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草香柱病是禾本科牧草常見病害,嚴重影響種子生產。而且病草體內產生某些生物鹼,易使家畜食後中毒,此病在國內和世界其它國家均分布廣泛。在甘肅曾發現嚴重危害早熟禾屬。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禾草香柱病
- 主要危害作物:須芒草等草本植物
- 主要為害部位:莖桿、花序、葉
分布與危害,症狀,病原,發生規律,防治方法,
分布與危害
冰草屬、剪股穎屬、看麥娘屬、須芒草屬、披鹼草屬、拂子茅屬、單蕊草屬、鴨茅屬、格蘭馬草屬、雀麥屬、沙茅屬、甜茅屬、羊茅屬、蝟草屬、洽草屬、李氏禾屬、臭草屬、扁芒草屬、貓尾草屬、早熟禾屬、鵝觀草屬的一些種,有過香柱病的記載。
症狀
此病的菌絲體系統地寄生在植株各個器官和部位。發育到一定階段後,內生的菌絲體穿透寄主組織,在體表生長成白色蛛網狀霉層,逐漸增多,形成絨氈狀的“鞘”,包圍在莖桿、花序、葉和葉鞘之外,形狀似一截“香”,即病原菌的子座。子座初為白色、灰白色、後變為黃色、黃橙色。病株多矮小,發育不良。
病原
香柱菌(Epichlos typhina(Pers.) Tul.),屬子囊菌亞門。子座長2-5厘米,初為白色、淡黃色,後變為黃橙色、灰橙色。分生孢子無色,卵形,大小3-9微米×1-3微米。子囊殼埋生於子座之中,孔口開於表面,梨形,黃色,大小為300-600微米×250微米,有明顯的孔口。子囊呈長柱形,單膜,頂壁加厚,有折光性的頂帽,透明無色,大小為130-200微米×7-10微米。子囊孢子無色,線狀,有隔膜,直徑1.5微米×2微米,長度幾乎與子囊相等。
發生規律
病菌侵入寄主後,可年復一年系統地寄生在寄主的全株內,只有繁殖枝發育後,才在其上產生子座。體內菌絲體只有通過切片和染色後,才可在顯微鏡下觀察到。種子帶菌是主要傳播途徑,菌絲體存在於種皮、胚乳和胚內。種子萌發後,菌絲侵入幼苗,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階段在傳播病害上的作用尚無定論。過量漫灌,地勢低洼有利於此病的發生,在“蘑菇圈”外沿的禾草,常大量產生子座。
防治方法
1.杜絕來源 對引入的播種材料(種子或草皮),應當進行染色鏡檢。發現體內有病菌,應予以銷毀。不從染病草地收種。
2.合理排灌 據觀察,在高溫情況下,香柱病發生情況嚴重,可大量產生子座。
3.科學施肥 過量氮肥也促使子座大量產生,應當避免偏施和過施速效氮肥。
4.輪作倒茬 發病嚴重的草地宜及早翻耕,改種非寄主植物。不易用殺菌劑根治此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