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聞笛(元代薩都剌詩作)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秋夜聞笛》是元代詩人薩都剌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詩的前兩句點名了時間和地點,營造清冷的氛圍;後兩句描寫自己“徘徊”、“倚闌乾”,表達了深深的鄉愁。詩句純樸簡單,卻感人至深。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秋夜聞笛
  • 創作年代:元代
  • 作品體裁:七言絕句
  • 作者:薩都剌
  • 作品出處:《雁門集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秋夜聞笛
何人吹笛秋風外,北固山前月色寒1
亦有江南未歸客,徘徊終夜倚闌乾2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北固山:在江蘇省鎮江市東北,有南、中、北三峰。北峰三面臨江,形勢險要,故稱“北固”。
2.闌乾:指代欄桿。

白話譯文

不知道是什麼人在秋風裡吹起竹笛,北固山在夜色里清晰可辨,冷冷的月光讓人遍體生寒。
還有身在江南不能回家的北方過客,整夜徘徊,只能倚在欄乾邊,望月懷念親人和家鄉。

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薩都剌客居江南的時候,夜晚聽聞笛聲而作。薩龍光把這首詩的寫作時間定為元文宗天曆二年(1329),此時薩都剌登進士第後被派往鎮江,任京口錄事司達魯花赤。薩都剌年少時由於家庭遭到變故,不得已出門經商,為家人衣食奔忙。他的早期詩作屢次提到天涯寥落、不能與家人團聚的痛苦,如《客中九日二首》即有“寥落天涯歲月賒,每逢佳節每思家”等句。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詩的前兩句中,“秋風”點出題目中的季節,“吹笛”對應題目中的“聞笛”。可以產生寒冷感覺的既是秋風,也是笛聲和月色。飄渺的笛聲,幽靜的遠山,清冷的月色,都容易惹人懷想。秋風吹過,笛子奏的就算不是離別的曲調,也總會勾起傷感。
後兩句中,“倚闌乾”這一動作,多用來描述憑欄看景的寂寞情景。一個人孤獨地倚著闌乾,其寂寞淒冷可想而知,因此詩詞中又常見“獨自莫憑欄”之類說法。這裡可能化用了蘇軾詞的意境:“何處倚闌乾?弦管高樓月正圓。蝴蝶夢中家萬里,依然老去愁來強自寬。”秋月當空,清輝泠泠,倚著闌乾,聽到撥動心弦的笛聲,一腔思鄉之情難以平靜下來。
《秋夜聞笛》用簡單的四句詩,表達了一個完整的意境:在秋天的夜裡,聽到遠遠傳來的笛曲,觸動作者一縷思鄉的愁緒;看著夜色中的北固山,這位離家來到江南的過客夜不成寐,徹夜地思念故鄉。這首詩淡淡講述因為“聞笛”這件小小的事情而引起的一系列反應,而由於某個特殊的場景油然而生鄉愁,這種情感每個離家在外的人都能理解。年少時,他“雖雲少年慣作客,便覺此日難為情”,還想控制、掩蓋自己的思鄉情;年老時,他“宦遊既知離別苦,何如拂衣歸故鄉”,有經過一生飄泊而產生的強烈的葉落歸根的情結;而此時中年的詩人“徘徊終夜倚闌乾”,詩中沒有傾訴,仿佛雲淡風輕,實際上他正被思念家人的情緒所深深折磨。詩句純樸簡單,詩中所用的秋風、笛聲、月色等意象也並不新奇,然而這首詩經得起反覆吟詠,頗能引發客子離人的共鳴,感人至深,也展現了薩都剌詩清麗的一面。

名家點評

西北第二民族學院教授丁文慶:這是一首寫天涯倦客,四海飄流的詩。首句應題,第二句點出夜字,三、四句感物抒懷,表現了羈旅愁思。(《回回古詩三百首》)

作者簡介

薩都剌(1272—1355),字天錫,號直齋,蒙古族。父因軍功居雁門(今山西代縣),故為雁門人。泰定進士,授翰林應奉,後出任南御史台掾、淮西憲司經歷等職。棄官後隱居安慶司空山。詩多寫自然景色,清新綺麗。有《雁門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