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丹石

秋丹石

異名 秋石異名秋丹石(《本草蒙筌》)。 來源 為人中白和食鹽的加工品。 古代亦有用人尿、秋露水和石膏等加工製成。滋陰降火。 治骨蒸勞熱,咳嗽,咳血,咽喉腫痛,噎食反胃,遺精,白濁,膏淋,婦女赤白帶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秋石異
  • 外文名:The autumn of stone
  • 出處:《本草蒙筌》
  • 來源:為人中白和食鹽的加工品
製法,藥材,化學成分,性味,歸經,功用主治-秋石的功效,用法與用量,宜忌,選方,名家論述,

製法

有淡秋石和鹹秋石二種。
淡秋石:取漂淨曬乾的人中白,研成粉末,加白及漿水作輔料,拌和後,用模型印成小方塊,曬乾。
鹹秋石:取食鹽加潔淨泉水煎煮,過濾,將濾液加熱蒸發,乾燥成粉霜,稱為秋石霜
再將秋石霜放在有蓋的瓷碗內,置爐火上煅二小時,冷卻後即凝成塊狀固體。
①葉夢得《水雲錄》:世之煉秋石者,但得火煉之法,此藥須兼陰陽二煉,方為至藥。
陽煉法,用人尿十餘石,各用木桶盛,每石入皂莢汁一碗,竹杖急攪百千下,候澄,去清留垽,並作一桶,如前攪澄,取濃汁一、二斗,濾淨,入鍋熬乾,刮下搗細,再以清湯煮化,筲箕鋪紙淋過再熬,如此數次,直待色白如雪方止,用沙盒固濟,火煅成質,傾出,如藥未成,更煅一、二次,候色如瑩玉,細研,入沙盒內固濟,頂火養七晝夜,取出攤土上,去火毒,為末。
陰煉法,用人尿四、五石,以大缸盛,入新水一半,攪千回,澄定,去清留垽,又入新水攪澄,直候無臭氣,澄下如膩粉,方以曝乾,刮下再研,以男兒乳和如膏,烈日硒乾,如此九度,為末。
②《本草蒙筌》:秋時聚童溺,每溺一缸,投石膏末七錢,桑條攪混二次,過半刻許,其精英漸沉於底,清液白浮於上,候其澄定,將液傾流,再以別溺滿攙如前,投末混攪,傾上留底,俱勿差違。
待溺攙完,清液頓盡,方入秋露水一桶於內,亦以桑條攪之,水靜,再傾,如此數度,滓穢洗滌;污味鹹除,制畢,重紙封面,灰參待乾成有堅凝,囫圇取出。
其英華之輕清者自浮結面上,質白。
原石膏末並余滓之重濁者,並沉聚底下,質緇而黯,面者留用,底者刮遺。
若復入罐固封,文火煅煉半刻,色雖白甚,性卻變溫,終不及曬者優也。
③《本經逢原》:陰收秋石法,將鉛球大小數十枚,俱兩片合成,多鑽孔眼,入尿桶中浸,每日傾去宿尿,換溺浸之。
經秋收取,置鉛罐藏之。
陽煉秋石,將草鞋數百雙,舊者尤佳,長流水漂曬七日,去黃色,浸尿桶中,日曬夜浸,一月許,曝乾,烈日中燒灰,須頻挑撥令燒盡,滾湯淋汁澄數日,鍋內燒乾,重加雨水煮溶,篾箉紙數重,濾淨再澄,半月余,銀缶器內煮乾,色白如霜。
鉛罐收之。
又陽煉法,以童子小便,入鍋熬乾,其鍋先燒通紅,香油熬過洗淨,則不粘滯傷鍋,初如油腳,入陽城罐或小鐵釜中。
煅通紅,用熱水溶化,置有嘴壺中,將草掩塞壺口,徐徐傾出,下以竹箉襯紙濾清,再以文火收乾,鉛罐收之,則不溶化。

藥材

①淡秋石(《本經逢原》) 多為灰白色或淡紅色小方塊,表面不甚光滑,無光澤。
質硬而脆。
味淡。
以塊整、乾燥、無鹹臭味者為佳。
主產華東。
②鹹秋石,又名:盆秋石為盆狀或饅頭狀結晶塊,潔白或淡黃色,有光澤。
質硬。
味鹹。
以色白、整塊者為佳。
主產安徽。

化學成分

淡秋石主為尿酸鈣與磷酸鈣。
鹹秋石含氯59.82%,硫酸鹽0.70%,鈉38.79%,鉀0.49彩,鈣0.29%,稀鹽酸不溶物0.02%等;此外,尚含微量的鎂與硝酸鹽。
北京市售秋石,其組成與上記鹹秋石相似;另謂主要成分為氯化鈉及硫酸鈉,而安徽省桐城製造秋石,也用食鹽為主要原料。
總之,鹹秋石的主要成分為食鹽。

性味

秋石性味鹹,寒,
①《醫學入門》:味鹹,無毒。
②《本草從新》:鹹平。
③《本草便讀》:鹹寒。

歸經

入肺、腎經。
①《雷公炮製藥性解》:入肺、腎二經。
②《得配本草》:入足少陰經。

功用主治-秋石的功效

①《本草蒙筌》:滋腎水,養丹田,安和五臟,潤澤三焦,消咳逆稠痰,退骨蒸邪熱,積塊軟堅,明日清心。
②《醫學入門》:治羸弱久嗽,眼昏頭眩,腹脹喘滿,腰膝酸疼,遺精白濁。
③《綱目》:治虛勞冷疾,小便遺數。
④《本草備要》:滋陰降火。
⑤《本經逢原)):能滋陰降火而不傷胃,補益下元真火,散瘀血,助陰精,降邪火,歸真陽,止虛熱嗽血,骨蒸勞瘵。
⑥《現代實用中藥》:內服多用淡秋石,套用於口腔及喉頭慢性諸炎症。
鹹秋石多作口腔咽喉瘡之外用藥。

