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姓

秋姓

秋姓,中華姓氏之一。人口總數僅兩萬兩千八百餘人,屬於極為珍貴姓氏,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為第二百三十六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秋姓
  • 外文名:Qiu
  • 分布:山東,河南,陝西,甘肅
  • 人數:兩萬兩千八百餘人
姓氏源流,源流一,源流二,源流三,源流四,源流五,源流六,源流七,遷徙分布,歷史名人,秋胡,秋君,秋英,秋茂,秋允,秋逢慶,秋瑾,秋宗鼎,秋浦,秋里,郡望堂號,郡望,堂號,宗祠通用聯,四言通用聯,七言通用聯,十言通用聯,

姓氏源流

源流一

源於子姓(公孫氏),起源於上古,相傳為黃帝後裔少昊的後代,以祖字為氏。
據《路史》記載:“少昊之後有秋氏。”少昊為帝嚳之子,黃帝裔玄孫。
少昊後裔傳至春秋時期,魯國有個大夫叫仲孫湫,其裔孫叫胡,世稱湫胡,在陳國當卿士,其支庶子孫以祖父之字去水為秋姓,稱為秋氏。

源流二

源於官位,出自商時期官吏司寇,屬於以官職稱號為氏。
殷商時期,王朝設定有大司寇之官,時稱“秋官”,號稱“秋卿”,主要職責就是職掌刑律之法和牢獄。由於古制判戕罪犯皆在秋季(立秋之後執行死刑),因此後世人多稱刑官為“秋卿”。
在司寇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號為姓氏者,稱秋氏、司寇氏,後司寇氏又多省文簡化為單姓司氏、寇氏。秋氏、司寇氏、司氏、寇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三

源於官位,出自漢朝時期官吏大長秋,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大長秋,專職負責宣達皇后旨意、管理皇后所居的長秋宮諸般事務,官秩為二千石,後歷朝歷代多有沿設。北魏時期更名為“大長秋卿”,北齊政權則稱為“長秋寺卿”。隋朝前期設定了內侍省,不用“長秋”為官名,但在隋煬帝時期改內侍省為長秋監,主官復稱為“長秋監令”,一直沿用至唐朝。唐朝以後則再無此官名,但在倭奴、朝鮮、安南等國卻曾一直沿用其官名。
在大長秋、大長秋卿、長秋寺卿、長秋監令等的後裔子孫以及族人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長秋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秋氏,世代相傳至今,包括今朝鮮、韓國、日本的秋氏。

源流四

源於官位,出自唐朝時期官吏秋官正,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秋官正,是唐高祖設定的官位,主管天文曆法,為了與“長秋監令”有所區別,遂“以天為正”加稱“秋官正”。在秋官正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秋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五

源於官位,出自南北朝時期南朝秋卿,屬於以官職稱號為氏。
南北朝時期,南朝梁武帝置有秋卿之官稱(實為南朝梁衛尉、廷尉、將作大匠三卿的合稱)。
在秋卿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號為姓氏這,稱秋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六

源於鄂溫克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鄂溫克族拜英格哩氏,亦稱白亞格爾氏、白依爾氏,該氏族共有五個分支,即吾庫薩依爾千氏、布勒吉依爾千氏、昭倫千氏、烏永那千氏、查拉巴克千氏,世居伊敏(今嫩江支流諾敏河流域)、墨爾根城(今黑龍江支流嫩江流域)。後有鄂倫春族、錫伯族、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Bayingeri 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秋氏、白氏等。

源流七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滿族秋佳氏,滿語為Ciogiya Hala,祖先原為漢族,東漢末期被遼東鮮卑烏桓部虜攜,融入鮮卑,後逐漸演化為遼東女真,世居杏山(今遼寧錦州南部),後多冠漢姓為秋氏、邱氏。
⑵.滿族秋舒哩氏,滿語為Ciosuri Hala,世居扎庫木(今遼寧新賓伊勒登河下營子一帶),所冠漢姓即為秋氏。

遷徙分布

秋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體,在中國的大陸和台灣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人口總數僅兩萬兩千八百餘人,不過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為第二百三十六位。
秋氏主流發源於今山東中西部地區,後遷播擴散到河南、陝西、甘肅等地,並在天水郡(今甘肅天水)形成郡姓望族。

歷史名人

秋胡

秋胡,春秋時魯國人。他娶妻五日後就去陳國作官,五年才回來。到家之前,見到路旁有一個婦人在採桑,秋胡上前贈與金飾,婦人不顧而去。到家後,秋胡將金子奉給母親。等他妻子到時,才發現就是採桑的那個婦人。其妻忍無可忍,數以不孝不義之罪,東走投河而死。

秋君

秋君。漢朝官員,王莽時任蘇郡太守。

秋英

秋英,明朝官員,明洪武年間任典史。

秋茂

秋茂,明朝官員,明永樂年間任山東僉事。

秋允

秋允,明朝學者,明弘治年間舉人。

秋逢慶

秋逢慶,明朝官員,任遂寧知縣。

秋瑾

秋瑾(1875-1907),近代民主革命志士,原名秋閨瑾,字璇卿,號旦吾,乳名玉姑,東渡後改名瑾,字(或作別號)競雄,自稱“鑑湖女俠”,筆名鞦韆,曾用筆名白萍,祖籍浙江山陰(今紹興),生於福建閩縣l(今福州),其蔑視封建禮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蘭秦良玉自喻,性豪俠,習文練武,曾自費東渡日本留學。積極投身革命,先後參加過 三合會、光復會同盟會等革命組織,聯絡會黨計畫回響萍瀏醴起義未果。1907年,她與徐錫麟等組織光復軍,擬於7月6日在浙江、安徽同時起義,事泄被捕。7月15日從容就義於紹興軒亭口

