...
小秋收 小秋收,讀音是xiǎo qiū shōu。意思是指秋收以後採收野生植物等生產活動。解釋 指秋收以後採收野生植物等生產活動。出處 《人民日報》1982.3.27:“年終,飼養業收入1600多元,種植業收入236元,科研受獎80元,小秋收得77元,加上集體分的546元,滿共2500多元。”
1927年8月3日,中共中央決定在工農運動基礎較好的湘、鄂、粵、贛四省發動秋收暴動,要求以農會為中心,團結一切接近農民的社會力量,奪取鄉村(可能時包括縣)政權,實行抗稅、抗捐,分配土地。中央認為在廣東舉行秋收暴動,發動土地革命,“有建立新的革命政權的可能和前途”。背景介紹 1927年8月3日,中共中央決定在...
《秋收起義全記錄》是2009年3月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張可。本書主要記錄了“秋收起義”這一真實的歷史過程。內容簡介 《秋收起義全記錄》內容為:“這故事,你只有從我這裡才能聽到,哪本書上都沒有。”毛澤東談到秋收起義時這么說。確如毛澤東所說的,在當時的政治氣候下,這真是“只有從我這裡才能...
秋收起義軍事會議舊址 秋收起義軍事會議舊址(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原為工人學校第一校校舍,位於張家灣的一個小院。系磚木結構,北端是二層樓,南端是平房,共15間,面積1000平方米。1927年9月初,毛澤東在此召開秋收起義軍事會議,研究了秋收起義的部署,成立了黨的前敵委員會。
石岡秋收節又被稱為:陸國總社宮大祭祀節。從8月到9月日本各地都舉辦富有日本傳統文化的夏收、秋收節。9月17日到19日三天在石岡市舉辦精彩滿載的祭祀活動。石岡的祭祀節也稱常陸國總社宮大祭祀節,祈望天下太平、國家安穩、萬民齊樂、五穀豐燈、等等。也只有日本才有的神轎表演。(祭祀活動時大家一起抬的,供有...
《我身邊的二十四節氣:秋收篇》是2019年吉林出版集團出版的圖書。《我身邊的二十四節氣(秋收篇)》為四個季節中的秋季,包含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6個節氣及其對應的知識,按照二十四節氣的時間順序,內容系統地劃分為幾大版塊:節氣由來、古詩、天文、氣候、動物植物、農事活動、民俗節日、觀察互動...
農業三秋 農業三秋是指“秋收、秋耕、秋種”,三秋相比三夏的“夏收、夏種、夏管”,秋天“耕”比“管”重要,秋耕是決定下季作物豐收的基礎。
《農村三部曲》的作者是茅盾,包括《春蠶》《秋收》《殘冬》,作者茅盾。內容介紹 簡介 茅盾的這三篇小說,從《春蠶》寫蠶絲業蕭條所引起的農村破產,到《秋收》寫農民在飢餓中的搶糧風潮,到《殘冬》寫農民在一年生計完全絕望以後,終於自發起來進行武裝鬥爭,正好反映出了那個年代舊中國農村變化和農民覺醒的全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