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記質疑》是2018年9月1日朝華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清] 郭嵩燾 。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禮記質疑
- 作者:[清] 郭嵩燾
- 出版社:朝華出版社
- ISBN:9787505443358
《禮記質疑》是2018年9月1日朝華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清] 郭嵩燾 。
《禮記質疑》是2018年9月1日朝華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清] 郭嵩燾 。內容簡介《禮記質疑(套裝上中下冊)/清末民初文獻叢刊》為《清末民初文獻叢刊》中的一冊,系郭嵩燾著。據清光緒十六年思賢講舍刊本影印。凡四十九卷...
《〈禮記〉版本研究》是2018年11月中華書局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王鍔。內容簡介 《禮記》作為一部重要的儒家經典著作,自成書以來,在中國經學、禮學和文獻學研究領域具有重要的地位與影響力。自唐開成石經以來至清代,經書版本流傳極為複雜,本書涉及由宋至清《禮記》重要版本十餘種,基本上涵蓋了《禮記》流傳過程中...
任廣東巡撫,同治五年(1866)罷官回籍,在長沙城南書院及思賢講舍講學。光緒元年(1875),詔命以禮部左侍郎出使英國欽差大臣,次年抵達英國,作為中國首任駐外使節。光緒四年(1878),又兼任出使法國欽差大臣。郭嵩燾一生著述頗多,主要有《養知書屋遺集》《史記札記》《禮記質疑》《中庸質疑》《使西記程》等。
《禮記》,原有《大戴禮記》與《小戴禮記》,《大戴禮記》稱《大戴禮》。《小戴禮記》即常謂之《禮記》,據傳為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學生們所作,西漢戴聖所編。《漢書》:“《記》百三十一篇,七十子後學所記。”共四十九篇。書中記述個人修身、教育、教學之法、學制、政治、以教化政、大同社會、禮制與刑...
《禮記·曲禮》是《禮記》中的一篇文章。《禮記》是戰國至秦漢年間儒家學者解釋說明經書《儀禮》的文章選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資料彙編。《禮記》的作者不止一人,寫作時間也有先有後,其中多數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學生們的作品,還兼收先秦的其它典籍。文章原文 曲禮曰:毋不敬,儼若思,安定辭,安民哉...
《曲禮》是《禮記》的一部分內容,為古代文學作品。《曲禮》是指具體細小的禮儀規範。曲為細小的雜事。《禮記》是成書於西漢時期一部重要的中國典章制度作品。曲禮上第一 1、〔曲禮曰:“毋不敬,嚴若思,安定辭,安民哉。〕君子沒有不恭敬、不嚴肅的形象,這種形象就像在思考一樣。說話有條理,抑揚頓挫,節奏...
《禮記·內則》為《禮記》的第12篇。《禮記·內則》等篇可以作為反映周代歷史的文獻資料來研究周代的婦女地位。對商周婦女地位的比較可以說明,從周代開始,婦女地位開始發生較大的變化。《禮記》《禮記》是我國最古老的儒家十三經之一,為孔子弟子及後來學者所記。秦始皇“焚書坑儒”後散佚。“漢武帝末,魯共王環...
郭嵩燾,字伯琛,號筠仙,晚號玉池老人,室名養知書屋,學者稱其養知先生,道光丁未進士,官兵部左侍郎,晚年主講城南書院和思賢講社,著作有《養知書屋詩文集》、《禮記質疑》、《大學質疑》、《中庸質疑》等。郭昆燾,名先梓,字仲毅,號意城,晚號樗叟。道光甲辰科舉人,官內閣中書,累晉四品京堂,以子...
嵩燾於諸經,著有《禮記質疑》四十九卷、《大學質疑》一卷、《中庸質疑》二卷,《周易釋例》四卷、《毛詩餘義》二卷。在《大學質疑》中,他對“致知”、“誠意”進行闡釋,認為,“知止”之“知”即“致知”之知。《大學》工夫歸重誠意,但非致知則誠意或疏於偏而不足以盡道。故“《大學》開端說個知止...
郭嵩燾一生著述頗多,主要有《養知書屋遺集》《史記札記》《禮記質疑》《中庸質疑》《使西紀程》《郭侍郎奏疏》《養知書屋文集》《郭嵩燾日記》等,對後人影響極大。詩作 《挽曾國藩》《戲書小像》《鹹豐九年獻縣旅邸題壁》《同治五年端午》《悼亡兒剛基》《思念亡友劉蓉》《光緒十四年三月十日夜賦詩》《光緒...
《經學五書》是2012年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萬斯大。編輯推薦 經學研究是中國傳統文化復興的根基,萬斯大的《經學五書》取諸家之說,絕意進取,窮其旨要,是我們今人認知經學所必讀之物。《經學五書》包括《學禮質疑》二卷、《禮記偶箋》三卷、《儀禮商》二卷、《周官辨非》一卷、《學春秋隨筆》...
