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朗村

柏朗村,位於清溪鎮西部,距鎮政府3千米。坐落於丘陵地帶,主要山嶺有上渦頂(石禾場),海拔141.8米。相鄰自然村有老圍村、新圍村、光朗村、田螺澗村、馬落洋村。始建於明正德年間(1505—1521年),建村時,因山坡上有古老松柏,終年青綠而取名柏朗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柏朗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廣東省東莞市清溪鎮
  • 地理位置:清溪鎮西部
明朝至清初,屬東莞縣文順鄉第四都;清中後期,屬戎廳。民國時期,屬清溪鄉第43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屬新三區;1953—1986年,屬第七區山邊鄉、清溪人民公社浮崗生產大隊、清溪區浮崗鄉;1987年,屬東莞市清溪鎮浮崗管理區;1999年,屬清溪鎮浮崗行政村。
世居村民為張、黃、溫、賴等姓。張姓先祖於元末從福建漳州遷移至廣東陸豐,明萬曆年間(1573—1620年)遷至當地。溫姓先祖於元末從福建漳州遷至廣東陸豐,明萬曆年間遷入。
2015年末,戶籍人口783人,其中男性371人,女性412人;80歲以上32人,最年長者92歲(女);海外留學4人。外來暫住人口4078人。村民為漢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東莞清溪話。
傳統經營以種植水稻為主,花生、甘蔗等也有較大面積種植。改革開放後,隨著工業化推進,傳統農業逐漸衰退。2015年末,村經營行業涉及毛織、電子、模具、塑膠等,總產值占全村工農業總產值的90%,資產總額為5176.8萬元。村民收入來源為商業經營、工資性收入、村集體經濟分紅、房屋出租等。特色農產品有清溪荔枝、清溪龍眼、清溪杧果、清溪黃皮等。
鄉道北環路、香芒西路從村內經過。20世紀60年代末通電,90年代末通自來水和電話,2000年全村村道實現水泥硬底化並通網際網路。村內有籃球場、老人活動中心、農家書屋和電子閱覽室各1個(藏書2500冊)。
村內有客家傳統民居262座,建於民國時期,占地面積4.09萬平方米,保存良好,有人居住。
2005年12月20日參與制定《浮崗股份經濟聯合社章程》。
1945年農曆十一月,國民黨軍新一軍路過該村時,放火燒毀張松鶴的兩間房屋。
1949年1月31日,國民黨保全15團徐東來部一個連和清溪地方武裝130多人,襲擊駐村中共游擊隊。
2003年10月31日,柏朗村實行股份制分紅。
2011年,客家釀酒技藝被列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傳承人為張鳳英。
該村代表性人物:
張松鶴(1912—2005),曾先後在北京市人民美術工作室、北京市美術公司、北京畫院從事雕塑創作。第五、六、七屆全國政協委員。被授予國家突出貢獻專家,享受國務院專家特殊津貼。
張仲平(1915—),曾參加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授予獨立自由三級勳章和解放三級勳章。
溫運開(1921—1947),革命烈士。1947年冬在天堂圍戰鬥中犧牲。
張生(1921—),歷任東莞縣委常委、佛山地區行署衛生局副局長、東莞糖廠黨委書記等職。
溫柏如(1922—),曾任海南物資局駐廣州辦事處主任。
黃進喜(1925—1948),革命烈士,1948年6月在黃江巫屋村對面河作戰中犧牲。
張仕忠(1926—),原名張學良,曾任濟南軍區裝甲兵部部長。
曾譚桂(1928—1948),革命烈士,1948年4月於寶安縣亞婆嶺坎犧牲。
張仕明(1928—),曾任石龍人民醫院副院長。
黃詠平(1929—1950),革命烈士。
張耀中(1930—),曾任佛山市人民政府宗教局副局長、局長,第六屆佛山市政協委員。
溫柏友(1931—),曾任廣東省梅縣礦務局辦公室副主任。
黃觀賢(1933—),華南農業大學副教授,撰寫《中國農業百科全書》蠶業卷“廣東桑葉收穫法”條目。
張玉粦(1935—),香港美術研究會監委主席,香港彩墨學會主席。
張靖夷(1938—),曾任中國農業機械總公司信息部黨委辦公室主任,高級經濟師。
張國純(1938—),高級工程師,獲國家建設部優秀設計三等獎,國家“六五”重大科技成果獎。
張活力(1950—),曾任廣東省質量技術監督局處長。
張虹(1952—),教授,先後任教於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清華大學美術學院。
張方(1958—),雕塑家,任教於美國洛杉磯克羅斯若茲藝術學校。曾參與塑造《深圳革命烈士紀念碑》浮雕等大型公共藝術作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