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禾穀田心村
- 地理位置:廣東省江門市鶴山市鶴城鎮
- 所屬地區:鶴城鎮
- 類型:村落
歷史沿革,歷史文化,歷史建築,地方特產,保護規劃,所獲榮譽,
歷史沿革
從1759年創立田心村,至今已260多年,目前已經發展到80餘戶共500多人。不少田心人早已漂洋過海,紮根美國、智利等多個國家謀求發展。
歷史文化
“上燈”習俗
每年農曆正月初十,是禾穀田心村添丁上燈的日子,俗稱“上燈”。按照村裡的習俗,鐘姓村民每年農曆正月都要在村中鐘氏祠堂,為新添男丁舉行上燈儀式。在客家話中,“丁”與“燈”同音,把生男孩稱為“添丁”,諧音“添燈”。
當天一早,新添男丁的家庭在家門前的祭台上擺放祭品、點燃油燈香燭、拜謝天地,並把裝飾好的花燈擺放好,然後前往祠堂上燈。各戶男丁家庭和宗族裡叔伯長輩到祠堂後,由村中德高望重的長者主持簡單而隆重的上燈儀式。儀式開始,各家首先點燃香燭,擺放好祭品,然後按出生前後順序將帶來的花燈升掛在祠堂里,並祭拜祖先,向祖宗匯報宗族裡添丁的喜訊,告慰先祖的同時,更表達了祈福之意。
時至今日,“上燈”已不只是單一的添丁祭祀儀式,而有了更為豐富的內容,它既是當地民俗傳承的重要載體,也是促進親戚朋友情感溝通的交流平台。2017年,鶴城客家“上燈”習俗入選鶴山市非物質文化遺產。
客家人燒草的大灶大鍋和為之產出的草木灰,鹹菜埕、酒糟埕等,有老屋、山歌、品黃酒,感受濃郁的客家風情。
歷史建築
禾穀田心村完整地保存了鶴山客家民居的建築風格:清一色的磚瓦平房排列整齊,整潔平直的巷道縱橫交錯,平坦寬闊的地坪與漣漪微波的池塘展現一片開闊的視野。
禾穀田心村民居占地2公頃,整村共有房屋75間,分列“五排十巷”。其中有三間兩廊、上三下三、上五下五等古式建築,也有四門朝廳的近代建築。田心村民居占地30畝,全村共有房屋75間,其中8間為三間兩廊、上三下三、上五下五等舊式建築,67間為四門朝廳的近代建築,合起來完整地展示了鶴山客家人300多年建居的歷史演變。
客家人到鶴山開墾荒地,在艱苦創業時期,只能建造最簡陋的泥瓦房棲身,那時最普遍的民居形式是三間兩廊的泥磚屋,即大門內一天井,天井兩側為兩廊;正屋平列三間,一明兩暗,中間是廳,兩側為睡房。有些地方因場地狹窄,不建天井和兩廊,只有正屋三間,叫做三間齊頭。廚房、草房另外擇地搭蓋。待到創業有成,積累了較多的錢財後,才有能力建造較為寬敞的大屋。大屋分上三下三、上五下五兩種開間、兩進或三進兩種進深。上下兩進各有三間房者稱為上三下三,各有五間房者稱為上五下五。具體布局如下:進入大門是下廳,廳的兩側各一間廂房,合計為三間(兩側各兩間廂房的合計為五間);往裡是一個天井,天井兩側是兩廊;天井上首是正屋,平列三間(或五間),兩邊是寢室,中央是正廳,常用來供奉祖宗牌位,兼作飯廳、客廳。這兩種是標準的屋型。在此基礎上擴大的有三進兩個天井的,有在兩側加蓋一列橫屋的。這種大屋是聚族而居的,住著一家幾代或幾房兄弟,剛建成時感覺寬敞,人口增加後就顯得擁擠了。原住居民就想方設法往大屋外尋找新的發展空間,另建新居。
現存的四門朝廳是近五十年所建。新中國成立以後,人們的建居觀念開始改變,聚族而居的必要性不再存在,新一代更嚮往單門獨戶的生活方式。其次,沒有了做官或經商發大財的家庭,人們靠自己的勞動收入生活,稍有積累也不可能很多,沒法繼續建造舊式大屋,新建房屋趨於小型化。有的人拆除破舊大屋改建新屋,有的人籌集資金另建新房,大多數採用四門朝廳形式。顧名思義,一座屋裡有一個廳四間住房,房門朝廳開,不設天井,另在後面或旁邊加蓋一爿廚房或雜屋。這種屋型結構緊湊,安全,但通風采光相對差些。外牆厚實,一般為兩層,外層用青磚,內層用泥磚,俗名“金包銀”,隔熱性能好,冬溫夏涼,住起來很舒服。新中國成立後50多年新建的住房大部分是這種形式,田心村的67間四門朝廳建於這段時間,成為該村民居的主體,因為建築時間不太久,都還堅固牢靠。
除了民居之外,客家村一般都建有祖祠、池塘、禾坪(曬穀場)。這些設施在田心村都齊備。
鐘氏祖祠
