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場崗村

禾場崗村,位於清溪鎮南部,距鎮政府約7.5千米。坐落於山間谷地,平均海拔較低。境內有大王山,海拔303米。另有河坑水庫。相鄰自然村有新圍仔村、老圍黃屋村、皇坑村。始建於明萬曆年間(1573—1620年)。因村坐落在小山崗青草池塘上的平地,而取名“禾場崗”。曾用名“筆場崗”“大喊山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禾場崗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廣東省東莞市清溪鎮青皇行政村
  • 地理位置:清溪鎮南部
明末清初,屬東莞縣文順鄉第四都;清中後期,屬戎廳。民國時期屬第四區清溪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屬新三區;1953—1986年,屬第七區青峰鄉、清溪人民公社青皇生產大隊、清溪區青皇鄉;1987年,屬東莞市清溪鎮青皇管理區;1999年,屬清溪鎮青皇行政村。
世居村民有張、江二姓,以張姓為主。明萬曆十四年(1586年),張姓先祖從潮州府長樂(今五華)大田粘坑村遷至東莞縣歸城鄉,後從歸城鄉遷至當地。明萬曆年間,江姓先祖從長樂(今五華)遷入。
2015年末,戶籍人口278人,其中男性125人,女性153人;80歲以上10人,最年長者93歲(男);實際在村人口248人。外來暫住人口約1800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112人。世居村民為漢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東莞清溪話。
傳統經營以農業為主,種植的農作物有水稻、花生、甘蔗,兼種植荔枝、龍眼、杧果等果樹。改革開放初期,村有糧油、碾米等加工廠。1992年後,隨著工業化的推進,傳統農業逐漸衰退。2015年末,全村有25家企業,60家個體工商戶。經營行業涉及電子、塑膠、模具與印刷,總產值占全村工農業總產值的90%。總資產2055萬元,淨資產1761萬元。村民收入來源為商業經營、工資性收入、集體經濟分紅和房屋出租等。特色農產品有荔枝、龍眼、杧果。傳統節慶食品有蘿蔔粄、芋頭粄。
濱河西路經過該村。20世紀60年代末通電,90年代末通自來水、通電話,2000年通網際網路,2008年全村村道實現水泥硬底化。村中有1所幼稚園,1個籃球場。
村記憶體客家傳統民居30座,建於民國時期,占地面積約4000平方米,保存完好,無人居住。村裡有浩氣凌霄碉樓,建於民國時期,被列入東莞市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不可移動文物名錄。
村有張其康2006年編修的《張氏族譜》。2001年7月1日,制定《村規民約》,作為全村村民共同遵守的準則。
2006年4月,股份經濟聯合社成立,實行股份制。
該村代表性人物:
張喜(1913—1946),1942年參加中共地下黨組織。1946年在該村被捕,於清溪墟被殺害。
張伯勝(1925—1995),1948年參加革命,歷任鳳崗大鄉書記、塘廈人民公社黨委副書記、清溪人民公社黨委書記、東莞縣革命委員會僑務辦公室副主任。
2009年12月,青皇行政村(含禾場崗村)被廣東省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授予“廣東省衛生村”稱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