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秀山花燈二人轉
- 曾用名:門斗轉,跳團團
- 所屬地區:重慶市秀山地區
簡介,發展歷史,分類,
簡介
花燈二人轉,顧名思義,就是由二人表演的跳花燈形式。它有男角和女角。男角,又名丑角,亦稱花子或賴花子;女角,又名旦角,亦稱花妹或么妹子。受封建舊禮教的影響,傳統的丑角多是男扮,新中國成立後才改為女扮。它的名字,在歷史長河中並不叫二人轉,而是經歷了從“跳團團”到“門斗轉”再到“二人轉”的漫長過程。
發展歷史
“跳團團”源於秀山土著民族的祭祀歌舞,他們在祭祀活動時,圍成團的跳動,故而得名。唐宋時期,土著先民進京納貢,不但觀賞了京城的花燈盛會,也帶回了皇帝賞賜的精美花燈。因此,在以後的祭祀活動中,他們把花燈高掛於祭祀堂內,圍繞花燈歡舞。隨著歷史的演變,“跳團團”逐漸被“跳花燈”的稱謂所替代。再到後來,又因戰爭流亡,和清王朝實行“趕苗奪業”暴政,大批江、浙漢人遷徙移居秀山,受中原漢文化滲透,跳花燈由原始的民眾吆喝歡舞型,逐漸發展成為由二人表演,眾人幫腔,並按啟燈、跳燈、觀燈、祝賀、祭燈、送燈的順序固定下來,形成模式,世代相傳,成為獨具藝術風格的民間藝術。 “門斗轉”源於方桌上跳花燈的表演形式。女角玉立桌子中心,似門斗而微動,男角繞著女角沿桌邊轉動,就如門帶斗轉一樣,故而得名,形象生動。
“二人轉”這個名稱,始見於建國初期,一批省市藝術家在收集採風中,發現秀山花燈的表演形式與東北二人轉相似,故把花燈的二人表演也稱為“二人轉”,並得到公認。從此,秀山花燈“二人轉”的名稱y。
花燈二人轉,由一旦一醜表演叫“單花燈”,二旦二醜表演叫“雙花燈”,多旦多醜表演叫“群體花燈”,在方桌上表演的又叫“高台花燈”。旦、醜的裝扮、服飾、道具有一定的模式:么妹子,穿大襟,扎長辮,著花裙,披雲肩,戴頭花,右手耍摺扇,左手舞彩巾,臉搽胭脂粉,姿態好飄逸;賴花子,穿對襟,反穿白皮襖,頭插英雄結,白畫鼻樑筋,右手舞蒲扇,兩腿往下蹲,風趣又詼諧,笑得脖子伸。
分類
所唱內容主要分正調和雜調兩大類:正調曲牌多又多,主要唱的祝賀歌,按照順序來表演,看燈之人樂呵呵。雜調曲牌真不少,《黃楊扁擔》是代表,《一把菜籽》撒天下,流傳要數《黃花草》。據傳有24大調,上千首曲子。
伴奏有打擊樂和絲弦樂兩類:鑼鈸地位很重要,敲起鑼鈸才大跳。絲弦不拉不要緊,鑼鈸不敲不能跳。
舞蹈動作豐富多彩,分身法、扇法、步法三類,共100餘個,都有一個美妙的美稱:黃鶯展翅、雙鳳朝陽、犀牛望月、觀音坐蓮……;和扇、滾扇、齊眉扇……二十四扇很關鍵;叮叮步、悠悠步、絞絞步……三十六步照著做。旦、醜表演時的基本形態美:方桌上面跳花燈,妹子玉立桌中心,端莊秀麗移碎步,輕盈舞動扇和巾;花子走的桌邊邊,圍著妹子轉圈圈,身子下蹲走矮步,風趣瀟灑在其間。形象生動地勾畫出了花燈二人轉的藝術內涵。
有人認為,秀山花燈二人轉女高男低的表演形式是典型的“女性崇拜”。也有人說,方桌上的“高台花燈”是土家人吊腳樓生活情趣的一種延續。用歷史的、發展的眼光看秀山花燈二人轉,它不但是民間藝術百花園中一枝絢麗的山花,而且具有較高的審美研究價值,應該受到世人的青睞和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