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興街11、13、15號民居位於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區東皋大街禮興街11、13、15號,是廣州市第一批歷史建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禮興街11,13,15號民居
- 地理位置: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區東皋大街禮興街11、13、15號
- 保護級別:廣州市第一批歷史建築
禮興街11、13、15號民居位於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區東皋大街禮興街11、13、15號,是廣州市第一批歷史建築。
禮興街11、13、15號民居位於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區東皋大街禮興街11、13、15號,是廣州市第一批歷史建築。...
禮興街10號民居 禮興街10號民居位於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區東皋大道禮興街10號,是廣州市第一批歷史建築。
潮州老城古民居建築群,位於廣東省潮州市湘橋區太平路、中山路、上西平路、北馬路、義安路,共有十四座古民居,分別為明代、清代與民國時期的建築遺存,也是潮州民居建築的典型。潮州老城古民居建築群由辜厝巷林宅、德里舊家、紅欄桿、辜厝巷王宅、鄭厝巷蔡宅、甲第巷外翰第、甲第巷大夫第、興寧巷大夫第、東府埕...
位於福建上杭縣廬豐的麻子壩圍龍屋,是一座九廳十八井式客家民居,建於清乾隆年間,迄今已有200餘年的歷史。客家民系,根在中原,中原漢民族文化的核心是“禮”。先民雖然遠離故土,但堅守中原禮制文化,表現在客家聚居建築遵循等級秩序、主從尊卑的構圖法則。一座土樓里可以住下整個家族的幾十戶人家,幾百口人。土樓...
08 真武場吳氏民居 江津區 09 龍駒鎮向東村譚氏大院 萬州區 10 石家鄉九龍村王氏大院 石柱縣 11 陝西路115號 渝中區 12 龍潭鎮吳家大院 酉陽縣 13 黃桷坪鐘家大院 沙坪壩區 14 楊森公館 萬州區 15 楓木鄉昌平村陳氏民居 石柱縣 16 善果巷35號 渝中區 17 土灣二層岩戴團長民居 沙坪壩區 18 周家灣孫家院...
該故居坐南朝北,為典型清代蘭州民居。1921年,吳可讀族人出售此宅,由皋蘭縣興文社贖回,補修後歸興文八社財產管理處經營。故居大門高深,門額雙鉤鐫刻“吳柳堂先生故宅”7個隸體大字,下款鐫“民國十年歲次辛酉,皋蘭興文社贖回”,均為劉爾手筆。天井呈長方形,上房及東西廂房窗大門小,正面均為木板裝修,至二十...
民居 達斡爾族的傳統住房多以松木或樺木棟樑為房架,土坯或土垡為牆,里外抹幾道黃泥,頂苫房草,二間、三間、五間不等。二間房以西屋為臥室,東屋為廚房;三間或五間的以中間一間為廚房,兩邊的為居室。房子一般都坐北朝南,注重採光,窗戶多是達斡爾族房屋的一大特點。居室的南、北、西三面或南、東、...
祠堂前有小陽埕,陽埕前側為許氏臨街(西馬路)民居,西側為許氏明經第(坐西朝東,建於清代後期),東側為庶祖祠和明經第開闊進出口。祠堂門匾陽刻“許氏庶祖祠”5個行書大字,據說是許國佐親自題寫。祠內建築古樸素雅,東西廂廊外牆各開一圓形“子孫門”與火巷相通,後堂寬敞,正座設有女祠主牌位,堂匾失考...
鑊耳屋是嶺南傳統民居的代表,在佛山丹灶西城村六條古老巷子裡,藏著連片清朝鑊耳屋古建築群。這些具有代表性的古建築,是丹灶新農村規劃中重點突出的一部分。昨日,記者來到這片古建築最密集的地區——西城村六巷街,一睹其風采。徜徉六巷 細品“鑊耳”晨光初現,徜徉在西城這條小村里,映入眼帘的,是清一色的...
長沙世界之窗位於湖南省長沙市開福區三一大道485號,占地40萬平方米,是一座集世界奇觀、歷史遺蹟、古今名勝以及世界民居、民俗風情、世界歌舞藝術表演、大型機械遊樂於一體的綜合性主題公園。長沙世界之窗始建於1995年,是由湖南電廣傳媒股份有限公司、深圳華僑城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和香港中旅集團共同投資興建的大型文化主題...
培田村古建築群位於福建省連城縣宣和鄉培田村,是採用中軸對稱布局,廳與庭院結合的大型民居建築,占地面積達7.9萬平方米。培田村古建築群大體由6座學堂、兩座書院、三庵、兩廟、兩碑坊等古代文化宗教建築和20座古祠、30餘幢民居,以及一條千米古街、5條巷道、兩條貫穿村落的水圳組成。培田村古建築群是明清時期...
“西渠情韻”:村西清渠,界分中西村,石岸高頭樹,板凳情人街。“鐘樓清暉”:石橋頭頂、下崩涵分別建有兩座碉樓,其樓高約20米,兩者相隔約300米,清末、民國時曾作警哨用,建國後改為廣播塔,90年代中期後始荒廢。現塔頂已成為候鳥栖息地,於此登高望遠可俯瞰本村雄偉寬廣的潮汕民居。“北院惠風”:天忠...
銀錠橋胡同和南、北官房胡同,大、小金絲胡同等。胡同內的四合院平房民居保存較好的有西四北三條11號、19號四合院,西四北六條23號四合院等。另外,一些寺廟如廣化寺、火德真君廟、白雲觀、關岳廟、昭顯廟,清代王府如醇親王府、恭王府、慶王府、鄭親王府、禮親王府、儀親王府、克勤郡王府等,也都在胡同內。
官渡古鎮內匯聚了唐、宋、元、明、清時期的“五山”“六寺”“七閣”“八廟”等多處景觀,以及上百間保存完好的“一顆印式”民居。古時有“小雲南”之稱,有國家級、省級、市級與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0餘處,文物古蹟30餘處,其中尤以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金剛塔”最為著名。2004年,官渡古鎮被評為“...
