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票

禮票

禮票又稱禮券、禮帖。它是社會禮俗的產物。在社會交往中,送禮是人生常事,禮票代表一種禮物,用以表示一種敬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禮票
  • 外文名:Lipiao
禮票的種類,票面設計,商業流通,歷史發展,歷史意義,

禮票的種類

禮票的種類繁多,從存世的清朝光緒至民國時期的禮票看,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種:(一)喜禮類:有喜燭票、喜酒票等;(二)壽禮類:有壽燭、壽麵、壽桃、燕果席等票;(三)節日禮類:有各種名茶酒、糕點等票;(四)喪禮類:有祭香、紙錁、銀錠等票。

票面設計

票面顏色、裝潢完全按照禮俗之需要,凡屬喜壽吉慶的禮票,均用大紅紙印製,四周框線印有“八寶”、花卉、回紋、雙龍、八卦等圖案。屬於喪葬類的禮票,則用黃色或藕荷色紙。每張禮票正中印(或墨書)一行醒目的大字,如“憑帖取壽麵五觔”、“憑帖取壽桃壹百個”等禮品名稱。上印店名,旁印店址、編號、開票年月日以及禮品的重量、數量、價格、標記等。禮票背面蓋有各種戳記。禮票規格大同小異,尺寸大多縱25厘米、橫11.5厘米,便於攜帶。

商業流通

清季,許多老字號在經營上各有特色,很講究信譽,很多顧客慕名而至。各行各業在商業競爭中,不斷改進經營手段,以便招徠更多的顧客,銷售禮票就是採取的手段之一。各字號均自行印製發售,顧客憑票(帖或稱券)可以取到所需禮品。

歷史發展

光緒七年,“福壽堂”飯莊(坐落在東安門外金魚胡同)銷售的禮票,每張時價一百吊,憑票可取“燕果席一桌”。
光緒二十一年,“同和堂”飯莊(報子街東口內)銷售的禮票,每張價銀叄兩整,“憑帖取果席各一桌”。
光緒二十五年,“泰亨號”酒店(前門外興隆街中間路北)禮票每張“憑票發料半酒壹壇”。“萬盛魁”香燭店(崇文門內羊市路東)每張燭票可取“喜燭壹對”,註明“壹斤壹對”。
光緒二十八年,“文魁齋”南紙店(地安門外大街路東)的禮票,每張“憑帖取紙錁貳簍”。“同慶齋”回回糕點鋪(開設在正陽門外鮮魚口內)禮票一張“憑帖取大八件四斤”。
光緒二十九年,“聚寶齋”糕點鋪(興隆街中間)的禮票“憑帖取翻毛月餅伍觔”。“永順齋”面鋪(前門外)的禮票,每張“憑帖取壽桃壹百個”,時價每個四十文。
宣統三年(1911)“吳長泰號”茶莊(鮮魚口內)的禮票“憑帖取四十兩雨前壹百包”。
民國年間的禮票印製與裝潢上更為講究,有些禮票裝在紅色封袋內。“稻香春”茶食店發售的禮票有五元、十元、二十元一張,而且禮票背面註明取什麼貨都可以。其後還出現了禮物公司。
民國二十一年(1933)“惠通禮物公司”(西長安街102號)發售的價洋貳圓的禮券“可換取本公司價值相當之物品”。並規定“只準取貨,概不兌錢”。由於物價的不斷上漲,各字號便採取“取貨時隨賣價折取”的辦法,在禮票背面蓋上“俱隨時價”的戳記。禮票銷售量越大,獲取利潤也就越多,因為禮票長期輾轉於顧客手中,無形中等於吸取了大批無息存款,禮票成為無價證券。
禮票在市面上廣泛流行之後,出現了不少弊病。禮票不僅可以買賣,也可以轉讓,甚至造假。過去,禮尚往來頗為講究,應酬之事頻繁,往往一張禮票輾轉相送,受禮者在禮票背面記下賀者門牌號碼、姓氏,有的多至七、八個姓氏。一些受禮者手中積攢了大量禮票,想用票折錢,也有想換取別物者,也還有乘機製造假票的情況。從存世的禮票上可以見到有“留神假票”、“不折錢、不改票,不換別物”的戳記。俗語云:“買者不如賣者精”,銷售禮票的各字號自有對策,一方面在禮票上註明種種限制,如“諸親友一概不換票”、“不折不扣,自取不送”、“不改票,不支錢”、“取酒自代酒瓶,折貨按柒扣”等等。另方面,在顧客持禮票取貨時,並沒有按照對價付給,往往少給貨物或抬高物價,使顧客受到一定損失。到民國時期,禮票均要上稅,票面粘有“中華民國印花稅票”一張,面值壹分。

歷史意義

禮票,印刷精緻,言簡意明,富有民族特色,流行廣泛,一定程度上活躍了市場經濟,反映了舊時北京的風貌,是研究北京民俗的珍貴資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