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禮性運動
- 表現1:送禮的碼子越來越大
- 表現2:送禮的動機則越來越可疑
- 表現3:送禮越來越成為腐敗的代名詞
現狀,表現,問題,禮的本質,變質,根本原因,解決途徑,
現狀
眼下正值年關,國人的“禮性”行動正在規模空前地展開。送禮正如當前的春運一樣,算是一項全民總動員的盛舉了。晚輩要給長輩送禮,孩子(家長)要給教師送禮,企業要給關聯單位關鍵人物送禮,方方面面要給官員送禮,同在官場,下級更是挖空心思忙著給上級送禮。政府及相關部門呢,大約也沒有閒著,正在本地、異地大肆舉行各類答謝宴會、聯誼活動,大量派發禮品禮金。一片送禮的折騰景觀,使年關更為忙碌、更為緊張、也更為混亂。正常的生產經營、正經的公共服務可以為之暫歇,一切的活動安排圍繞著送禮這箇中心展開。有興趣者不妨調查一下年關的私務、公務活動,恐怕正好印證了所謂“天下熙熙皆為禮來,天下攘攘皆為禮往”。
《禮記》有謂:“夫禮者,自卑而尊人”,“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其中所體現的禮節儀式、交際原理、社會秩序、和諧文化,應該說不無可取之處。作為中國人,本著取其精粹去其糟粕的精神學習之、運用之、實踐之,對於提升道德修養,潤滑人際關係,豐富人生旅程,減少成長遺憾當是大有裨益的。至少從知恩圖報的意義上講,並非一概反對送禮,但是,對於由愈演愈烈的送禮之風所成就的“送禮中國”,大家卻不能不備感糾結。
“禮道”,恐怕起古代之禮學大家於地下,也只有目瞪口呆的份兒了。
表現
二是送禮的動機則越來越可疑 君子淡以親,小人甘以絕,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這曾經是吾國作為禮儀之邦禮的精華所在。但是,如今送禮的大多並非發自內心,更多的是有所求而送,有所利而禮,其間的情狀真箇是,說不盡的鑽營之術、諛媚之態。純潔人際關係的芳馨,已被以“禮”取人的惡臭所污染。
三是送禮越來越成為腐敗的代名詞 送禮的錢袋,已經大步跨越了公民私人的腰包,而企業的公關費用、政府的招待開支之類正大唱其主角。不僅使市場秩序、官場清儀之類大受衝擊,而且正在成為腐敗的淵藪。最具諷刺意義的是,不論有關方面出台多少規定,也不論腐敗的典型案例中有多么深刻的警示教訓,都擋不住送禮者的腳步,更擋不住袞袞諸公們的收禮欲望。 送禮成風,不僅大大有違建立文明國家之祖訓,也與公平公正的現代社會之訴求背道而馳。對此項盛事的觀察,得出的結論只能是:“送禮中國”越紅火,理性社會越遙遠。
問題
“禮”逐漸失去了它的精神性,變得更加物質,無論是送禮者還是受禮者,他們看到的更多是“利”。
年終歲尾,送禮大軍再一次出征起航,送親戚、送朋友,送領導、送客戶……
不少網友在網上哀嘆,過年到底送什麼?與此同時,各類商家也挖空心思地推出各種禮品,千奇百怪、價值不菲的禮品再一次被人們所關注。
針對當下的“送禮熱”,中國社科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李河說:“在當今社會,禮正在變質,甚至變態,當禮和利益掛鈎之後,它就變成了一種考驗,送禮的方式、送禮的名目,送禮的輕重,都在考驗著人們的智商和財力,節日逐漸成為人們的一種負擔。”如何改變這一現狀,這值得我們去思考。
禮的本質
禮是精神的傳達
送禮,本是中國的傳統,甚至是整個東方世界的傳統。中國人說“有禮儀之大,謂之夏”,禮從何來?李河說:“從根本上來講,禮節最早從宗教和祭祀而來,它是儀式化的一部分”。
如今,宗教和祭祀的意義逐漸變淡,世俗化的一面成為了主流,更多的普通人,又應該怎么樣去看待禮?李河說:“其實禮節從來都是不分開的。禮是一種符號,它是人對內心的直接訴求,是親朋好友之間的一種心靈的溝通,是傳達感情,溝通情誼的渠道。節,應該有兩個意思,節日、節制。節日在現在大多已變成吃喝玩樂的機會,其實不然,節日不光是吃飽肚子,不光是休閒,還應該有精神上的放鬆,讓人能夠有機會給感情增添一點內容”。
變質
送禮成了花錢大賽