郭嵩燾《禮記質疑》四十九卷 孫詰讓《周官正義》八十六卷 彝器刻辭流傳概述 周易雜說 周易古注兼義 父親撰作《武威出土(禮漢簡)考辨》的前前後後 略論《薊闈文存》的學術成就 ——為紀念沈鳳笙文倬先生逝世一周年而作 沈鳳笙先生經學的兩個範例 在沈鳳笙先生追思會上的講話 作者簡介 彭林,1949年生於江蘇...
清初萬斯大的經學著作。《經學五書》包括《學禮質疑》、《禮記偶箋》、《儀禮商》、《周官辨非》、《學春秋隨筆》5種。全稱《萬氏經學五書》,有辨志堂刊本。作者博通經史,尤精於《三禮》及《春秋》,說禮諸書,融會舊說,多正前人之失,時立新義,為禮學家所推重。《學禮質疑》2卷,考“古歷分至不系...
郭嵩濤《禮記質疑》:“律呂蓋原於黃帝之世,故樂肇於黃帝。”黃帝又令榮將鑄造了樂鐘。《呂氏春秋·古樂》:“黃帝又命伶倫與榮將鑄十二鐘,以和五音,以施《英》《韶》,以仲春之月,乙卯之日,日在奎,始奏之,命之曰《鹹池》。”元結《補樂歌十首·鹹池》:“元化油油兮,孰知其然。至德汩汩兮,順...
這個時期人們不重視儒學,獨“三禮”是個例外,尤其是《禮記》中的《喪服禮》。這是因為這個時期,國家採用九品中正的方法選拔官員,品評一個人首先要看門第。由此門第就特別重要,門第重要,嫡庶也就重要了,分別嫡庶的重要體現就是喪服制度,所以人們也就愛討論這門學問。以至於聚談的時候,有些題目也是從《禮記》...
光緒元年以兵部左侍郎任駐英公使,兼使法國,在外力求了解外情。奉使三年,以病辭歸。主講城南書院。力主辦鐵路,開礦務,整頓內務。對外交涉,能援國際公法,與外人據理直爭,而不尚意氣。時人不明外情,多指為媚外。有《禮記質疑》、《養知書屋集》及日記、奏疏等。日記多載國外見聞,尤足 珍貴。
西周音樂狀況研究,傳統上依託的主要傳世文獻是所謂“三禮”,即《周禮》《儀禮》和《禮記》,尤其是《周禮》,即《史記·周本紀》中記載的“《周官》”。但這些文獻的可靠性往往因為秦漢儒生的篡改甚至偽造而飽受質疑。與此相比,《尚書》《逸周書》《詩經》《左傳》《國語》中涉及西周的內容,具有更高的可信性,...
”不過許多人不認可這種觀點,他們認為周太史儋後於孔子一百餘年,與《禮記》等諸多典籍所記載的孔子入周問禮於老子不合,二則,據《史記》記載,他曾經西入秦會見秦獻公。但至於見秦獻公的年份,司馬遷也沒弄很清楚,他在《老子列傳》中認為是孔子去世後129年,也即公元前350年。但在《周本紀》中又說是周烈...
《漢書·藝文志》有“子思二十三篇”,子思所作二十三篇均亡佚,僅《中庸》一篇,因收入《禮記》而傳世。司馬遷在《史記·孔子世家》里又說,子思嘗困於宋,“作《中庸》”,但《中庸》是否確係子思所作,或者是否確係子思一人所作,也還是受到了一定的質疑,或以為其中有“載華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淺”以及...
知恥者近乎勇 知恥者近乎勇是《禮記.中庸》中的一段文字。知恥者近乎勇—《禮記.中庸》註:乎:介詞,相當於“於”。知道羞恥的人,也就近於勇敢了。
三禮,一指祭祀天、地、宗廟之禮;二指《儀禮》《周禮》《禮記》儒家經典。古代中國禮樂文化的理論形態,是對禮法、禮義作了最權威的記載和解釋,對歷代禮制的影響最為深遠。三禮者,《周禮》《儀禮》《禮記》是也。昔人謂《周禮》《儀禮》系周公所作,《禮記》則系漢戴德(人稱大戴)、戴聖(人稱小戴)叔侄...
因功授編修,歷任廣東巡撫、兵部侍郎等,後任命為欽差大臣出使英國,成為中國任駐外使節。出國考察期間曾細緻考究西方的政治、經濟、文化等現狀,成為當時通過外交形式了解西方世界的先驅者。著作有《禮記質疑》《郭嵩燾日記》《郭侍郎奏疏》《養知書屋文集》《大學中庸質疑》《周易釋例》《綏邊徵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