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圖南聽松圖像》卷,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禹之鼎、王翬合繪,紙本,設色,縱30.8cm,橫133.3cm。
本幅繪李圖南肖像,卷首王翬隸書題:“聽松圖”。下鈐“耕煙散人”印。款署:“廣陵禹之鼎寫照。”下鈐“禹之鼎”、“慎齋”印2方。末款署:“歲次丁丑小春上浣為簡庵先生布景。耕煙散人王翬。”下鈐“石穀子”、“王翬之印”印2方。左下角鈐禹之鼎“必逢佳士亦寫真”印。前後隔水鈐有“頤壽堂印”、“觶齋”、“范陽郭氏珍藏書畫”等收藏印多方。
圖中人物出自禹之鼎手筆,山水補景為王翬所繪。山水清逸,玉樹臨風,湖山幽遠,李圖南坐於樹下石上,神態安詳寧靜。據圖上王翬題可知此圖創作於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畫中人面相清俊,年紀尚輕。禹之鼎在創作此幅肖像畫時年屆50歲,正是其創作高峰期。此圖主要以白描手法表現,只是在人物面部用極淡的色彩略加烘染,衣紋用筆流暢,較好地表現出絲織品的質感。王翬補繪山水筆墨松秀,揖讓有度,既突出了山水清逸之景,又將人物寄情山水的文人特質怡如其分地表現出來。圖中人物與王翬的水墨山水相配合,相得益彰,清逸之氣溢於畫卷。兩位大師之筆融於一圖,構成了一幅古代肖像畫的藝術精品。
本幅繪李圖南肖像,卷首王翬隸書題:“聽松圖”。下鈐“耕煙散人”印。款署:“廣陵禹之鼎寫照。”下鈐“禹之鼎”、“慎齋”印2方。末款署:“歲次丁丑小春上浣為簡庵先生布景。耕煙散人王翬。”下鈐“石穀子”、“王翬之印”印2方。左下角鈐禹之鼎“必逢佳士亦寫真”印。前後隔水鈐有“頤壽堂印”、“觶齋”、“范陽郭氏珍藏書畫”等收藏印多方。
圖中人物出自禹之鼎手筆,山水補景為王翬所繪。山水清逸,玉樹臨風,湖山幽遠,李圖南坐於樹下石上,神態安詳寧靜。據圖上王翬題可知此圖創作於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畫中人面相清俊,年紀尚輕。禹之鼎在創作此幅肖像畫時年屆50歲,正是其創作高峰期。此圖主要以白描手法表現,只是在人物面部用極淡的色彩略加烘染,衣紋用筆流暢,較好地表現出絲織品的質感。王翬補繪山水筆墨松秀,揖讓有度,既突出了山水清逸之景,又將人物寄情山水的文人特質怡如其分地表現出來。圖中人物與王翬的水墨山水相配合,相得益彰,清逸之氣溢於畫卷。兩位大師之筆融於一圖,構成了一幅古代肖像畫的藝術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