禮,從來都是中國文化,乃至東方文化中最重要的內容之一,孔子教人六藝,禮居其首,可見禮的重要。然而不管是宗教的禮,還是世俗的禮,都是精神性的、符號性的。李河說:“傳統文化中的‘禮’和‘儀’是緊密聯繫的,而且‘儀’是重心,這種儀式感是一種強烈的精神內容,物質上的內容是其次的。”
如今,禮逐漸失去了它的精神性,變得更加物質,送禮成了花錢大比賽。
從精神到物質,從原來的優雅、從容和高貴的精神內容變成了金錢和物質的代表,對於這種變化,李河說:“禮是一種符號,符號的特性就是人可以賦予它不同的內容。不同的環境中,它被賦予的內容自然不同。禮在現在顯然已經超出了感情和精神的範疇,而被賦予了太多其他的訴求。表現到具體的生活中,下級要給上級送禮,單位職工要給領導送禮,每個人都要給利益相關人送禮,再加上攀比成風,如今,禮這個符號,已經變質,甚至是變態了。”
送禮更多是為了打點
往來之禮,是傳統的文化和習俗。如今,禮的異化,逐漸使其失去了“往來”的特點。禮本是相互的,是雙向的。
然而單向的送禮,又該如何定義?李河說:“我們假定送禮是一個中性詞,它負的那一面,就是打點,打點自然是不需要往來的。送禮不是問題,打點才是問題。而且打點已然成風,官場、職場,包括學界都無可避免。而且,學界的打點是最不能讓人容忍的,知識分子本來最講氣節,而今,連學界都守不住一片淨土了”。
在“利交”的社會裡,在打點的人際關係中,送禮帶來的是整個社會的問題,李河說:“送禮,瓦解掉了整個社會公平、公正的環境。利交的後果,是在官場中,產生腐敗,職場中,樹立不正之風,破壞公平。學界本來和打點是格格不入的,它應該是一個完全封閉的精神世界,但也淪落了,利益讓人失守,各種各樣的學術腐敗已經不是新鮮事情了”。
禮徹底地變成錢
失去了精神內涵,失去了儀式意義的禮,蛻變成了一場物質比賽,乃至金錢比賽。
從羞於談錢到踴躍談錢,短短几十年,改變了幾千年的禮儀習慣。李河說:“禮本是精神性質的,過去送禮,生怕體現出錢來,所以人們花心思費腦筋,想這個禮怎么才能送得高雅,怎么才能體現出自己的感情。而現在,人們同樣花心思費腦筋,卻變成了怎么樣才能讓人家看出禮中的錢來,比如高價禮品要保留價簽,各有手段,五花八門。”
禮的異化是社會問題,然而在李河看來,即便是在這個環境中,也應該有底線,他說:“錢也是符號,大家都知道這個是越多越好。可能人們不得不隨波逐流,但是不應該把禮徹底變成錢,直接送錢,本來就是很犯嫌疑的”。
根本原因
送禮本來應該是好事,最起碼也應該是中性的。然而,當它變成了一個值得人們擔憂的問題時,就說明我們的社會出問題了。
對於禮的異化,有人說是攀比,有人說是炫耀,李河表示:“這兩種情況都有,但不是最根本的,古人都說‘富貴不還鄉,如衣錦夜行’,歷史上從來也不缺粗魯地送禮的人。如今的問題,送禮之間的攀比和目的性,已成為社會的普遍現象,才是讓人擔憂的問題”。
談及原因,李河用兩個詞來解釋:競爭、支配。他說:“當今的人們,從小到大都生活在無處不在的競爭之中,孩子生下來,要有更好的生活條件,上學要有更好的學校,畢業了要有更好的工作,工作以後還要更高的職位和收入……每一個人,他的學習、工作、生活都處在競爭之中,競爭就是生命的主流,自然而然就想方設法增加自己的競爭資本,送禮也就變成了競爭的手段。另一個是支配,這是體制的問題,上級支配下級,領導支配職員,人不是自主的,不是自由的,是依附性的,這樣的狀態下,送禮就成了獲得更高的地位、更多的財富的渠道。”
解決途徑
在李河看來,不必去批評送禮的人,他說:“普通人,即便是真的徹底地超脫出來,完全拒絕送禮,就沒有壓力了嗎?生活在這個環境之中,很多人其實是被綁架的,比如說隨份子,這些年水漲船高,人家隨500,你能隨50嗎?”
然而,禮仍舊是需要回歸的,不能因無奈而放任。李河說:“當一個社會,連送禮都成了一個不能承受的負擔,這就非常麻煩了。我們應該想想辦法,讓這個社會能夠輕鬆一點兒,讓生活在其中的人能夠舒服一點兒。按道理說,給人們最好的建議,是讓禮回歸本性,回歸到它原本的精神含義,符號意義。”
要讓禮回歸,就要從社會的角度解決,李河說:“倘若能夠真的減弱一點人的依附性,改變一點社會的支配製度,減少一點對競爭的崇拜,把我們的社會變得寬鬆一點,更加公正和公平一點,讓打點失去意義。那么人就可能轉變成為自主性的、不依附於級別、領導等的自由的人,那個時候,人才能真的輕鬆起來”。