用法與用量

內服:入丸、散,1.5~3錢。
外用:研末撒。

宜忌

脾、胃虛寒者忌服。

選方

①治男子婦人虛勞瘦:秋石一兩,乾山藥一兩。
研末,別以酒調山藥為糊,丸如梧桐子大,又以乾山藥為衣。
每服二十丸,溫酒米飲任下。
(《洪氏集驗方》)
②補腎水,治虛勞:真秋石十兩,白茯苓四兩,蓮肉四兩,山藥四兩,小茴香二兩。
酒丸,空心米飲下。
女子加生地二兩,熟地四兩,川芎三兩。
紅棗肉為丸。
(《何氏濟生論》秋石丹)
③治思慮色慾過度,損傷心氣,遺精、小便數:秋石、白茯苓各四兩,蓮肉、芡實各二兩。
為末,蒸棗肉和丸、梧子大。
每空心鹽湯下三十丸。
(《永類鈐方》秋石四精丸)
④治白濁遺精:秋石一兩,白茯苓五錢,菟絲子(炒)五錢。
為末,用百沸湯一盞,井華水一盞,煮糊丸梧於大。
每服一百丸,鹽湯下。
(《鄭氏家傳方》秋石交感丹)
⑤治濁氣乾清,精散而成膏淋,黃白赤黯,如肥膏蜜油之狀:秋石、鹿角膠(炒)、桑螵蛸(炙)各半兩,白茯苓一兩。
為末,糕糊丸梧子大。
每服五十丸,人參湯下。
(《仁齋直指方》秋石丸)
⑥治赤白帶下:真秋石研末,蒸棗肉搗丸梧子大。
每服六十丸,空心醋湯下。
(《摘元方》)
⑦治噎食反胃:秋石,每用一錢,白湯下。
(《醫方摘要》)

名家論述

①《摘元方》:腫脹忌鹽,只以秋石拌飲食,得腫脹消,以鹽入罐煅過,少少用之。
②《綱目》:葉夢得《水雲錄》極稱陰、陽二煉之妙,而《瑣碎錄》乃雲秋石味鹹走血,使水不制火,久服令人成渴疾。
蓋此物既經煅煉,其氣近溫,服者多是淫慾之人,藉此放肆,虛陽妄作,真水愈涸,安得不渴耶,配甚則加以陽藥,助其邪火乎,惟丹田虛冷者,服之可耳。
觀病淋者,水虛火極,則煎熬成沙石,小便之煉成秋石,與此一理也。
③《本經逢原》:秋石以秋命名,專取秋氣下降之意。
他時制者,功力則殊。
火盛者宜生宜淡,陰虛者宜熟宜鹹。
凡勞瘵陰火亢極,而不受參、耆補益者,立秋石丸三方,次第施治,或服或噙,則喘咳氣息漸平,痰亦易出,嗽亦省力,以其性味鹹降,而無上逆之患也。
先用韭汁炒黑大黃淨末,與秋石等分,煮紅棗肉為丸,空心服三錢,清熱散血;次用貝母、秋石末各等分,生甘草末減半,仍用紅棗肉為丸,服之以止嗽消痰;後用人參、秋石等分,炙甘草末減半,亦棗肉丸,以補氣安神。
製劑之多少,隨瘀熱元氣而施,不可限以分兩。
其陰煉淡者,性最下滲,苟非陰分熱極,難以輕投。
陰虛多火,小便頻數,精氣不固者誤服,令人小便不禁,甚則令人夢泄。
其鹹者可代鹽蘸物食之,喘咳煩渴不寐者,以半錢匙,沖開水服之,即得安寐,覺時滿口生津,亦不作渴,補陰之功可知。
陰煉淡秋石,治夏暑熱淋,小便不通及濁淋、沙石淋、血淋,老人小便淋瀝澀痛。
④《醫林纂要》:秋石,潤下作鹹之性,大約如鹽,第本於人身,得陰陽之化,自三焦而降,為舊由之道,又重之徵以石膏,和以秋露,則滋益真陰,補心清肺,去腎水之穢濁,利三焦之決瀆,自應有勝於鹽者。
至於軟堅去瘀,亦與鹽同,其能治勞熱骨蒸,虛火咳嗽,白濁遺精之功,自不可昧。
《內經》雲,鹹走血,血病無多食鹹者,以人或失血已多,血液枯少,不宜更以鹹滲之耳,非指火逆血妄,火鬱血瘀而言也。
血妄血瘀,正宜鹹補心以靖之、散之矣,安得復有無多食鹹之戒。
今人於虛羸火妄、吐血、咯血及腹腫鼓脹,每戒食鹽,而勸服秋石,夫潤下作鹹,秋石與鹽,亦復何異歟。
⑤《本草求真》:秋石,據書載能滋陰潤髒,退蒸軟堅,治癆止嗽,通淋利便,澀精固氣,且雲經火煅煉,去其鹹寒,轉為溫補,溫而不燥,潤而不滯,清不損元,降不敗胃,為滋陰降火之藥。
然竊謂補處少而清處多,溫處少而寒處多(溫止由於火煅,而非溺中濁氣,具有溫補之性也)。
虛勞火重,服此似不甚礙,間有微功,亦非補中正劑,若使氣薄,火衰水泛,縱經煅煉,終不免有虛虛之禍矣(大黃縱經煅煉,亦不能補命門之火,以其氣質寒故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