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禹州藥行商會
- 外文名:Jin medicine chamber of commerce
- 分類:分貨行和山貨行
- 時間:1916年
藥行,會館,
藥行
1、藥行
分貨行和山貨行有一定資本、場地、貨棧,從事代客買賣、包裝、託運業務。山貨行只從事根莖類粗藥業務。“同慎德”資金雄厚居行業之首,達30餘萬銀元,鬧市有鋪面,房設百餘間,駐行山西、江西、雲南等外省藥商12家。1916年,首席董事曹新貴兼禹縣商會會長。
規模較大的藥行名稱
和泰昌 恆 大 全勝德 瑞 豐 成 紀 乾新合
豫 興 信 昌 廣順合 永 興 德源昌 豫聖源
茂 豫 源 義聚合 永 昌 衛鈞恆 豫興隆
德 勝 永 豐 義興永 豫德昌 新 太 會元長
協太昌 宏 昌 瑞勝昌 振 昌 壽 康 正 興
永 茂等40餘家,資金為4萬元(銀元)左右;經營一 ,從中收取買賣雙方各打30%的佣金,每年農曆4月、8月、11月的20日分別為上期藥材買賣雙方資金結算時間,藥材價格隨行就市,“早晚價格不同,下一言為定。”成為買賣雙方不成為的規矩。各藥行敬“關公”,就是顯示經營中守信義。
2、藥棚
藥棚亦稱棚口或拆貨棚。從藥行、藥莊批量購進原材料,組織員工加工為飲片,銷售於各地中藥鋪。資金4萬銀元以下。大有生藥棚居禹藥棚之冠。民國初,白郎義軍攻陷禹州南大街,有“打下登封城,不抵禹州的洋貨棚”之嘆。
主要藥棚名稱
中 泰 義昌久 雙復興 華 新 同豐永 豫聖恆
東來升 同福太 法永興 同茂永 義豐永 福興長
大有生 天源昌 萬順德 福興德 太興隆 正義成
振太恆 金 記 同慶德 義 記 同德永 德太興
德興玉 義豐長 中和生 萬生隆 宏聖魁 元豐祥
聚太源 德興成 德太成 同德恆 豫興昌 永昌久
全勝永 豫信恆 同德祥 裕 民 德茂永 長興永
三義成 中和興 德義成 復興永 同春榮 和勝義
瑞 生 任福遠 同信成 信義永 可敬亭 三合永
中興永 永瑞昌 豫盛長 三德永 劉新懷 恆 昌
師保恆 二合堂 等66家;
3、藥莊
俗稱內字號,資本雄厚,在國內主要城市設有分號或莊客,依靠各地藥源互相調運購銷,有壟斷市場能力。恆春為禹州之首,流動資金達到42萬銀元。1948年達到50萬銀元。據禹州藥材行點“八大家”之首,在西安、寶雞、成都、天永、上海、廣州、西寧、湘潭等地設分號,東家是朱子鐸、朱河鎮、韓金玉掌柜朱子鐸、陳文理、馬哲甫、王北臣、王樹廉、賈應乾、王庚臣。1948年禹州解放籌資送人民政府。1949年籌資1億元(中州幣)支援解放軍渡江,受到人民政府的保護。
主要藥莊的名稱
恆 春 隆興福 復生元 清合堂 瑞興茂 松茂林
益興盛 怡和永 晉豫西 興 記 天 太 公 茂
德源永 李德旺 劉秋懷 益慶源 公 大 計17家
4、藥店、藥堂
制售各類膏、丹、丸、散、劑中成藥。頗負盛名的有楊永先眼藥店、福興公的“九天阿膠”,有任同仁、韓寶善等丸散店。乾隆年間藥店、藥堂達百餘家,均有一、兩種特效藥品。1947年尚有74家,1954年仍有64家,1956年併入公私合營製藥廠,繼轉為地方國營,今稱禹州市製藥廠。
主要店堂名錄
同春榮 榮德堂 萬元堂 金生堂 隆太恆 春林堂
興元堂 福壽堂 太盛堂 同春堂 趙隆太 天興堂
杏林春 同春堂 福元恆 萬春堂 惠福堂 天仁堂
天令堂 慶壽堂 中興堂 堤明堂 等22家
楊永先眼藥店始於清嘉慶年間,歷五代:楊永先--楊玉田--楊逢春--楊育汶--楊清林
楊永先年幼時遇方士傳眼藥方,因禹州春季西關騾馬大會解囊救災,受藥商推崇。嘉慶二十四年,在城內西大街設店,僅禹境有17家。後來,其兄弟分門經營,分老號、中記、湘記、和記等鋪,還有南陽、社旗等地分店,多屬楊氏配方,建國後整理為“保光清涼散”收進《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並批量生產。
會館
通常以行省駐某地購置房地產所建,以利本地人員聯繫、集會、互通信息,或生活互助。禹境會館不僅有行省會館,(因藥交會)也有低於省的商埠會館。以助本地藥商內部或市場上貿易活動的經濟往來。在古代等級林嚴的封建制度下,藥商利用各王朝對關羽的封號,興建廟宇,以求會館的建築品位與規模,次建藥王等神殿宇以廣其場地,再建經濟、生產、生活區而附之。進而彰耀經濟勢力,並利用神權約束經濟行為,提高本商幫誠實守信的知名度。
1、山西會館,占地38畝,嘉慶六年(1801年)始建。乾隆年間,晉籍藥商聯袂來此而建,因太穀人居多又稱太谷幫。廟宇二進院落,多系懸山大式。中心建築關帝殿居中,山牆外隔甬道配藥王、火神殿,形成橫十一間,縱十三間廊房,再為戲樓。僅中院即容千人活動。殿後至北城牆為義葬地,名澤及園。供晉、陝籍人病災死亡,暫厝。故亦稱山陝會館。當時,城內晉字、太字商號隨處可見。
2、懷幫會館。古懷慶府,即今河南武陟焦作以西地域。因盛產熟地、山藥、牛夕、菊花(亦稱四大懷藥)聞名全國。不僅藥質優良,又為大量常用藥。加之懷商經營有方,集巨資興建會館,原名覃懷會館,因建築用磚模印陽文“懷幫”,故又稱懷幫會館。現廟宇占地8畝。大殿面闊五間,配五間左右偏殿,戲樓三間左右前三麵包廈,全系歇山、懸山建築。營造工藝精細,同治十一年落成,高大巍峨,有“十三幫一大片,不抵懷幫一個殿”之稱,僅中院就能容500人活動。
3、十三幫會館,占地50畝,由廟宇為主,按花園格局營建。前為池塘、九龍壁,大門兩旁豎一對三斗鐵旗桿,門內為花園、戲樓、鼓樓、東西廂房,最上為關帝、藥王、火神三殿,地域開闊,竣工於同治十年。向東臨街跨間面闊五間,有自己的集會場所,古建築眾多而鱗次櫛比,戲樓場地容800名觀眾,附屬院落容各路藥商會聚。
4、江西會館。由江西籍藥商籌資於1920年邀請能工巧匠始建,1922年被軍閥據為營房而中斷,戲樓磚樓半途而廢,格局未形成,1934年被改為劇院,1961年由水利部占用,原主要建築因改、擴建而無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