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運第三十二

禮運第三十二

禮運第三十二見《孔子家書》一書,見於第三十二篇。《孔子家語》又名《孔氏家語》,或簡稱《家語》,是一部記錄孔子及孔門弟子思想言行的著作。今傳本《孔子家語》共十卷四十四篇,魏王肅注,書後附有王肅序和《後序》。《後序》實際上分為兩部分,前半部分內容以孔安國語氣所寫,一般稱之為《孔安國序》,後半部分內容為安國以後人所寫,故稱之為《後孔安國序》,其中收有孔安國的孫子孔衍關於《家語》的《奏言》。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禮運第三十二
  • 創作年代:漢及後世
  • 作品出處:孔子家語
  • 文學體裁:語錄體
  • 作者:孔氏門人
作品原文,作品注釋,作品譯文,作品評析,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段落一
孔子為魯司寇①,與於蠟②。既賓事畢③,乃出遊於觀④之上,喟然而嘆言偃侍,曰:“夫子何嘆也?”孔子曰:“昔大道之行⑤,與三代之英⑥,吾未之逮⑦也,而有記焉。”
段落二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①。故人不獨親其親②,不獨子其子③。使老有所終④,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⑤,不必為己⑥。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⑦。”
段落三
“今大道既隱①,天下為家②,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則為己,力則為人。大人世及以為常③,城郭溝池以為固。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而選④,未有不謹於禮⑤。禮之所興,與天地並。如有不由禮而在位者,則以為殃⑥。”
段落四
言偃復問曰:“如此乎,禮之急①也。”
孔子曰:“夫禮,先王所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列其鬼神②,達於喪、祭、鄉射、冠、婚、朝聘。故聖人以禮示之,則天下國家可得以禮正矣。”
言偃曰:“今之在位,莫知由禮,何也?”
孔子曰:“嗚呼哀哉!我觀周道,幽厲傷也③。吾舍魯何適?夫魯之郊及禘皆非禮④,周公其已衰矣⑤。杞之郊也禹⑥,宋之郊也契⑦,是天子之事守⑧也。天子以杞、宋二王之後周公攝政致太平,而與天子同是禮也。諸侯祭社稷宗廟,上下皆奉其典,而祝嘏⑨莫敢易其常法,是謂大嘉。”

作品注釋

段落一
①司寇:官名。掌刑獄糾察等事。
②與於蠟(zhà):參與蜡祭。周代於十二月合祭百神,叫蠟。
③既:已經。賓:陪祭者。畢:完畢。舊註:“畢賓客之事也。”
④觀:宮門外閥。舊註:“觀,宮外門闕,《周禮》所謂象魏也。”
大道之行:此指三皇五帝時,大道通行。大道指上古五帝所遵循的社會準則。
⑥三代:指禹、湯、文武時代。英:英才。
⑦未之逮:沒趕上。
段落二
講信修睦:講求信用,和人們和睦相處。
②不獨親其親:不只是敬奉自己的父母。
③不獨子其子:不只是疼愛自己的子女。
④終:指安享天年。
⑤力惡其不出於身:惡:唯恐,恐怕。舊註:“言力惡其不出於身,不以為德惠也。”
⑥為人:《禮記·禮運》作“為己”。
⑦大同:儒家的理想社會。
段落三
①既隱:已經隱沒衰微。
天下為家:天下成為一家一姓的天下。
③大人:指天子諸侯。世及:世代相傳。
④由此而選:選:選拔。舊註:“言用禮義為之選也。”
⑤謹於禮:謹慎地遵守禮法。
⑥殃:災禍。
段落四
①急:急需,緊要。
②列其鬼神:參驗於鬼神。
③幽厲:指周幽王、周厲王,二人均是昏庸殘暴之君。傷:敗壞,損壞。舊註:“幽厲二王者,皆傷周道也。”
④郊:在郊外祭天。禘:天子諸侯的宗廟五年祭祀一次稱禘。非禮:不合乎周禮
⑤周公其已衰矣:指周公定的禮已經衰微。因周公封於魯,故云。舊註:“子孫不能行其禮義。”
⑥杞之郊也禹:杞國的郊祭是祭祀禹。
⑦契:傳說中宋的始祖,帝嚳之子,母為簡狄。
⑧守:保留。
祝嘏(gǔ):祭祀時致祝禱之辭和傳達神言的執事人