村中心的大建築是鐘氏祖祠——仲裕鐘公祠。鐘仲裕(1726——1803)原籍廣東長寧縣(今新豐縣),乾隆初年,隨族人遷入鶴山禾穀,約在1759年(乾隆二十四年)創建禾穀新村,即今之田心村,迄今有240餘年歷史。已繁衍至80餘戶,560餘人。他們奉鐘仲裕為開居祖,公建的祠堂是該村的公共活動場所。仲裕鐘公祠曾於2016年重修,現基本成為田心村公共活動場所,村民在這裡祭祖、集會。
在田心村後,有一座樓高4層碉樓威嚴屹立,顯得鶴立雞群。禾穀村黨委副書記鐘文思告訴記者,20世紀20年代,田心村歸僑鐘氏兄弟為抵禦外敵,保護田心村,以“碉堡”守護田園,因而蓋起了碉樓(四新樓)。碉樓外牆採用西式碉堡風格,鐵門鐵窗、設有炮眼,並參考客家傳統民居布局,分東西兩房,各有樓梯上下,在一樓設門並在樓頂相通連。這樣既可以給各家留有相對獨立的空間,又能維繫大家族的同堂情感。
碉樓
這座與田心村瓦房風格截然不同的碉樓恰恰說明了田心村民對祖訓的嚴格遵循:不能隨意改動村莊布局,不能在田心村內蓋高樓。正是這條看似苛刻的訓言,卻有效地維護著村子從一而終的建築風格,於現代新農村工業化高歌猛進浪潮中,獨留下一份純粹。在這裡,有兩種有別於一般客家地區的建築——排屋和碉樓,兩者組合而成的田心排屋是客家建築繼土樓、圍屋之後的不同建築形態,充分體現了僑都江門的客家文化特色,是客家文化進入新階段的標記。
改革開放以來,實行黨的富民政策,使很多農民富裕起來,蓋了很多新的洋房。大多數客家村里,土房與洋房混雜,樓房與平房並存,清一色的客家民房群已經少見。在鶴山客家地區,唯一保存完整的客家民居就數田心村了。據說該村村民相信老祖宗的話:本村只能建平房,如果建樓房於風水不利。村民自發訂出村規民約:不準拆除舊屋建洋房。於是保存了這片完好的客家村落。但是又不能保守殘舊的面貌,需要進行整治,建設富裕文明的新村。2001年,田心村各戶對舊房普遍進行了一次裝修,還多方集資10多萬元,整治了村裡的污水溝,全村巷道鋪砌水泥,實現硬底化,建了10多個花圃,擴大了村前池塘,還建起籃球場,老人活動場地,綠化美化,當年被評為鶴山市文明示範村,同時成為鶴城旅遊的一個參觀點。
地方特產
客家的傳統糕點眾多,如艾粄、芋頭粄、鍋督粄、大籠粄等。
保護規劃
為保護好傳統民居建築,在住建等有關部門的支持下,田心村按照傳統村落規劃,對房屋、祠堂、水井、池塘、古樓等建築物進行翻新、維修和保護,完成了農村生活污水集中處理,村道巷道全部完成硬底化,增建了10多個花圃,修建了籃球場、村民活動健身場地和文化書屋等場所。村民也非常重視村莊環境衛生和生活環境,將村集體部分收入投入到村莊環境整治中,自覺停養禽畜,始終保持村莊整潔。
作為歷史悠久的古村落,田心村素有厚德、忠孝、崇文、團結的文化傳統,村兩委通過對鐘氏12條祖傳家訓的發掘與傳承,弘揚其中的文化內涵,引導村民以禮相待、愛國敬業、節儉和睦。近年來,田心村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村民文明向善,弘揚正氣。眾多外地鄉賢熱心家鄉建設,在村容整治、扶貧濟困等方面給予了大力支持,進一步提升了田心村的鄉風文明氣象。
禾穀田心村作為鶴山傳統客家村落的代表,一直以來,該村遵循祖訓,保護較好,客家民居最完整、規模最大,有很好的基礎。在開發利用方面,不妨以田心村為平台,將鶴山其他客家村落有特色的文化集中展現出來。
一是儘量展現原生態客家文化。這種原生態除了民居外,還應包括原來的生活方式、傳統習俗、衣食住行等方式。例如客家人燒草的大灶大鍋和為之產出的草木灰,鹹菜埕、酒糟埕等,這些都是現代人了解傳統客家文化的元素,通過打造田心村將客家人的生產生活情景復原,讓遊客能沉浸式了解客家文化,通過看老屋、聽山歌、品黃酒,感受濃郁的客家風情。
二是田心村既是村,也有田,可同時圍繞“田”字做文章,可將村子四周農田進行統一規劃,恢復傳統客家的耕作結構及模式,有禾田有菜田,重現昔日客家人農耕場景,可以種植更多新鮮無公害的農產品,既能讓遊客到田裡採摘,體驗田園樂趣,也可以購買作為手信。
所獲榮譽
2017年,田心村被評為中國傳統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