村內大街兩側分布有傳統的農家院落,這此院落的建築風格為冀南平原民居,以正房樓式、東西配房平頂式建築,在入宅口建有門樓,較好的院落有內宅門樓,根據各自家族的經濟情況,修建的質量也不盡相同,大戶人家以磚雕門樓,配以正房大量的木雕裝飾,內飾裝修有花欞隔扇,崔路古村落現保存較好的近六十多座,以村東的...
明隆慶元年(1567年)穆斯林在寺內西北角增建一間小禮拜殿,泉州太守萬靈湖題匾曰“明善堂”,在眾多的伊斯蘭風格的建築中別具一格,是磚木結構的閩南古民居特色的小三間建築形式。初為伊瑪目(阿訇)居住生活區,並設有廳堂接待賓客和商討教務與登殿禮拜前後休息場所。由於萬曆年間地震,古禮拜大殿塌毀後無法復建,...
漫步在三華里長的歷史文化街上,觀賞錯落有致的古建築群,瀏覽古香古色的正定老字號鋪面,品嘗各類地方風味小吃,選購琳琅滿目的古玩字畫、古董玩器和旅遊紀念品,登上新落成的長樂門,舉目遠眺,蜿蜒曲折的古城牆環抱著眾多古塔名剎和鱗次櫛比的古建民居。街兩旁還間或排列著一些民俗雕像,有充滿的童趣的老鷹捉小雞,...
皖西博物館新館坐落於六安市政務新區市行政中心東側,規劃總用地面積2.7萬㎡,地上3層,地下1層,總建築面積1.2萬㎡。建築設計獨特、結構新穎,以三層主殿為中心,南面為兩層東、西耳房,背面為凹字型兩層後樓。形體採用宮廷加庭院式布局,以漢代建築的演化結合傳統徽派民居院落空間,整體體現漢代建築風格。皖西...
民居風俗 俗好潔,街衢均砌以石,時時掃滌。民居多架木為之,開四面窗,鋪地以板,上加莞席,不設几案,客至席坐,圍小爐瀹茗,以紙卷淡巴菰相餉。室雖小,必留隙地栽花種竹,引水養魚,間以山石點綴之,頗有幽趣。男女均寬衣博袖,足躡木屐。頃改西制,在上者氈服革履,民不盡從也。其女子已嫁,必眉...
[138]州內有一個香巴拉文化博物館,位於甘孜藏族自治州稻城縣亞丁村,地處海拔3900米處,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文化博物館,博物館以稻城特有“黑藏房”藏式民居風格打造,模擬了“吉祥八寶”之一的白海螺形態為整體造型,共分3層,總高度17.4米,總建築面積2994.6平方米,館內第二、三層展示廳內有香巴拉文物、書籍、繪畫作品...
當年的山民們就地取材,用自己的勤勞的雙手,建造了獨具長白山特色的木屋式民居,在原始森林中形成一道獨特而具有生機的風景線。劉建封率踏查隊在此整休了幾日,寫下“門對大江西,山高月影低。蒼茫雲樹里,逖聽鹿鳴弭”的古風詩篇,描繪了錦江村夜幕低垂、樹海蒼茫,幽谷鹿鳴的自然景象。如今的漫江鎮隨著時代的...
大蘆村民俗風情旅遊區位於靈山縣城以東8千米處,素以其規模恢宏的古民居建築群、流傳數百年楹聯文化及其土特產三月紅荔枝、大蘆椪柑而享譽四方。龍武鳴珂荔香生態觀光旅遊區位於靈山縣城以西10千米處,主要由龍武農場和龍武莊建築群組成。石甌山旅遊景區——融風景、避暑、品茶於一體,石甌山海拔498米,山間雲霧繚繞,...
元 宵 即農曆正月十五日,又稱上元節,仍屬廣義上的“過年”範疇。是日,城鄉居民早餐或晚餐多吃“元宵”(即湯圓),以示春節圓滿結束。民諺云:“吃了元宵粑,各人做莊稼”。入夜,城區街道華燈四起,民居廳堂、臥室、廚房、衛生間皆掌燈,通宵不滅。傳統習慣整個春節晚間興玩燈,元宵夜最盛,故又稱燈節。是...
20世紀30年代,中山街、中華街、輔庭路等是梅城熱鬧的街道,“中華街又叫米市巷,油米豆等糧食在這裡批發銷售,還有很多的進口商品店,逢年過節街道上都是人。”那裡有各具特色的古民居,民居里有說不完道不盡的傳說故事,在那裡還有曾經繁華喧囂的騎樓,騎樓里承載了許多老梅城的青春回憶。除了文化名人的故居外,...
江西會館位於洛帶鎮江西館街,原名“萬壽宮”,座北向南,建築面積2200平方米,由江西籍客家人於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捐資興建,供奉贛南鄉賢神祗“許真君”,為清代填川江西人聯絡據點。江西會館為四合院布局,主體建築由大戲台、民居府、牌坊、前中後三殿及一個小戲台構成。江西會館在整體布局和建築美學方面都頗有...
海拔1428米,屬於中、低河谷地貌,年平均氣溫15.6—18.2℃,水源豐富,土地肥沃,交通便利,區位優勢明顯。居住著漢、壯、苗、彝、仡佬5個民族,共116戶474人,其中壯族423人,占總人口的89.2%,大多屬儂支系,是典型的壯族世居的寨子。新寨村傳統文化積澱保存較為完好,在語言、宗教、民居、服飾、歌舞、飲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