作品譯文

孔子擔任魯國司寇時,曾參與蜡祭。賓客走了以後,他出來到樓台上觀覽,感慨地嘆了口氣。言偃跟隨在孔子身邊,問道:“老師為什麼嘆氣呢?”孔子說:“從前大道通行的時代,及夏商周三代精英當政的時代,我都沒有趕上,而有些文字記載還可以看到。”
“大道通行的時代,天下為大家所公有,選舉賢能的人,講求誠信,致力友愛。所以人們不只敬愛自己的雙親,不只疼愛自己的子女。社會上的老人都能安度終生,壯年人都能發揮自己的才能,鰥夫寡婦、孤兒和殘疾人都能得到供養。人們厭惡把財物浪費不用,但不必要收藏到自己家裡;人們擔心自己的智力體力不能得到發揮,但不是為了個人的利益。因此奸詐陰謀的事不會發生,盜竊財物擾亂社會的事情不會出現。所以家裡的大門不必緊鎖,這就叫做大同世界。”
“如今大道已經衰微,天下為一個家族所私有,人們只敬愛自己的雙親,只疼愛自己的子女。財物想據為己有,出力也是為了自己。天子諸侯把財物和權位世代相傳已成常事,建築城郭溝池作為防禦工事。夏禹、商湯文王、武王、成王、周公就是這個時代產生的,他們之中沒有一人不依禮行事的。禮制的興起,與天地並存。如有不遵循禮制而當權在位的,民眾把他視為禍殃。”
言偃又問:“這樣的話,禮就是很緊迫的了?”
孔子說:“禮是先代聖王用以順承自然之道來治理人情的。它參驗於鬼神,貫徹在祭、喪、鄉射、冠、婚、朝聘等禮儀上。因此聖人就用禮來昭示天道人情,這樣國家才能治理好。”
言偃又問:“現在在位當權的人沒有知道遵循禮制的,為什麼呢?”
孔子說:“唉,可悲呀!我考察周代的制度,自從幽王、厲王起就敗壞了。我捨棄魯國又能到哪裡去考察呢?可是魯國的郊、禘之祭已不合乎周禮,周公定的禮看來已經衰微了。杞人郊祭是祭禹,宋人郊祭是祭契,這是天子的職守。也因為他們是夏、商的後裔。周公代理執政而使天下太平,所以用與天子同樣的禮儀。至於諸侯祭祀社稷和祖先,上下的人都奉守同樣的典章制度,祝嘏不敢更改原有的禮制,這叫做大嘉。”

作品評析

《禮運》原為《禮記》中的一篇,主要論述禮義的本原和禮制的演變。孔子首先讚揚了五帝三皇的“大同”世界,認為那是人類歷史上最完美的時期。那時大道行於世,天下人皆知為公,人們推選賢能的人治理國家,講究信用,和睦相處。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奸謀不興,盜竊亂賊不作,稱之為大同。到了夏、商、周三代,社會由“大同”進入“小康”,社會財富成為私家之物,國家政權也為一家所有,父死子繼,因此詐謀和戰亂不斷。而此時的夏禹、商湯、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周公以禮治理亂世,使天下復安,他們是小康時代最傑出的人物。到周幽王、周厲王時禮制衰微。孔子根據這種情況,論述了禮的重要、禮的起源,以及祭祀、死喪等各種禮節,以正君身,以治理社會。“大同小康”的學說對後世發生過相當重要的影響,創建“大同”世界成為人們美好的社會理想。

作者簡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農曆八月廿七)-公元前479年4月11日(農曆二月十一)),子姓, 孔氏,名丘,字仲尼,漢族魯國陬邑(今中國山東省曲阜市南辛鎮)人,祖上為宋國(今河南商丘)貴族。中國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創始人。孔子集華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時已被譽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並且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 至聖先師、萬世師表。孔子和儒家思想對中國和朝鮮半島日本越南等地區有深遠的影響,這些地區又被稱為儒家文化圈。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