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門口黃河大橋

禹門口黃河大橋

禹門口在山西省河津市西北和陝西省韓城市北部的黃河峽谷中,為黃河晉陝峽谷南端出口。禹門口又稱“龍門”,“鯉魚躍龍門””龍門三激浪,平地一聲雷”“黃河西來決崑崙,咆哮萬里觸龍門”等等佳話名句指的就是此地,是個名副其實的旅遊勝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禹門口黃河大橋
  • 地理位置:山西省河津與陝西省韓城交界處
  • 類型:橋
  • 所屬國家:中國
建造史,包含,

建造史

禹門口黃河鐵索橋於1949年3月正式動工。第一期工程是製造構件和挖橋基,兵分兩路,同時進行。第二期工程是架設鐵索,這是整個工程最艱巨的階段。9月初工程轉入鋪設加固的第三階段。為了趕上10月1日開國大典時試橋,工人們晝夜施工,在橋底和兩側用鐵絲網勾設護欄,鋪敷橋板,橋板用鐵絲固定在鐵索上。9月底工程基本完成,秦晉兩岸人民奔走相告,民聲蒲劇團(即王秀蘭蒲劇團)應邀前來助興演出。10月1日凌晨,參加試橋典禮的人群,敲鑼打鼓,一早來到渡口兩岸。但萬萬沒想到,夜裡一場大風,橋板全部被掀翻到河裡,只片未留。建橋工人並沒有氣餒,從失敗中吸取教訓,開始了新的加固工程。1950年春,禹門口鐵索橋全部竣工,一條自古未有的新式橋樑橫跨禹門,連線了秦晉兩省。鐵索橋正式投人使用後,每天有上千人次通過,搬運貨物可達800噸,從來沒發生過重大事故。自1950年建成至1975年新公路橋通車止,25年中,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發揮了難以估量的作用。1975年,鐵道部建橋隊在鐵索橋舊基上,建成了現代化的柔性鋼懸索公路橋和鋼桁梁鐵路橋。為了留作紀念,鐵索橋和鐵路橋、公路橋並排橫跨在禹門上,供人們觀賞。禹門口鐵索橋、公路橋、鐵路橋,溝通了秦、晉兩省。三橋並列橫跨黃河,如三道凌空彩虹,增添了龍門的不凡氣勢。
禹門口黃河大橋建造史禹門口黃河大橋建造史

包含

禹門口黃河鐵索橋
禹門口黃河鐵索橋系1949年國家投資修建,全長150米,寬1.5米,木樁鐵絲鋼繩欄桿,橋面為木板鋪設,每天早鋪晚拆,每遇大風即需拆除。橋面板鋪好後,可以行人和小型人拉、畜力車,公路橋建成後停止使用
禹門口黃河鐵索橋禹門口黃河鐵索橋
禹門口黃河公路橋
禹門口黃河公路橋禹門口黃河公路橋
禹門口黃河公路橋,包括懸索橋和雙曲拱橋各1座。1972年8月開工,1973年7月竣工。懸索橋飛跨黃河中孤島和山西岸之間;雙曲拱橋座落在河中孤島與陝西岸之間。兩橋均由交通部大橋工程局四處設計和施工。荷載汽—13,掛一60。懸索橋是單跨單鏈懸索結構,塔架間距144米,行車道寬7米,兩側人行道各寬1米,矢跨比為1:9,鋼塔架高17.93米,加勁桁支座間距140米,桁高3.5米,寬9.5米,鋼桁兩側各由19根吊桿吊於主索上(每根主索由27根中42鋼絲繩組成)。兩岸地錨採用鋼筋混凝土結構,索鞍、索夾、錨頭均用鑄鋼製造。兩岸橋台皆置於岩石上。單孔雙曲拱橋淨跨54米,兩側人行道各寬1米,矢跨比為1:10,全橋共設矩形變橋面鋼筋混凝土拱肋6條,拱頂厚度1.24米,拱腳厚度1.44米,橋面平坡。1974年5月9日起,交由渭南地區公路總段負責養護管理。
禹門口黃河鐵路橋
禹門口黃河鐵路橋禹門口黃河鐵路橋
禹門口黃河鐵路橋,它是下承式鋼桁簡支梁,單跨,該橋陝西側是連續十幾孔上承式預應力鋼筋混凝土簡支梁橋,平時黃河水流量較小時,該橋下面無水,該橋陝西端也有一隧道,較短。禹門口鐵路橋,建於1971年12月至1972年4月,總重量2100噸。在當時條件下,工程規模之大、技術難度之高和建造時間之短,為交通史上壯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