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1894年,出生於蘇州吳縣。
1907年,考入草橋中學,畢業後任國小教員。1914年被排擠出校,開始文言小說創作。
1911年11月,改為現名葉聖陶,筆名有葉錦、聖陶、斯提、桂山、秉丞、郢生等。同年中學畢業,後成為鄉鎮國小教師。
1915年,任上海商務印書館尚公學校國文教員,為其編寫國小國文課本。
1916年,進上海商務印書館附設尚公學校執教。我國的第一個童話故事《
稻草人》是他寫的。
1917年,應聘到吳縣
甪直吳縣第五高等國小任教,進行教育改革,編寫新的教科書,工作到1922年,並開始寫作。
1919年,加入了北京大學的
新潮社,開始白話文學的創作,發表小說、新詩、文學評論和話劇劇本。
1921年與
周作人、
沈雁冰、
鄭振鐸等人發起成立“文學研究會”,共同舉起“為人生”的現實主義文學旗幟。“五卅”運動,與
胡愈之等人創辦《
公理日報》,進行反帝愛國宣傳,後又主編中國濟難會的《
光明》半月刊。同年,與
茅盾、鄭振鐸等人發起組織“文學研究會”,提倡“文學為人生”。
1921年冬,葉聖陶開始嘗試童話創作。《小白船》是他的第一篇童話,表達的是“愛”和“善”的理想主義。
1923年,進入商務印書館從事編輯出版工作,發表了長篇小說《
倪煥之》。
1930年任開明書店編輯。“
九一八”事變後,參加發起成立“文藝界反帝抗日大聯盟”。同年,轉入
開明書店,主辦《
中學生》雜誌。
1931年,
九一八事變後,發起成立“文藝界反帝抗日大聯盟”。
抗戰期間,他前往四川繼續主持開明書店編輯工作,同時還參加發起成立“文藝界抗敵後援會”。
1939年,任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理事。
1946年,回到上海後,擔任了中華全國文藝界協會總務部主任及上海市國小教師聯合進修會和中學教育研究會的顧問。
1949年,到達北平,擔任華北人民政府教科書編審委員會主任,後任全國文聯委員。
1983年當選為第六屆全國
政協副主席,是第一至四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第一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五屆全國政協常委。
1988年2月1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4歲。
人物軼事
葉聖陶曾數次改名,他原名
葉紹鈞,他12歲入蘇州
長元吳公立國小時,請先生章伯寅取一個立志於愛國強國的字。章先生說:“你名紹鈞,有詩曰‘秉國之鈞’,取‘秉臣’為字好。”並教育他要
愛國就得先愛鄉土,曉得鄉土的山川史地名人偉業。1911年10月15日,蘇州在辛亥革命中光復了。次日,葉紹鈞找到章伯寅先生說:“清廷已覆沒,皇帝被打倒了,我不能再作臣了,請先生改一個字。”先生笑了笑說:“你名紹鈞,有詩曰‘聖人陶鈞萬物’,就取‘聖陶’為字吧。”這樣葉紹鈞滿意而去。1914年6月10日,葉紹鈞在《
小說叢報》第2期發表文言小說《玻璃窗內之畫象》,署名“聖陶”。以後他又把姓“葉”與筆名“聖陶”連了起來,成為著名於世的筆名。
人物貢獻
文學貢獻
葉聖陶的第一篇關於兒童文學的學術論文題作《兒童之觀念》,批評了中國兒童受到的壞影響。
事實上,葉聖陶是20世紀20年代第一位寫童話的作者。他的作品《稻草人》於1923年出版。 這部兒童讀物在許多青少年當中極受歡迎。另一個作品《
古代英雄的石像》,講述了一塊石頭被雕刻成英雄的形象。這個簡單易讀的故事背後的寓意是嘲笑專家的傲慢自大與人們的麻木。
葉聖陶熱切的主張規範現代漢語包含規範的語法、修辭、辭彙、標點、簡化字和除去異體漢字。他又編纂和規範了出版物的漢字並且規定了漢語拼音方案。他所做的努力改進了編輯工作的質量與組織結構。
最重要的是,葉聖陶在出版領域提倡使用
白話文。 他的雜誌和報紙大多使用白話文,這極大地方便了記者和讀者的閱讀。所有的這些貢獻促進了中國新聞事業的發展。