秋宗鼎

秋宗鼎(1907―1970),號禹九;河北大興人(今北京大興)。著名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少將,前天津警備副司令。

秋浦

秋浦(1919―?),江蘇丹陽人。現代民族學專家。秋浦長時期致力於民族地區的社會調查和研究。已出版的學術著作,主要有《鄂溫克人的原始社會形態》、《鄂倫春人》、《鄂倫春社會的發展》、《薩滿教研究》、《當代人看原始文化》、《民族學在中國》,另有《我國的民族政策》等多種著作問世。還參與了一些大型辭書的編纂工作,在《中國大百科全書·民族》卷中任編輯委員會常務副主任,《辭海》中任編委、主編,《民族詞典》中任顧問,並任《吉林烏拉檔案史料叢編》顧問。

秋里

秋里(1926―2008),山東掖縣人。著名當代合唱指揮家、中國音協理事、中國音協社委會副主任、中國合唱協會副理事長、中國合唱協會指揮委員會主任、中央樂團常任指揮。

郡望堂號

郡望

天水郡:西漢元鼎三年(前114年)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肅通渭),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通渭縣、秦安縣、定西縣、清水縣、莊浪縣、甘谷縣、張家川縣及天水市西北部、隴西東部、榆中東北部地一帶地區。東漢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改為漢陽郡。三國時期曹魏仍改為天水郡。西晉時期移治到上邽(今甘肅天水),北魏時期仍改回為天水郡,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甘谷縣等市縣一帶地區。
隴西郡:戰國時期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前279年)置郡,因在隴山之西而得名,治所在狄道(今甘肅臨洮),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東鄉縣以東的洮河中游、武山以西的渭河上游、禮縣以北的西漢水上游及天山市東部,包括今甘肅省蘭州市、臨洮縣、鞏昌縣、秦州市一帶。西漢時轄地在今甘肅省東鄉縣東部的洮河中游、武山西部的渭河上游、禮縣北部的西漢水上游及天山市的東部地區。三國時期曹魏移治至襄武(今甘肅隴西)。北魏時期轄地在今甘肅省隴西縣附近一帶。

堂號

天水堂:以望立堂。
隴西堂:以望立堂。
鑑湖堂:清末革命先烈秋瑾,號鑑湖女俠。與徐錫麟相約起義,事泄犧牲。稱當代女傑。

宗祠通用聯

四言通用聯

通經博學;
嚴吏慈民。
——佚名撰秋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明·秋允事典。

七言通用聯

禾苗茁壯迎豐歲;
火焰燦明兆有年。
——佚名撰秋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以鶴頂格典嵌秋姓“秋”字的析字聯。
留芳百代千古頌;
現俠一時全郡驚。
——佚名撰秋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清末女革命家、詩人秋瑾,字璇卿,號競雄。自號鑑湖女俠,浙江省山陰人(今紹興)人。生於廈門。通經史,工詩詞,善騎射擊劍。青少年時,即對封建道德強烈不滿。1904年,離夫別子,東渡日本留學。次年,與孫中山、黃興認識,參加中盟會,任評議員、浙江分會主盟人。1906年在上海辦《中國女報》,提倡男女平等,宣傳婦女解放,鼓吹民主革命。後回紹興在大通學堂女學任教,組織復軍,積極準備舉事。擁徐錫麟為首領,她任協領。但事泄,徐在安關發難,失敗。清政府因她與徐有聯繫,遂發兵圍大通學堂。她率少數師生武裝抵抗,失敗被捕,英勇就義。靈墓在杭州西湖畔。有《秋瑾集》。所著詩詞豪放悲壯,感情濃郁深沉,為人吟誦。
頭頗肯使閒中老?
祖國甘寧劫後灰?
——清·秋瑾撰秋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清末女革命家、詩人秋瑾《柬某君》詩句聯。
鑑湖女獻身赴義;
採桑婦投水守貞。
——李文鄭撰秋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近代民主革命者秋瑾事典。下聯典指春秋時魯國人秋胡的妻子,秋胡娶妻五天,就到陳國做官去了,五年後才回來。未到家時,見一婦女在路旁採桑,便拿金子去挑逗她,那婦女轉身走開了。他回家把金子交給母親,見那採桑的婦女也進了家門,原來是他妻子。妻子見到他,數落了他不孝、不義之罪,出門投河而死。
賢典史獨傳才行;
採桑竟守真操。
——佚名撰秋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秋英洪武中任典史,才行卓著。下聯典指春秋胡娶妻五日,離家仕陳,五年始歸,途遇美婦採桑,秋胡調戲之,婦棄其金而去。胡至家見其妻乃採桑婦,妻責胡而投河死。

十言通用聯

姓氏皆香,劍花飛上天去;
龍鸞一嘯,詩草還讓君傳。
——佚名撰秋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浙江省杭州市秋瑾祠聯(節錄)。
秋胡輕薄戲妻,節烈凜告;
逢慶嚴厲馭吏,門禁肅然。
——佚名撰秋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春秋時魯國名人秋胡有戲妻事典。秋胡官於陳國為卿士。婚後五年始歸,由於戲妻,被誤認為不義不孝,投河而死。下聯典指明代官吏秋逢慶的事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