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特點
秀山茶葉外形條索緊細、有鋒苗,色澤黃綠潤。內質清香持久,滋味鮮爽,湯色黃綠明亮,葉底黃綠亮、嫩勻。
秀山茶葉水浸出物含量38.0~50.0%,
茶多酚總量13.0~24.0%,
胺基酸總量1.8~4.5%,
咖啡鹼含量1.8~4.0%。
產地環境
土壤地貌
秀山縣土地資源品類繁多,以黃壤土、紅壤土為主,呈微酸性,土層深厚、土壤肥沃,適宜種植茶葉。地勢西南高,東北低。西部和南部為低中山區,東部和北部為低山丘陵區,中部為盆地壩區。縣境內平壩、丘陵、低山大體各占三分之一。僅盆地中部是渝東南邊境唯一面積達309.2平方公里的良田沃土,一片平疇。
水文條件
秀山縣地域遼闊,河溝縱橫,有梅江河、
平江河、溶溪河三大骨幹河流,有
酉水河、龍潭河、花垣河、洪安河4條過境河,還有18條溪流。其中主要三大河流梅江河發源於南部的
雲霧山脈,全長137.8公里;平江河發源於西南部的雲霧山脈,全長46.8公里;溶溪河發源於西北部的雲霧山脈,全長54公里。有水利設施1008處,其中水庫63座,中型水庫一座,小一型水庫一座,小型水庫10座,小型水庫50座,山平塘438口,為茶葉種植提供了充足水源。
氣候特徵
秀山縣屬中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熱量豐富,光照不足,降水充沛而時空分布不均,四季分明,無霜期長,有利於茶葉生長。常年降水量為1341.10毫米,日照時數為 1213.7小時,歷年平均溫度變化不大,年均溫16.5 ℃,變幅在15.9~17.3℃之間,1月份最低平均5℃,7月份最高,平均27.6℃,極端最高氣溫39.6℃,最低氣溫-8.5℃。
歷史淵源
秀山茶葉生產歷史悠久,當地歷來就有種茶、飲茶的習慣。
早在清末民初,平馬“猛洞茶”、鐘靈“民主茶”、海洋“尖山茶”就以口含銅錢而化馳名附近省、縣,有“斗米換斤茶”、“此茶治百病”之說。
據清光緒年間《秀山縣誌》記載,秀山茶葉當時被列為“貢茶”。
1968年後,秀山縣規劃了洪安、梅江、龍鳳為茶葉重點發展區,全縣種植面積20850畝。在洪安、峻岭、梅江、孝溪建起年產2000擔(100噸)能力的4個紅茶廠,生產紅碎茶出口創匯。
生產情況
2012年,秀山縣鐘靈鎮凱堡村茶葉面積發展達到6000餘畝,茶葉畝產值超過4000元。
2016年,秀山縣茶葉種植面積9萬畝,實現茶葉綜合產值3.2億元。
2017年,秀山縣茶葉總面積達到9萬畝,全縣乾毛茶產量1650噸,實現茶葉綜合產值3.8億元。
2018年,秀山縣茶葉產業基地規模達10萬畝,總產值達3.8億元。
2019年,秀山縣鐘靈鎮茶葉種植面積達到1.2萬畝,年利潤達9800萬元。
產品榮譽
2016年8月16日,原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正式批准對“秀山茶葉”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2018年、2019年,秀山茶葉連續兩屆獲得重慶市十大優秀茶葉產品。
2020年12月25日,農業農村部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發布,秀山茶葉正式納入2020年第三批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質量技術要求
AGI2016-02-1924
1、產地選擇與特殊環境內容規定
秀山茶葉原料基地位於鐘靈鎮、隘口鎮、洪安鎮、峨溶鎮、清溪場鎮、雅江鎮、溪口鎮、孝溪鄉、中平鄉、涌洞鄉、海洋鄉共11個鄉鎮,生態條件良好,遠離污染源,茶中有林、林中有茶、茶林共生且海拔在700米以上,並具備有可持續發展的農業生產區域,產地環境質量必須符合《無公害食品 茶葉產地環境條件》標準的要求。
2、品種選擇
3、生產控制
秀山茶葉生產過程必須執行《無公害食品 茶葉生產管理規範》標準。為保證秀山茶葉的品質特色,尤其要注意以下環節:
①茶園肥培管理:根據茶園土壤檢測結果平衡經濟施肥,茶園冬季增施有機肥,有機肥主要以經過腐熟的土雜肥、餅肥、欄肥等為主,施肥結合中耕鬆土和深耕鬆土時進行。
②病蟲害防治:以“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為原則。採用農業、物理、生物防治方法。一是可採用每50畝面積掛一盞頻振式殺蟲燈殺滅蛾類,降低害蟲危害指數。二是可根據害蟲種類,選用無公害食品許可使用的生物農藥或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也可用雷公藤、除蟲菊等經濟有效、無殘留的土農藥。
4、產品收穫及產後處理的規定
秀山茶葉原料標準以春季1芽2葉為主,占70%以上,1芽1葉及1芽3葉占30%以下。茶葉採摘要選擇在天氣晴朗的早上,鮮葉要用竹製器具盛裝,使用專用車輛及時運輸到加工廠加工,加工人員要經過秀山縣茶葉生產技術培訓,持證上崗,原料進入車間後要實行人工除其中的雜質,按照分級標準進行分級攤青、殺青、揉捻、烘二青、整形、提毫、烘乾。秀山茶葉產品加工必須符合《無公害食品 茶葉加工技術規程》。
5、生產記錄要求
秀山茶葉生產的全過程,要建立生產記錄檔案,必須準確、清晰、工整、完全,全面記載並妥善保存以備查閱。
專用標誌使用
秀山茶葉地域範圍內的地理標誌農產品生產經營者,在產品或包裝上使用已獲登記保護的農產品地理標誌,須向登記證書持有人提出申請,並按照相關要求規範生產和使用標誌,統一採用產品名稱和農產品地理標誌公共標識相結合的標識標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