教育貢獻
葉聖陶教育思想對中國特色現代教育理論作出了具有獨創性、系統性的重要貢獻。這一教育思想,以中國教育改革實踐為邏輯起點,形成了唯物辯證的中國教育改革之學;在探索和回答中國教育改革實際問題中,精闢、獨到地揭示了中國現代教育基本原理;在總結和提煉中國教育改革實踐經驗中,發展、創新了中國現代教育教學理論。
個人作品
時間 | 作品 | 類型 |
1918 | 《春宴瑣譚》 | 短篇小說 |
1921 | | 童話 |
1921 | 《一粒種子》 | 童話 |
1922 | 《雪朝》 | 詩 |
1922 | 《旅行家》 | 童話 |
1922 | | 童話 |
1922 | 《隔膜》 | 小說集 |
1922 | 《玫瑰和金魚》 | 童話 |
1922 | 《月亮姑娘的親事》 | 童話 |
1922 | 《快樂的人》 | 童話 |
1923 | 《稻草人》 | 小說 |
1923 | | 小說集 |
1925 | | 短篇小說 |
1928 | | 長篇小說 |
1931 | | 童話 |
1934 | 《文心》 | 教育 |
1935 | 《未厭居習作》 | 散文 |
1936 | 《聖陶短篇小說集》 | 短篇小說集 |
1936 | 《葉紹鈞選集》 | 文選 |
報紙 | 雜誌 |
《上海時事新報》 | 《禮拜六》 |
《上海民國日報》 | 《兒童文學》 |
《文學周報》 | 《中國語文》 |
《公理日報》 | 《婦女雜誌》 |
《小說月報》 | 《中學生》 |
《中學生戰時半月刊》 | 《開明小年》 |
《國文月刊》 | 《詩》 |
《蘇州評論》 | 《光明》 |
| 《國文雜誌》 |
作品風格
葉聖陶小說的突出藝術成就,在於他對“灰色人生”的冷靜觀察和
客觀描寫,表現出鮮明的現實主義的特徵。作家的冷雋、客觀的風格色彩並不排斥他內在熱情和主觀見解的表達。冷靜觀察和客觀描寫,在葉聖陶小說風格的諸因素中最為突出。他帶著一雙透入的觀世的眼,冷靜地審視著蜷伏在舊中國暗諏一角被侮辱與被損害的民眾。他的內心滿蘊著悲憫之情,而在落筆之際卻藏而不露、冷雋含蓄,意常見於言外,情不外露於文中。
同情與
諷刺兼備,是葉聖陶對小市民知識分子用筆的基本特色,在生活碾盤重壓下的知識者,他看不慣他們的怯弱、空虛、玩忽職守、自私自利、因此要刺它一下,期望他們有所改變;但是他也深知他們的甘苦,造成他們這些不良表現的原因是複雜的,有時他們自己也不能掌握自己的命運。因此,他在嘲諷的同時又毫不含糊地把筆鋒指向其背後的黑暗現實制度,從而使他的批判現實主義達到了一定的深度。
人物評價
葉聖陶先生是中國文藝界、教育界的老前輩,他為人敦厚,
彬彬有禮。著名詩人臧克家曾經說過:“溫、良、恭、儉、讓這五個大字是做人的一種美德,我覺得葉老先生身上兼而有之。”(
臧克家、新浪網評)
葉老虛懷若谷,平易近人,辦起事來剛強果斷,認真負責。比如編講義,寫教材,他不但不滿意有的人只是照搬照抄,而且指出其中須包括自己的研究,帶有自己的心得,這種主張是他負責精神的表現。又如編制“引得”,尤其為大部頭的書編制“引得”,許多人雖明知有益於學術研究,但覺得這畢竟是為他人的工作,又耐不住工作進程中的辛苦和單調,不肯去嘗試。葉老卻曾用商務印書館銅版《
十三經》
白文做底本,編出一部巨冊的“引得”。初著手時,困難重重,又缺乏助手,但他既已認定這是有益於廣大讀者的工作,就成年累月不知疲勞地去做,決不半途而廢,這是他工作中負責精神的又一表現。(
中國網評)
人物紀念
葉聖陶紀念館建於縣立第五高等國小的原址上,1917年至1922年,葉聖陶曾在這裡任教。
紀念館位於蘇州吳中區甪直鎮葉聖陶公園,與
保聖寺相鄰(保聖寺西側),坐落在保聖寺西,與寺院僅一牆之隔。這裡是文學家、教育家、出版家和社會活動家葉聖陶工作過的地方。葉老逝世後,
甪直人民為了表示對他的崇敬和懷念,將當年葉老執教的幾處舊址重行修建,闢為
葉聖陶紀念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